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分校岁月

标签:
王难琵琶山分校福州延安中学解放牌小口径步枪 |
分类: 杂文随记 |
在福州延安中学期间,三次上北峰的上寮琵琶山分校。
第一次,初二的1976年9月份,中国政治大变革的一年,去分校劳动一个月。每位同学自己带着粮食,铺盖,坐着学校唯一的解放牌校车(货车),行李由同学家长单位借的货车,第一次离开家庭到山区锻炼。一次有两三个班级。住在分校山坡中的联排干打垒房子里,每个房间上下通铺,男同学住在东宿舍,厕所在房子外的南侧,食堂在北侧。女同学住在隔着一条沟的西面,一样的通铺。老师住在一座二层小楼,位于女同学宿舍的南一点。一条小溪从沟中流过,两旁的小盆地都种着蔬菜。外面大的梯田是水稻,一直伸到山谷的尽头。
分校里,平时分组劳动,大部分同学田间,几位同学有照顾的在食堂帮厨,我等一部分男同学的任务是砍柴火。我觉得这个任务算比较艰巨。每天要100多斤的MONG草,分校附近长的这种草已经割的精光,一面山为了保护水源,禁止砍割,都要到远处去寻找。开始我们还杂着会割手的纲青,老师看到说这种草不经烧,指定只能MONG草,也不能夹杂树枝。作为班干部,还得以身作则,每天都要超额完成。别人100斤的任务,我要130斤或150斤,每天登记数字,几天公布一次。
一天三餐要自己炖饭,带的米不够,一段时间就要跑到下寮,粮票和钱一样不能少。记得当时的米价是0.14元/斤。买个米来回好几个小时,下山走小路可以飞奔而下,上山背着大米,就要走大路了,盘山而上。为了减少买米的辛苦,每天计划少吃点,结果肚子很容易饿。一位女同学得了伤寒回家了。正逢国庆,私下几位同学商量溜回家一趟。王难同学和我想法一样,国庆节当天一早,两个人就偷溜了。跑到下寮,有远郊公交到福州。等待的时候,老师派来两位同学赶下来要追我们回去。结果我们还是坚持回家,在下寮无法等汽车,就一路往外走,免得这两位同学纠缠。走了几公里,好不容易等来了汽车,先回家再说,也不考虑后果。
当年的国庆节,在家里是除了春节以外最重要的节日,平时难得见到的鱼肉都上桌了,好吃了三天,自己和王难又自动回到了分校。奇怪的是这期间老师没派人到家里来找。这下我们两位就要等待学校的处分了。可能看见我们自动回来,我又提交了一份看病病例(家里后来知道我偷溜回家,只好找个认识的医生造假),王难同学说是要见多年不见的上山下乡的大哥,学校就免于给我们处分,但这缺席的三天要补回来。在同学们都走后,我们二位多呆了三天放牛,班干部的职位还是依旧。
第二次分校生活是1977年6月份,一样的一个月,一样的是砍柴火,但是在高一分班之后,和一批新的同学在分校劳动,这次学生没出什么事情,自己任务还是每天超额完成。但当时带队的老师出问题了。学校的支部书记和某女老师半夜被几位老师堵在漆黑的宿舍里,这个桃色消息第二天就在同学中传开了。那位书记被以林世新老师(我们的体育组长兼民兵连长)等关在宿舍中,几天中听到争吵了好几次。那位女老师平时负责我们的健康,这下天天见到都是眼睛红肿。过几天市里教育局来人,把书记带回去,以后这件事情也不了了之,毕竟人家是两厢情愿,各有家庭。分校劳动回城时,老师一再吩咐,这个事情要保密,不可外传。过后,这位书记调到福州23中继续当书记。。。
第三次来分校是1978年的春节,77年秋家中遭受火灾,还临时住在南门兜附近的新村。作为灾民自行入住,没有水电,父母天天挑水,点蜡烛煤油灯。祖母的小摊也无处可摆。一家六口还算正常过清贫日子。齐老师来家访,好心建议春节期间我去分校看校,学校负责伙食,减轻家庭负担。为了不拨老师的面子,家长一口答应。这次来分校有十多天,正好是寒假。来的有七八位同学和一位刚毕业的体育老师小林。我的任务这次是放牛,天天赶着两头水牛上山吃草。还骑在牛上一两次找乐子。那位小林老师天天拿着一把小口径步枪四处打猎,没见过一次他有收获。某天几位同学在老师的房子里玩耍,我看见那支枪就拿起来四处比划,对准这个,对准那个,看见窗户有窟窿就也扣个扳机,“乓”的一声,震了大家,居然这个枪有子弹而且每上锁。小林老师冲过来打了我一个头,真险啦,如果刚才对的是同学,那就出人命啦,菩萨保佑。生活中往往有意外,这次意外给我很深的记忆,至今不敢忘。
前几年,到北峰曾找过分校旧址,附近都成了高山茶园,找了两个小时都找不到。2008年春节,看到老夏的分校帖子,再去才又来到已经改变巨大的这个地方:
山头都成了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