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日:幽静拜文庙 闹市观前街

标签:
范仲淹苏州文庙苏州碑刻博物馆棂星门《天文图》 |
分类: 江苏上海 |
参观苏州文庙,不需门票。苏州文庙即府学,初称州学,始建于北宋1035年,为范仲淹任知州时以五代吴越钱氏南园旧地创立。范仲淹改革旧制,首创将官学与祭祀孔子的庙堂合为一体的左庙右学新格局,此制后为各地效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毁于兵燹。绍兴十一年(1141年)平江知府梁汝嘉重建。此后到清同治三年(1864年)至七年江苏巡抚李鸿章、丁日昌相继重修止。在农耕社会,苏州作为全国的米粮仓,它的稳定,就是全国的稳定。
清末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后,文庙失于修护,日益衰颓,荒荡芜秽。1949年以后,文庙范围一再缩小,部分建筑陆续被拆。1957年下半年整修大成殿、戟门、两庑及围墙,次年上半年完工后,曾用于筹建苏州地志博物馆。1960年后,又长期被占作厂房、课堂、宿舍、仓库等。1966年起遭严重破坏,庙院面目全非。1978年5月起陆续兴工整修大成殿、棂星门、戟门等,并于1982年开始筹建苏州碑刻博物馆。这个历史,和全国大多数文庙的经历差不多。
戟门原为文庙第三道门,又称大成门。现有建筑为明化成十年重建,清同治年间重修。
棂星门原为文庙第二道门,现为明成化十年(1474年)遗构,把这座门从外面搬进来,也是另有原因吧。门为六柱三门四壁出头青石牌坊,冲天柱云冠雕饰盘龙,下立抱鼓石夹杆,柱间有额枋两道,雕行龙、翔凤、仙鹤,并饰有日月牌版和云版。四堵砖壁以九方清石板贴面,呈井字形,中央雕牡丹或葵花图案,四角饰卷草如意纹,上覆瓦脊,下承石须弥座。棂星门石雕浑厚刚建,粗中有细,有明显的明代艺术风格。
苏州文庙存碑甚多,宋刻《平江图》、《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四碑已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两位专职人员看守,游客不能拍照。两廊有历代重修记石刻等,是府学文庙的历史见证,今存14种,即宋碑1方、元碑2方、明碑5方、清碑6方,其中米有仁等名家撰书的碑尤足珍贵。
和谐的源头,应该来自孔老夫子。上下有序,各安其位,但他老人家都办不到,当今可行不?
80年代两次到苏州,没来过观前街。特地穿过中心区,顺着密集的车流,到了观前街后,发现这里是苏州的商业中心。在人潮汹涌的林林总总的商店包围中,一个寺庙群很醒目地异类地独立其中。只有三清殿需要购票参观,其他的宫观基本都成了商店的所在。
玄妙观的三清殿作为南宋时代的木结构建筑,在江南地区是绝无仅有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观前街是苏州的繁华闹市区,它的盛名,如同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
大街中的这个玄妙观,只有名称和外形了。作为城市中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前后左右都可以修复,但自然形成的功能却是难以变更。
闹市中的宫观、庙宇,如果不强大,一定如此这般被世俗化,失去了宗教上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