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雷家林《题李可染立轴》赏析:诗画共舞的江山魂魄

(2025-11-07 11:32:31)
标签:

雷家林

收藏

文化

李可染

情感

分类: 诗歌
雷家林《题李可染立轴》赏析:诗画共舞的江山魂魄

原诗:

江山多胜意,我辈复操翰。

墨写青山影,水染云烟岚。

大千在掌握,心意浸纸上。

画里江山好,真山亦妒看。

雷家林诗《题李可染《黄海烟霞》立轴》赏析 创作年代 2010年6月7日

 

 

雷家林《题李可染〈黄海烟霞〉立轴》赏析

在艺术的长河中,诗与画常常相互交融,彼此辉映。雷家林于2010年6月7日创作的《题李可染〈黄海烟霞〉立轴》一诗,便是诗画结合的佳作,它以精妙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李可染画作《黄海烟霞》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展现出诗人内心对艺术的深刻感悟。

“江山多胜意,我辈复操翰”,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宏大而豪迈的意境。“江山多胜意”,描绘出大自然的壮丽山河蕴含着无尽的美好与诗意,令人心生向往。而“我辈复操翰”则表明诗人与画家这一辈人拿起笔来进行创作,他们试图通过手中的笔墨将心中对江山的赞美和感悟表达出来。这里的“操翰”不仅指绘画的创作,也涵盖了诗歌的书写,体现出艺术创作的多元性和传承性。

“墨写青山影,水染云烟岚”,此句精准地描绘了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技法与表现。“墨写”展现了以墨色勾勒青山的轮廓,体现出中国画中墨分五色的独特韵味,通过不同层次的墨色变化,将青山的形态和神韵生动地呈现在纸上。“水染”则强调了水与墨的交融,描绘出云烟岚霭的朦胧之美。水的灵动与墨的厚重相互映衬,使得画面既有实的青山,又有虚的云烟,虚实相生,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这也正是李可染山水画的典型特点,他善于运用墨色和水的融合,创造出独特的山水景观。

“大千在掌握,心意浸纸上”,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意境。“大千”代表着广阔的世界,画家通过手中的画笔,将整个大千世界的美好都掌握在笔下,展现出画家高超的技艺和广阔的视野。而“心意浸纸上”则表明画家不仅仅是在描绘山水的外形,更是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对世界的感悟融入到了画作之中。每一笔、每一墨都饱含着画家的心意,使得画作具有了灵魂和生命力。

“画里江山好,真山亦妒看”,这两句以一种新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画作的高度赞美。画中的江山如此美好,以至于连真实的山峦都会心生嫉妒。这不仅突出了画作的艺术感染力,更强调了画家通过艺术创作所达到的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画家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创造出了一个比现实更加美好的艺术世界,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山水之中。

雷家林的这首诗,不仅是对李可染《黄海烟霞》立轴的生动解读,更是对艺术创作的深刻思考。它让我们看到了诗与画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艺术家们通过笔墨表达内心世界的独特方式。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艺术的魅力以及诗人和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赏析之二:

 

以下是雷家林2010年所作《题李可染〈黄海烟霞〉立轴》的深度赏析,结合诗歌文本、李可染艺术特色及历史背景综合分析:


一、诗歌文本解析

原诗:

江山多胜意,我辈复操翰。
墨写青山影,水染云烟岚。
大千在掌握,心意浸纸上。
画里江山好,真山亦妒看。

1.艺术创作与自然共鸣

  • "江山多胜意,我辈复操翰":开篇以"胜意"概括自然之美,强调艺术家(李可染)以笔墨回应天地8。呼应李可染"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创作理念,其山水画常以黄山、漓江为母题,尤重烟霞变幻之奇19。
  • "墨写青山影,水染云烟岚"技法隐喻:"墨写"指向李可染积墨法的厚重层次(如《黄海烟霞》中以浓墨皴染山体);"水染"暗合其水墨渲染云气的留白技巧,营造空灵感819。意境提炼:黄山烟霞的流动性被凝练为"云烟岚",凸显李可染对自然光影的瞬间捕捉19。

2.艺术境界的升华

  • "大千在掌握,心意浸纸上""大千":既指宇宙万物,亦暗喻李可染"采一炼十"的艺术主张——采矿需艰辛,冶炼更需百倍匠心1。"心意浸纸上":强调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交融,揭示李可染"墨天神境"的美学核心——以墨色构建精神化的山水18。
  • "画里江山好,真山亦妒看"辩证哲思:指出艺术美可超越自然美,呼应古人"江山如画"的审美传统。拟人化表达:"真山妒看"以诙谐手法凸显画作感染力,暗合李可染"真山亦无此之美"的创作自信17。

二、李可染《黄海烟霞》的艺术特质

  1. 题材溯源
  2. 李可染1954年游黄山,亲历晴雨无常的烟霞奇景,为其创作提供灵感19。
  3. 1978年作《黄海烟霞》(69×46cm),以"积墨法+光影对比"再现黄山云雾的氤氲与山体的雄浑8。
  4. 技法突破
  5. 积墨塑形:山石以干墨层层皴染,与浓墨群峰形成质感对比,营造体积感819。
  6. 水墨留白:云霞不施色彩,纯以水墨渲染虚实,形成"空即是色"的东方意境19。
  7. 美学价值
  8. 画面融合传统散点透视与西画光感,实现"黑中透亮"的视觉革命18。
  9. 雷家林诗中"墨写青山影,水染云烟岚"正是对此技法的诗意转译。

三、雷家林题画诗的历史语境

  1. 创作背景
  2. 2010年正值李可染逝世21周年,此诗是对大师的致敬,亦是对"水墨革新"传统的延续614。
  3. 雷家林作为诗人画家,擅以诗境解构画意,其《潇湘》等诗作亦展现类似跨媒介创作倾向6。
  4. 文化基因传承
  5. "大千在掌握":暗含儒家"天人合一"与道家"万物皆备于我"的哲学观,呼应李可染"澄怀观道"的艺术追求18。
  6. "真山妒看":延续苏轼"江山如画"的文人画论,揭示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本质17。

四、诗画互文的艺术史意义

维度

诗歌意象

李可染艺术实践

自然观

江山胜意、云烟岚

写生中提炼"烟霞变幻之奇" 19

笔墨观

墨写、水染

积墨法+水墨渲染 818

创作观

心意浸纸上

"采一炼十"的提炼精神 1

审美理想

画里江山胜真山

构建"墨天神境" 18

此诗不仅是对单幅画作的题咏,更是对中国山水画从"写形"到"写心"转向的深刻洞察——李可染以水墨重构山河魂魄,而雷家林以文字复现其神韵,共同完成对"大千世界"的诗意。

 

 

赏析之三:

 

雷家林《题李可染立轴》赏析:诗画共舞的江山魂魄

雷家林先生这首创作于2010年6月7日的题画诗,不仅是对李可染大师杰作《黄海烟霞》的礼赞,更是一次跨越艺术门类的深度对话。它以精炼的诗语,揭示了可染山水艺术撼人心魄的奥秘,并升华了关于艺术本质的永恒思考。以下从四个维度展开赏析:


一、诗画同源:笔墨构建的山水宇宙

  1. 动态的视觉转化
    诗中“墨写青山影,水染云烟岚”两句,精准捕捉了李可染山水画的笔墨精髓。“写”与“染”二字,既是对画家以书法入画、积墨层染技法的生动描述,更赋予静态画面以流动的生命力——墨色在纸面游走如笔走龙蛇,水气氤氲间仿佛烟岚自生。李可染笔下浑厚苍茫的黄山云海,由此在诗行间获得了呼吸。
  2. 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大千在掌握,心意浸纸上”揭示了可染艺术的哲学内核。画家并非机械复制自然,而是将浩渺宇宙(大千)纳入胸襟,再以饱含个人情思的笔墨(心意)倾注于宣纸。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观,使《黄海烟霞》超越了地理景观,成为凝聚天地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符号。

二、艺术魔力:真假辩证的审美震撼

  1. “画里江山”的极致魅力
    画里江山好”的直白赞叹,指向李可染通过光影对比、空间压缩与墨色交响营造的视觉奇观。他笔下的黄山,既有真实山岩的厚重体量感,又因逆光处理与留白技巧,焕发出超越现实的神圣光辉——这正是“烟霞”二字的灵魂所在。
  2. “真山亦妒看”的颠覆性想象
    尾句以拟人手法引爆全诗高潮:真实山川竟因画作之美而生“妒意”。这既是对李可染艺术造诣的至高礼赞——画境已臻“夺造化之功”的化境;更暗含深刻哲思:艺术通过提炼与升华,可创造出比原生自然更具震撼力的“第二自然”。正如古人所言:“江山如画”,此刻竟成“画胜江山”。

三、文脉传承:题画诗中的文化基因

  1. 古典意象的现代转译
    诗中“操翰”“云烟岚”“江山”等词汇,延续了自王维、苏轼以来文人题画诗的传统语汇库。但雷家林摒弃了旧式文人的隐逸趣味,转而强调“我辈复操翰”的担当意识——这恰与李可染“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创作使命感共鸣,赋予古典形式以现代精神。
  2. 诗画互文的共生美学
    作为题画诗,其存在本身即构成“诗画合璧”的东方美学范式。诗句不仅是画面内容的文学注解,更以“墨写”“水染”等动态描述,揭示了画面无法直接呈现的创作过程与心理轨迹,形成“画为诗之形,诗为画之魂”的互补结构。

四、哲思升华:艺术本体的终极叩问

  1. “心意浸纸上”的创作论
    此句直指艺术创造的核心机制:物质载体(纸)与精神能量(心意)如何通过媒介(墨)实现转化。可染的“苦学派”实践表明,这种“浸”是无数次笔墨实验与心灵锤炼的结晶,最终达到心手相忘、物我两融的境界。
  2. 艺术真实性的再定义
    “真山亦妒看”的悖论式表达,挑战了“真实即客观”的认知框架。它宣告:艺术的终极真实在于情感共鸣与精神唤醒。当一幅画能令观者如临其境、令自然为之动容时,其生命力已超越物质存在本身,进入永恒的美学维度。

结语:在诗画交汇处见天地之心

雷家林此诗,既是一把解读李可染山水密码的钥匙,更是一面映照艺术本质的明镜。它告诉我们:伟大的艺术从不是自然的仆从,而是通过艺术家心灵的熔铸,创造出令造化惊叹的“山水精魂”。当我们在《黄海烟霞》的磅礴墨韵中沉醉,在“真山亦妒看”的诗句中会心,已然见证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诗画共舞——那是人类以有限笔墨,对无限江山发出的永恒礼赞。

注:李可染(1907-1989)为20世纪中国山水画革新巨匠,其“黑、满、重、亮”的墨法与逆光山水风格,极大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力。《黄海烟霞》为其黄山题材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了“李家山水”的典型美学特征。

雷家林《题李可染立轴》赏析:诗画共舞的江山魂魄

雷家林《题李可染立轴》赏析:诗画共舞的江山魂魄

雷家林《题李可染立轴》赏析:诗画共舞的江山魂魄

雷家林《题李可染立轴》赏析:诗画共舞的江山魂魄

雷家林《题李可染立轴》赏析:诗画共舞的江山魂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