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福州:鼓山涌泉寺

标签:
鼓山佛教喝水岩摩崖石刻 |
分类: 闽都十邑 |
现在到涌泉寺除了专门的烧香,本地人较少进来,主要是外地的旅行团。 这是山门。
山门进来,右手边圆门洞上有朱德60年代来这里参观手书“兰花圃”,里面原来种植许多兰花,现在不见了。
通往寺庙的甬道旁不少石塔,不知道里面是否有各位前辈大师的舍利。
进了山门,庙前广场,可以仰望绝顶峰。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同学们到上面去,结果进不去,那里是军事用地。现在上面的球形建筑是越来越先进了。这里离台湾太近,据说15分钟台湾的军机就可以到达,所以雷达设施需要相当的完备呀。
涌泉寺前的天王殿 目前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布局,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等组成,此外还有钟楼、鼓楼、学戒堂、法界学院、东际楼、明月楼、放生池、回龙阁、岁寒楼等。
据说这里的方丈级别很高。世俗化程度也相当,从树下的汽车可以看出来。
走近涌泉寺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对“千佛陶塔”耸立在寺门两侧。东边一座是“庄严劫千佛宝塔”(庄严劫指过去佛之意),西边为“贤劫千佛宝塔”(贤劫即现代佛之意)。塔高约7米,八角九层,系用陶土分层烧制,砌叠而成。塔身施釉,呈棕褐色。塔檐塑有僧人、武将72尊,悬陶铃72枚。塔座上刻有莲瓣、舞狮、侏儒以及制造时间及工匠姓名等。塔身塑有佛像1038尊。塔高大精美,为国内稀有。这两座千佛塔建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研究宋代建筑、制陶艺术的实物佐证。
小时候和老师同学在这里照过相,美好的回忆。后来虽然也照过,但不如最早的珍贵。
从寺门沿着石砌的台阶,步入天王殿。殿门有一副对联:“面对炉峰,何用隔江招手;背临屴崱,请看顽石点头。”殿中供奉着塑金大肚弥勒佛像,佛像两旁是明代文人所撰的一副对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过天王殿是大天井,正上方题刻《石鼓名山》四个大字,中间横桥卧波。左右有两厢楼、钟鼓楼对峙。钟楼上有一口铸造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巨钟,以铜为主,与金、银、锡合铸,重约两吨。钟声洪亮悠扬,余声不绝。钟身刻有《金刚般若经》全文,共6372字。
沿长廊拾级而上,两侧是闽王祠、伽蓝殿,正中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初建于五代开平二年(908年),宋朝重修。明朝毁于火灾,现存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的建筑。殿中供奉三世佛像不着梵服,只披汉装,两侧为十八罗汉像。供桌前有一鼎铜铸大香炉,两旁各立一尊铜童子像。大殿后侧有清康熙年间铁铸“三圣像”,表面贴金,重约2300斤,金光灿灿。大殿天花板上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绘制的各式图案242块,有禅龙图129块,丹顶鹤86块,大象、麒麟、白马、猴等图案27块,色彩鲜艳,与羊色灯相辉映,使殿内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大殿内外有许多橡联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风浴时,苍龙卧后;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等,皆为古寺历史和环境的生动写照。
大雄宝殿后为法堂。东侧下方为藏经楼,楼建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藏有佛经2万多册,其中有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御赐的佛经《明朝南藏》、《明朝北藏》、《清朝梵本》,近代涵芬楼影印《日本续藏》、《杂藏》善本,康熙年间彩色绘制的《佛祖道影》贝叶刻经600多册。所藏佛经中以元刊本《延佑藏》最为珍贵。《延佑藏》是元延佑二年(1315年)建阳县后山报恩寺刊印的《大藏经》。涌泉寺所藏762卷,虽非全部;但字体秀丽,刻印精美。《延佑藏》在国内已很罕见。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涌泉寺方丈道霈法师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120卷,分装48册,雕板2425块,这是康熙年间具有代表性的佛学著作,十分珍贵。1925年,弘一法师曾印了几十部赠送给日本各大寺。 鼓山涌泉寺最盛时,僧人曾达1500多人。现在香积厨仍保留有4口巨锅,为宋景佑年所制,距今有960多年。其中最大一口,一次可装水20担、下米5担,真可谓是“千口之锅”,养千人之众。
石槽, 石盘,
均有不短的历史.
往东而上,小山头有这座普雨法师塔。应该是新修不久。以前来未见过.
顺道一路经过水云亭(朱熹读书处),往西下,就是到了摩崖石刻的重点集中区。
鼓山涌泉寺的名人题句甚多,在鼓山摩崖题刻最集中的灵源洞至听水斋沿途,布满宋元明清题咏300多处。这些题刻,荟集篆、隶、草等书法精华,是研究鼓山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这是阿里巴巴的咒语都不灵的石门。芝麻肯定不行,至少要喊西瓜。
唐朝以来,这里摩崖石刻逐渐盛行。现在成了文物。灵源洞两侧,荟萃了自宋以来摩崖石刻200多段,约占鼓山现存摩崖题刻的一半,行、草、隶、篆诸体俱备,犹如一座天然石刻书法宝库,誉为“东南碑林”。题刻中有宋刻近百段,元刻12段,明刻30余段,清朝至今百余段。
喝水岩,这里壁上刻有“忘归石”三个大字,笔力遒劲,字径约70厘米,是蔡襄所书。
“寿”刻在灵源蹴鳌桥下深涧岩壁上,正楷,字高4.15米,宽3.05米,刚劲敦厚,旁款题“晦翁”,晦翁,即朱熹,但近10年来文史界对“寿”是否是朱熹所书颇有争议,无以定论。“寿”字也是福建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