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岭南山水人文画卷——雷家林诗《登罗浮山》赏析

(2025-11-10 10:43:54)
标签:

雷家林

诗词

文化

情感

佛学

分类: 诗歌
岭南山水人文画卷——雷家林诗《登罗浮山》赏析

原诗:
昔年居东江, 独登罗浮山。 丹梯真累累, 攀入黄龙观。 山景都不见, 唯有葛稚仙。 放眼飞云外, 仿佛有琼田。 初上石峥嵘, 虎踞而熊站。 苏子曾到此, 难忘荔枝香。 云顶瞰四方, 东江一线长。 芭蕉时时现, 古村处处山。 红棉杂榕木, 木瓜和桂圆。 粤民真务实, 生意总争先。 南国多富足, 北人聚之前。 大湾成新区, 香江灯火燃。
雷家林诗《登罗浮山》赏析 创作年代:2022年3月14日
《〈登罗浮山〉赏析》
雷家林于2022年3月14日创作的《登罗浮山》一诗,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岭南山水人文画卷,带领读者一同领略了罗浮山的独特风光与岭南大地的蓬勃气象。
诗歌开篇“昔年居东江,独登罗浮山”,点明了时间和事件,“独登”二字营造出一种遗世独立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清幽孤寂又略带豪迈的基调。诗人独自踏上罗浮山的征程,开启了一场与自然和历史的对话。
“丹梯真累累,攀入黄龙观”,“丹梯”描绘出通往山上道观的台阶,“累累”一词强调了台阶的众多和曲折,让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人沿着蜿蜒的台阶一步步攀登的艰难身影。而进入黄龙观,本以为能欣赏到壮丽的山景,却“山景都不见,唯有葛稚仙”。这里的“葛稚仙”或许是指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他曾在罗浮山炼丹修道。诗人不见山景,却与仙人的精神相遇,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也暗示了罗浮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放眼飞云外,仿佛有琼田”,诗人站在山上,极目远眺,飞云之外仿佛有一片仙境般的田野。这一想象不仅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更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接下来“初上石峥嵘,虎踞而熊站”,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山上石头的奇特形状,如虎踞、如熊站,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苏子曾到此,难忘荔枝香”,诗人巧妙地引入了苏轼的典故。苏轼被贬岭南时,曾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这一句将历史与现实相融合,让罗浮山不仅有了自然之美,更有了文化的传承。诗人站在苏轼曾经驻足的地方,仿佛能感受到当年苏轼品尝荔枝时的惬意与对这片土地的喜爱。
“云顶瞰四方,东江一线长”,诗人登上云顶,俯瞰四方,东江如一条细长的丝带蜿蜒伸展。这一视角的转换,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和广阔胸怀。“芭蕉时时现,古村处处山”,描绘了沿途的风景,芭蕉在山间时隐时现,古村被群山环绕,展现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
“红棉杂榕木,木瓜和桂圆”,进一步描绘了岭南的植物特色。红棉、榕木、木瓜、桂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构成了岭南独特的生态景观,也体现了岭南大地的物产丰富。
“粤民真务实,生意总争先。南国多富足,北人聚之前”,诗歌从自然景观过渡到人文社会。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广东人民务实的性格特点,他们在商业领域总是积极进取,勇于争先。南国的富足吸引了众多北方人前来,这反映了岭南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开放包容的姿态。
“大湾成新区,香江灯火燃”,最后两句将视野从罗浮山扩展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作为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新区,正焕发出勃勃生机,香港的灯火象征着繁荣与希望。这两句诗不仅是对岭南现状的描述,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美好期许。
总的来说,雷家林的《登罗浮山》一诗,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又有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挖掘,更有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敏锐洞察。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岭南大地的独特魅力和时代脉搏。

赏析之二:

雷家林《登罗浮山》一诗以简练笔触融合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与地域文化,通过空间转换和时间纵深展现罗浮山的立体风貌。以下分层赏析:
一、登山历程与空间意象
  1. 险峻攀登的实景描写
  2. “丹梯真累累,攀入黄龙观”:以“丹梯”隐喻陡峭山径,呼应罗浮山花岗岩地貌特征1;“黄龙观”为罗浮山著名道观,暗示道教圣地背景(葛洪曾在此炼丹)510。
  3. “初上石峥嵘,虎踞而熊站”:拟人化山石形态,凸显山势雄奇险峻,暗合苏轼笔下的“云海延绵飞瀑泉”之景3。
  4. 登顶后的辽阔视野
  5. “云顶瞰四方,东江一线长”:罗浮山主峰飞云顶海拔1296米,可俯瞰东江蜿蜒如带18,地理实写中融入诗意想象。
  6. “放眼飞云外,仿佛有琼田”:“琼田”既指云海幻境,亦隐喻葛洪追寻的蓬莱仙境10,勾连道家文化意象。
二、历史文脉与人文符号
  1. 隐逸道家传统
  2. “唯有葛稚仙”:直指东晋葛洪(字稚川),他于罗浮山修道炼丹,留下冲虚观等遗迹,使罗浮成为道教第七洞天510。
  3. 道家与自然的融合:山景“不见”仙人却处处有仙踪,暗合记载“罗浮凡圣杂处”的玄妙意境10。
  4. 苏轼的岭南印记
  5. “苏子曾到此,难忘荔枝香”:化用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820,点出罗浮山荔枝的千年盛名。苏轼游历罗浮的史实,强化了诗作的历史纵深感513。
三、岭南风物与现代精神
  1. 南国生态图鉴
  2. 植物群落意象:“芭蕉”“红棉”“榕木”“木瓜”“桂圆”密集罗列,展现亚热带物产丰饶,呼应博罗县“绿树碧檐相掩映”的景观89。
  3. 古村与自然的共生:“古村处处山”暗扣谢鲁山庄等岭南建筑依山而建的智慧9,传递人地和谐理念。
  4. 粤民精神与湾区新貌
  5. 务实进取的民风:“粤民真务实,生意总争先”写实刻画岭南商业传统,与“南国多富足”形成因果链。
  6. 大湾区时代意象:尾联“大湾成新区,香江灯火燃”将目光从历史拉回当下,以香港灯火象征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活力8,完成从山岳到都市的时空跨越。
四、诗艺手法与结构张力

手法
诗句例证
效果
时空折叠
葛洪(晋)→苏轼(宋)→大湾区(今)
打通古今,呈现文化层积感
感官通感
“荔枝香”味觉、“灯火燃”视觉
多维激活岭南记忆
虚实相生
“琼田”(虚)与“东江”(实)
仙境想象与人间烟火并存
五、总结:山岳书写的三重维度
此诗以行者视角(攀登山径)、文人视角(怀古咏史)、观察者视角(风物民情)交织成篇。从葛洪的隐逸传说到苏轼的贬谪诗意,再到当代大湾区图景,罗浮山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成为承载岭南文化嬗变的象征载体。结尾“香江灯火”的现代性收束,揭示传统山川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
注:赏析结合雷家林诗作核心意象,综合罗浮山道教文化510、东坡轶事5813、地理特征18、岭南物产89及大湾区发展8等要素,引用来源已标注。

赏析之三:
好的,今天(2025年11月10日,星期一)我们一起来赏析雷家林先生创作于2022年3月14日的诗作《登罗浮山》。这首诗以登临岭南名山罗浮山的经历为线索,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更融入了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和对当代岭南精神的感悟,是一首情景交融、古今交汇的佳作。
以下是对《登罗浮山》的详细赏析:
一、 结构脉络:移步换景,由实入虚,终归于思
  1. 起笔:追忆与初登 (昔年居东江...攀入黄龙观)
  2. “昔年居东江”点明过往经历与地理背景(东江流域),奠定岭南基调。
  3. “独登罗浮山”交代事件核心——登临,且是“独登”,暗示一种追寻或静思的心境。
  4. “丹梯真累累,攀入黄龙观”生动描绘登山之艰辛(累累丹梯)和首个重要目的地——黄龙观。黄龙观是罗浮山著名道教宫观,此句巧妙将自然攀登与人文探访结合,为全诗注入道教文化色彩。
  5. 承续:山景与仙踪 (山景都不见,唯有葛稚仙...仿佛有琼田)
  6. “山景都不见,唯有葛稚仙”是神来之笔。表面看是云雾缭绕遮住了寻常山景,深层却突出了罗浮山的灵魂人物——葛洪(葛稚川)。这位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学家在罗浮山隐居炼丹、著书立说,使其成为道教圣地。“不见山景唯见仙”,凸显了葛洪在此山历史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将眼前实景提升到精神象征层面。
  7. “放眼飞云外,仿佛有琼田”承接“仙踪”,视线投向高远之处(飞云顶?云雾之上),联想到仙境中的“琼田”(传说中种玉之田)。虚实相生,意境缥缈,进一步强化了罗浮山的仙山气质。
  8. 转承:奇石与文韵 (初上石峥嵘...难忘荔枝香)
  9. “初上石峥嵘,虎踞而熊站”笔锋一转,描绘山石的险峻奇崛,用“虎踞熊站”的比喻赋予静态山石以动态威势,展现大自然的雄浑力量。
  10. “苏子曾到此,难忘荔枝香”巧妙引入另一位与罗浮山(及岭南)结缘的历史文化巨擘——苏轼(苏东坡)。苏轼被贬惠州期间,曾游罗浮山,并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此句不仅点出罗浮山与苏轼的关联,更通过“荔枝香”这一极具岭南风味的意象,将历史文人的足迹与风物人情紧密相连,增添了诗作的文化厚度和生活气息。
  11. 俯瞰:岭南画卷 (云顶瞰四方...木瓜和桂圆)
  12. “云顶瞰四方,东江一线长”诗人登顶(飞云顶),极目远眺。东江如一条长线蜿蜒,点明罗浮山的地理坐标,也象征着滋养岭南的母亲河。
  13. “芭蕉时时现,古村处处山”描绘典型的岭南田园风光:随处可见的芭蕉、依山而建的古村落,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14. “红棉杂榕木,木瓜和桂圆”具体列举岭南特色植物:英雄树木棉、独木成林的榕树,以及热带水果木瓜桂圆(龙眼)。这些意象密集呈现,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物产丰饶的岭南风物全景图,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15. 合旨:精神与时代 (粤民真务实...香江灯火燃)
  16. “粤民真务实,生意总争先”由景及人,直抒胸臆,高度概括岭南人(广东人)的核心精神特质——务实进取(“生意争先”)。这是对岭南商业文化和拼搏精神的精准提炼。
  17. “南国多富足,北人聚之前”点明岭南(南国)的富庶繁荣,以及其对全国各地(北人)的强大吸引力(“聚之前”)。
  18. “大湾成新区,香江灯火燃”将视野从历史、自然、人文拉向辉煌的当代。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是新时代的象征。“香江灯火燃”既指香港繁华璀璨的夜景,更象征着这片热土的活力与希望。尾句气势磅礴,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落脚于时代发展的宏伟图景。
二、 核心意象与主题
  1. 仙山意象 (丹梯、黄龙观、葛稚仙、琼田): 紧扣罗浮山作为道教“第七洞天”的仙山特质,通过道教遗迹(黄龙观)、核心人物(葛洪)、仙境联想(琼田)构建超脱凡尘的意境,体现对历史文化与精神境界的追寻。
  2. 历史文脉意象 (苏子、荔枝香): 通过苏轼的典故,将罗浮山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展现其作为文人墨客精神家园的一面,荔枝意象则强化了地方风物的亲切感。
  3. 岭南风物意象 (芭蕉、古村、红棉、榕木、木瓜、桂圆): 密集铺陈最具代表性的岭南植物与景观,勾勒出鲜活、富足、独特的岭南地域风貌,是诗中最为绚丽多彩的部分。
  4. 时代精神意象 (务实、争先、富足、大湾、香江灯火): 由具象风物升华到精神特质(务实、争先)和发展成就(富足、大湾区、香港繁荣),热情讴歌了岭南大地的生机活力与时代脉搏,点明诗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意义。
三、 艺术特色
  1. 时空交织,意境宏阔: 全诗巧妙穿梭于“昔年”与“今日”、“攀登”与“俯瞰”、“实景”与“仙踪”、“历史”与“当代”、“自然”与“人文”之间,构建了极为丰富的时空层次和宏阔意境。
  2. 意象典型,地域鲜明: 选取的意象(葛洪、苏轼、黄龙观、东江、芭蕉、木棉、榕树、荔枝、木瓜、桂圆、大湾区、香江)无一不具有极强的岭南标识性,共同构成鲜明的地域文化图谱。
  3. 语言质朴,意蕴深厚: 语言通俗晓畅,如“真累累”、“都不见”、“真务实”、“总争先”,但承载的思想情感(对仙山文化的敬仰、对岭南风物的热爱、对地域精神的赞颂、对时代发展的礼赞)却十分深厚。
  4. 结构清晰,卒章显志: 遵循登山游览的时空顺序,层次分明。结尾四句由风物描写自然升华到对岭南人精神与时代宏图的赞颂,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四、 总结
雷家林的《登罗浮山》远非寻常的山水记游诗。它以一次登山的个人体验为载体,成功地将罗浮山的自然奇观(丹梯、奇石、云顶)、深厚的道教仙踪(黄龙观、葛洪)、悠久的文人足迹(苏轼)、鲜明的岭南风情(芭蕉、古村、红棉、榕木、瓜果)、核心的地域精神(务实、争先)以及壮丽的时代画卷(大湾区、香江灯火)天衣无缝地编织在一起
全诗如同一幅流动的岭南长卷,在“登高望远”的经典模式中,注入了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鲜明的时代气息,最终奏响了一曲对岭南文化生生不息大湾区时代辉煌的深情赞歌。它不仅是对一座名山的礼赞,更是对一片热土及其人民精神与未来的热情讴歌。诗中展现的从历史仙境到现实灯火的视野跨越,正是其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所在。





















海东仙山飘渺峰,稚川迁徒此山中。春曰梅花香雪海,秋时粤果色深沉。苏子忘归贪红荔,伯韫望气知脉龙。道山文昌传薪火,岒海而今领新风。
雷家林咏《罗浮山色》罗浮山在惠州博罗,下有明月寺上有葛洪洞黄龙观,山顶名飞云。又此山为罗山浮山合成,从江浙飞来又名東樵山,与佛山西樵山相对。











罗浮山涧浮暗香,风动满天弥馨芳。春信飞来南国雨,岭南已是绿盈江。(写罗浮山的诗)
#东莞追忆#南社古榕映溪流,谢公余韵布海洲。宠鹅家声出燕岭,王家风尚现莞都。古镇石龙人熙攘,百年风情物依旧。岭南画风发可园,文脉南移从来久。而今艳情布东邑,风俗如刀又如酒。(写东江流域的诗)



梅蕊透寒风,松柏意相重。罗浮梅岭山容,生意当因侬。鸿雁远滞衡岳中,晚霞明灭花色蒙。喜霜天雪意,南国芳菲浓,节候难相同。寻仙梦,众情钟,难见逢。抱朴还丹朦胧,还把酒一尊。远视海波涛涌,香江华灯幢幢,明月上山东。春信传天红,烽火树燃中。(水调歌头-南国早梅)
羅浮早梅接武陵,南國芳菲正月天。春動千山与萬水,桃源秦地欲耕田。

飘渺云山飘渺心,青山来往万里情。仙凡阻隔难觅处,罗浮故地白云闲。
梦里庄生是耶非,罗浮仙境烟雾回。飞飞祝梁忴春意,百花珠蕊映红绯。
桃源迷前路,罗浮失仙方。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