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沪上觅秋:徐家汇 土山湾

(2012-12-03 09:52:27)
标签:

沪上

工艺

技巧

杭犀英

原型

分类: 江苏上海

11月初的徐家汇,难得有艳阳天。这个日子抓到了,市民就不能闲着了。来到徐家汇公园,靠近靠近衡山路处保留了中国最早的一座唱片制作楼,这座现被称之为红楼的小洋楼是东南亚地区最早的录音基地,三四十年代不少大牌明星就是从此地走红的,现在成了这里美术爱好者的素材。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周末的公园,属于家庭式或情侣式,如果单身孤独,还是自己走得快些,免得更觉孤单,凸显寂寞。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秋季的园林绿地,黄色、红色的突出,让绿叶相形失色。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阳光下的水塘,就彷佛有了春的气息,夏的呼吸。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耸立在原大中华橡胶厂的那根烟囱,在公园建设中不仅没被拆除,反而增高了11米,成了景观,作为这里的标志。上海人的精明,不得不佩服。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再次来到徐家汇教堂。上次没有入门,这回就吃过午饭等着参观。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游客数十人就分成一对,有工作人员带领参观并讲解。可惜的是,进入教堂不能拍照,想想在国内外许多地方,拍过多少教堂、清真寺、佛寺。这里的严格让我无法理解,即使是只对着从彩色玻璃射进的光线。他们快要采取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形式监督,给我的感觉,就是能让我们进门参观,就是很大的恩惠似的。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基督的光辉,不应该这样地被遮挡吧。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徐家汇地区,我觉得最可以看的,除了上面的教堂,就是土山湾博物馆。土山湾本来位于徐家汇南部肇嘉浜沿岸,由1832至1837年间,江苏巡抚林则徐率民众疏浚蒲汇塘等河道堆集淤泥而成。故名“土山湾”。而土山湾文化则源于1864 年教会在这块土地上创设的土山湾孤儿院。在抚养孤儿之余,还创办了工艺品厂,绘画、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等无所不包,很多新工艺都发源于此。土山湾也被称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任伯年、刘海粟、徐悲鸿都曾在这里任教。上海土山湾博物馆建在孤儿院原址上,它全面展现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画面,有丰富的实物与史料,镇馆之宝就是进门就可以看见的“中国牌楼”。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这座牌楼是木雕作品,曾参加过三次世博会。如今绕地球一周终回到故乡的土山湾牌楼已修复一新,但可以看出新旧购件的不同。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在中国牌楼两侧是当年与之一同参加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以中国著名的86座宝塔为原型的木雕百塔作品的四个。百塔中,就有上海人熟知的龙华塔、松江方塔、杭州六和塔等。“这些实物有的现在美国芝加哥博物馆,不少还分散于很多藏家手中。”这些作品都放在玻璃柜内,可以看的清,就是拍得效果差。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博物馆,参观人也是络绎不绝,但不是很密集。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1864年,土山湾孤儿院建立,随后创办土山湾孤儿工艺场,内设绘画、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照相、风琴作、中西鞋作、制鞋、成衣、雕刻、镀金等工场。虽然当初只是为了接纳孤儿工作习艺而设立的工场,却无意间掀开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重要一页,为封闭的中国开辟了通往世界的渠道,给无缘涉足西方的中国人提供了一扇观察和了解西方的窗户。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从1864年到1934年这70年间,土山湾共收养孤儿约2500人,其建筑日益扩大。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当年外国指导老师在此教授绘画、木工和印书的场景,这三门技艺亦是土山湾名噪一时的“三大金刚”。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木雕作品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彩绘玻璃,也是一个特色。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入过新中国邮票的作品。世界雕塑大师张充仁、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等弥足珍贵的艺术品,可以在此慢慢欣赏。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油画作品。土山湾画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西洋美术的传授机构,从样式、方法上已具有前所未有的完备机制,使得欧洲油画以完整的技术体系第一次在中国出现。画馆延续数十年,经久不衰,涌现了周湘、张聿光、徐咏清、丁悚、杭犀英、张充仁、刘海粟、徐悲鸿等蜚声中外的画师,任伯年也曾在此学习西画技巧,土山湾画馆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

沪上觅秋:徐家汇 <wbr>土山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