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

标签:
芙蓉路《雷锋的故事》《智取威虎山》《闪闪的红星》《青春之歌》 |
分类: 杂文随记 |
读有读库,还是最新的发现。
上上周末,到长沙芙蓉路的书城闲逛,只买湖南地图,心有不甘。现在太多的书又很贵,可以收藏的更少。临出门,翻到了《读库》,一看图文并茂,内容详实,而且留边和排版合理。翻到许多新书,用的是大字,行距加倍的,大多弃之。读库,封面朴实,就一色的浅灰,在书市的花花世界中,素雅,平淡。太合我意。买了10系列的二本,细读,更妙,一口气又买了四本。打算近期到淘宝给它这几年的淘齐了。
水有水库,货有仓库,能够成了库,说明量多,还有好东西在其中。以天一阁为代表的书库,更是读书人的挚爱,可惜非巨贾不可为。读库,算是编出可读的佳作给我辈,省时不费。
小时候家里没书可读。父母没什么文化,都是产业工人。家里只有毛选四卷和免费发的红宝书,就连1969年上的幼儿园,老师给我们念的都是老三篇。小学就是课本,买的第一本小人书还是白描版的《智取威虎山》。哪还是我和我弟弟把母亲给的六一节几分钱合在一起,走到东街口的新华书店买的。到了亲戚朋友家,第一件事是到处搜寻,看有否可读之物,特别是乡下外婆家。小时候读过的第一本名著水浒传,还是在大姨家看的,整本书没头没尾,一天时间没看完,就记得说的是林冲鲁智深宋江武松的故事。到了1975年评《水浒》,出版社重新出版,才看了全本。当时爱不释手呀。
真正开始有书读,那是上了初中,学校的图书馆在校园教工楼的一层,不时去借。但一次只能借一本,都是文革后的小说,比如浩然的《金光大道》,《艳阳天》,《X南战斗史》等农村合作化小说和《雷锋的故事》等等,就算《三国演义》,书店里没有,只能到省图书馆里借。我父亲看我喜欢,曾问我还不就不还图书馆了,赔钱给他们?看看书的破旧,想想家里的状况,也没答应。省图的书比学校是多了,但外借部的基本都是老书。当时最好看的是李心田写的中篇小说《闪闪的红星》,同名电影还没出来,不像后来潘冬子那么风靡全国,但小说的故事非常吸引我,就是寻找红军爸爸的故事,做梦都小主人公的影子。最印象深刻的是手抄本,在那个单色的年代,算是一个异数,其传播之快,禽流感可比。我看过但不抄,邻居为了和我互通有无,借我一本但要求中午看完,下午上学前给她。那阅读,极快。按时完成,下一本就会有。
像《红日》《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三家巷》《红岩》等文革中算是毒草的,还是在打倒四人帮之后才读到。门一打开,什么世界名著,中国名著,海了去了,有的选了。
《红楼梦》算是在大学里看的著名小说,以前一点兴趣都没,这个时候看的进去了,而且后来又连看了三遍。所以读书还得讲心智,不是什么书都适合各个年纪。
工作后还办了省图的阅览证和借书证,但去的次数是年年减少。现在这些证都早已过期,省图也很早就从东街口搬到了湖东路。市图小时候基本没去,当时在工人文化宫里,前些年搬到了洋头口的广达路,因为有朋友在里工作,倒是时常去走走,利用关系一次借十来本,看完再借,很是方便。所以这几年,买书不买,借书倒是不少。家里的书橱填的满满的,不看的书,迟早得进废品收购站。市图现在随着市政建设又搬迁了,去了金山,我是一次都没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