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太仓:张溥故居博物馆

标签:
音乐题字纪念馆尚书复社 |
分类: 江苏上海 |
张溥,号天如,是明崇祯年间进士、明末文学家、“复社”领袖、《五人墓碑记》作者。大约原来的故居面积大,如今被占用了太多,只好把照壁和塑像见到马路对面的小河边。张溥故居的最初建造者并非张溥本人,而是张溥的伯父张辅之,张辅之曾担任过南京工部尚书。
张溥故居位于太仓市区西门街新西华路57号,也是市博物馆所在地,建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为三进组合式宅院,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赵朴初先生隽永的题字:张溥故居。
故居内设复社纪念堂、文物陈列馆、太仓名人馆和“四王”纪念馆等,张溥故居原建筑范围很大,现保存的是其中的一部分。门楼的砖雕,极为精美,上部的分别是梅兰竹菊图案,下部为五蝠捧寿图样,并嵌有历史故事,神话人物的浮雕砖刻,西边为枫桥泊图,东边为封神榜插图。
张溥故居的价值主要在于它较完整地保存了明代“尚书府第”的建筑风貌。规格较高,建筑工艺精良,布局合理,古朴简洁,其建筑主要构件均为明代建筑遗物。
大厅里的抱柱联(承弇州启梅村一代文章在娄水,继东林匹几社千伙山斗仰天如),是由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胡厥文题写的。大厅是三开间五架梁,带前轩,有前后廊,它宽阔的开间、粗大的梁柱、齐全的斗拱,还有柱下那圆鼓的磉磴,无不体现出官宦人家的大气派。
第二、第三进均为二层楼房,展示了张溥的书房“七录斋”起居室及复社大事记等,前后房屋楼下有回廊相通,楼上为独具特色的“通转走马楼”,堂堂相应,楼楼相通。
复社纪念堂。中间的蜡像表现的是讲张溥、张采及吴伟业三人个在切磋诗词学问、商讨复社大计的场景。他们三人都是太仓人。
复社是明朝末期的一个团体,创建于崇祯初年,初期的成员多是江南一带的读书人,后来发展为全国性社团,前后入会者超过2000人。复社以“兴复古学”为号召,故而得名。复社原本是以“奖进后学”为目标的学术性团体,但是后来成为政治团体,涉入党争(取代激进派东林党,复社改采温和上谏路线)。
备弄,大约40米长。这是古代女眷以及下人们走的路。。
出了后楼,这座石库门砖雕门楼保存基本完好,墙门上用砖仿刻成梁、椽、斗、板、斗拱间并配以缠枝莲花和各种几何图案,繁而不乱,清雅古朴,具有典型的明代砖雕门楼特征。
现代修的戏台等。。。
嘉靖、隆庆间(1522-1572),昆曲水墨腔的伴奏乐队中使用的弦子、提琴是太仓的特产。随着演奏江南丝竹队伍的很快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乐种“弦索”,到万历末年和十番锣鼓同在吴中(江南)一带盛行。经过发展、充实和提高,吴中新乐弦索越来越丰富、成熟,直到20世纪在上海又形成了“八大名曲”,为了与广东音乐等南方丝竹音乐相区别,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