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福建之:连城培田古村(上)

标签:
连城九厅十八井旅游大夫第 |
分类: 八闽大地 |
从小陶回厦门,正好经过连城,冠豸山最著名已经去过两回了,这次就顺路走走被誉为“福建省民居第一村”的培田。这个面积仅13.4平方公里、住户300多家,村民仅1000多人的小小村落保存着30幢大宅、21座祠堂、6处书院、1条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4处庵庙道观,总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当然走进古村,还需要门票。
先经过牌楼,耸立在村口的恩荣牌坊,是光绪皇帝特许自己御前侍卫吴拔祯(为培田吴氏十九公)建造的跨街牌坊。虽然它并不高大,但仍然有着不同凡响的威仪,因为吴拔祯是村中历代族人中最大的朝廷命官,他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先祖的梦想。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民居,都是砖瓦房,
面对青山绿水,荷叶飘香。
按照门票背面的地图,首先来到这座“大夫第”的官厅。介绍是一座九厅十八井的建筑,它与客家土楼,围屋并称世界客家建筑三大奇葩。“大夫第”又称“继进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历时11年建成。它的建造人是培田巨富吴昌同,因为其曾出巨资捐了一个“奉直大夫”,所以得名。
“大夫第”针对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特征,在中原庭院式建筑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造了独具风格的客家大院形式,即“九厅十八井”。所谓“九厅”是指门楼厅、上厅、楼下厅、楼上厅、楼背厅等共九个正向大厅。在整体建筑上,科学地运用了梁柱式框架结构,使得这座大院在经历了十余次4.5—6.9级的地震后,至今仍安然无恙。
十八井即指五进厅共五井,横屋两直每边五井共十井,楼背厅还有三井,共计“十八井”。望着这外墙清一色的防火砖、门楼泥塑石雕、屋脊飞檐彩陶、梁檩窗屏木刻雕花、彩绘漆画,这用料考究、工艺精湛的古建筑群,体现出客家匠人的聪颖智慧。
正参观,出现一个老人,热情介绍其祖先的荣耀,当然开口不忘要收费,介绍完20不够还要30.
这块曾经被火烧的匾,又回到显耀的地方。
步出大夫第,比邻皆是的各个堂号,一概有着辉煌的过去和灰暗的年代。随意走入,居家的老者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对外来的访客也已经习以为常,不以为怪。
容膝居是培田最小巧的民居,是吴昌同于清朝咸丰年间出资兴建的女子学堂,给宗族中尚未出嫁的女儿和娶进门的媳妇学习各种族规、礼仪。而下厅的天井墙壁上写了“可谈风月”四字,更加体现出培田人当时的开明与风度,表现出对男女情感的坦诚与自然。
千米古街地上布着整洁精致的鹅卵石,两边留有排水小沟。这里曾是培田最热闹的商业中心,沿街两旁皆是老式店铺的房子,大开着木门的窗和突出的延台,据说全是摆货物招揽生意的样式。但是如今都关闭着,只有墙上褪了色看不分明的老式招牌,依然留着过去商贸繁华的印迹。
衡公祠的门庐斗拱上镶嵌的彩漆画,历300余年而经久不褪,依然图案线条清晰,人物栩栩如生;
并排的久公祠则是村中保存最完好、雕刻最精美的祖祠之一,门庐五重斗拱,极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