暂居长沙: 衡阳 石鼓书院

标签:
四大书院禹碑亭湖湘文化蒸水合江亭 |
分类: 三湘四水 |
经过衡阳几次,但都没进到市区,乘个周末,我来了。
从长沙到衡阳是不远,但进出市区还是很是费时间,特别是衡阳下高速,一个不注意,就拐到了衡山区,让我既费时间,也费荷包。等到了市内,已经11点多了。就直奔第一站--石鼓书院。
如今这里是个公园,没进到书院,是免费的。这样看书院是没什么,但却是宋代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州人李宽筑屋山巅,读书其中。宋代太平兴国2年(978),衡州名士李宽在石鼓山寻真观旁结庐读书,宋太宗赵匡义赐名“石鼓书院”。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宋景祜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
过这个石桥,就是进入书院,需要门票。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军炮火。2008年当地政府仿照清代格局重建石鼓书院。所以,所见的都是新景物。禹碑亭亭柱上题着一副对联:“蝌蚪成点通,天地衍大文”,此联为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史穆所题,在禹碑亭中央放置着一块禹碑,为蝌蚪文所做,禹碑为大禹治水功成在南岳衡山岣嵝峰所刻。
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书院曾鼎盛数年,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比较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阳岳震南天”!石鼓书院二门前,只见篆书对联“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于门上。
石鼓书院立有高约两米石鼓。晋时庚仲初《观石鼓书》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则载:“具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
透过二门,看到眼前有两个祠堂,位居其右的为“武侯祠”,位于左的为“李忠节公祠”,武侯祠和李忠节公祠与石鼓书院都没有很多联系,但是由于这两位英雄的事迹都发生在石鼓山,遂将其移至石鼓书院。
后面是合江亭,始建于唐贞元三年(787)至七年(791)间,衡州刺史齐映所建。贞元十七年后,衡州刺史宇文炫又增其制,为楼阁式建筑。历朝各代,石鼓山上建筑屡经废兴,合江亭均在必建之列。唐永贞中,韩愈途径衡州,尝游石鼓,登亭揽胜,留下千古绝句,历代步其韵而和者众。合江亭亦因诗中“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而称“绿净阁”。
合江亭上
最后便是朱陵洞,很小的一个所在。南岳朱陵洞为道家第三洞天福地,相传为朱陵大帝所居。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玄宗派内侍率道众到朱陵洞投金龙告文祀典。这是《南岳志》有关记载。大乘亦有记载:石鼓山东北麓的朱陵后洞传与南岳朱陵洞相通而得名。
午饭后,来到河东,在江边的高楼大厦中寻访几个古迹。湘南学联旧址关门,欧阳故宅关门,退省庵也关着门。
敲开门一问,原来只有这门面,里面空空如也,正在维修。湘军将领彭玉麟的故居---退省庵。剩下只有这单间一长排的,立于沿江马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