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觅秋:新华路的日与夜

标签:
沪上区域日与夜西班牙多国 |
分类: 江苏上海 |
来到上海,总是这么匆匆忙忙。现在就几天一个来回,风雨无阻。不管浦东还是虹桥,走得烂熟。
人生何尝不是过客,这站台,不是起点,就是终点。
(以上手机)
住的酒店就在新华路上,朋友说这里是上海的景观街道。有关新华路,很现代的名字,却有许多历史。看看来自豆瓣的说明吧:
高大茂密的梧桐,绿树掩映的别墅,街头精致的浮雕,这一切造就了有着“上海闺秀”美誉的新华路。没有到过这条马路的人或许不能体会到它那种含蓄、幽雅且与上海这座城市水**融的气质,新华路的意趣是散落在马路的角角落落、需要你去细细品味和琢磨的。
新华路之所以成为“日月新华”,并不在于它的政治历史价值,而是因为它重造了这个城市的繁华绮梦。从最初的AMHERST
ROAD,到后来的察哈尔路、法华路,直至今日的新华路,它一直都是建造花园住宅的理想之所。沿街的花园洋房的围墙都被设计成镂空式,绿树红花的枝蔓透过镂空的围墙伸展开来,大有一种“红杏一枝出墙来”的韵味;再加上路边林立的花坛、花池和花架里,杜鹃、海棠、牡丹和大理菊等花卉争奇斗艳,构成了花团锦簇的景观,称之为“花园马路第一条”丝毫不为过。
在新华路上徜徉,会令人不自觉地想起过去的精美和趣致,心情也随之变的轻松起来。沿着街边一路踱过去,你会发觉马路才是城市里最美的风景。新华路上有匈牙利籍建筑大师邬达克留下的数十幢建筑小品,每一幢的建筑风格都迥然不同,然而却同样散发着浓郁的欧陆风情。那尖尖的屋顶,旧式的棚窗和半掩的铁栅栏门,无处不流露出无限的浪漫情怀。
新华路上还有一幢显眼的建筑,这就是隶属于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的那幢唐风俨然的大楼,它那古朴的飞檐翘角似乎还在低声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海派洋气之外,也曾经很“中国”。新华路上还有一座“上海影城”,那里每天佳片连台,不停地为人们编织着现代的绚烂之梦,它或许也称得上新华路的“造梦工厂”了吧?
新华路最先的得名,就来自于路旁的一座小佛寺,当时,这里还没有多少人居住,随着“租界”的建立,一些人看中了这里的幽静,把家建在这里。不长的新华路上错落着百余套各式老洋房。这些烙印着浓重各国风格的洋房为新华路赢来了外国弄堂的称呼。现在这块区域,叫做新华别墅。
新华别墅,包括了两条弄堂——新华路211弄和新华路329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条弄堂里住着许多国家的外侨。在新华别墅内有数十幢风格各异的花园住宅,式样有英国、美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匈牙利建筑大师邬达克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设计了这些房子,当时他正因为设计大光明电影院和国际饭店成为了上海首屈一指的设计师。如今物是人非,只有这些房子还静静的伫立在路旁梧桐树的绿荫下。不过相似的,如今能在新华路买上套新房的,也只有各方面的成功人士才行,近些年,许多在虹桥开放区工作的欧美籍人士,因为喜欢新华路的居住感受,也在新华别墅里面租房居住,这里似乎又开始恢复昔日的情景。
现在新华路番禺路口的上海影城一带,当年是一片用砖墙围起的空地,里面有一排平房和几排马厩,是当初颇具名气的哥伦比亚骑术学校。最早到这里来学骑马的都是居住在租界上的外侨,尤以英国人居多。因为当时路上极少有汽车驶过,马匹不会受惊狂奔,后来汽车经过,也极少有鸣喇叭的。可以说,历史上的新华路就有了幽静的生活氛围。
这些老洋房,大多带有大大的庭院,以前的主人在庭院四周遍植树木,时至今日,这些树木已经连成一片,房子倒成为了其间的点缀。
夜里的新华路,手机拍照。。。
雨中的新华路,显得分外的迷离。
绿色的夜灯,让梧桐树发出冷艳的色调。
越走越清凉,越有初冬的寒气。独自晃荡,也不知道是否该这么一直走下去,走到深冬,走到来年。
回到酒店有了些温暖,虽然一头的湿滑,也算是清醒剂。今夕何夕,不是关键了。
约来一两好友,举杯相碰,美食穿肠过,不爽留一边。今天还是今天,明天留在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