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豪情与沧桑交织:雷家林《赫赫炎黄》四言诗赏析

(2025-09-10 08:58:17)
标签:

佛学

雷家林

情感

诗词

文化

分类: 论诗词
豪情与沧桑交织:雷家林《赫赫炎黄》四言诗赏析

原诗:

(四言)赫赫炎黄,立我东方。五千春秋,源泉流长。夏商周秦,大风炎汉。三国争雄,人间多难。晋有清流,唐兴贞观。两宋兵弱,元蒙擅场。朱明再起,海路兴旺。失于满清,文昌受难。孙文开国,民主曙光。东洋入寇,国之大殇。两党牵手,神州复光。兄弟相争,国不圆团。两岸奋进,象模象样。来年同一,更加好看。

雷家林四言诗《赫赫炎黄》赏析 创作年代:2010年8月26日


在中华文化的璀璨星河中,诗歌犹如熠熠生辉的明珠,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情感。雷家林于2010年8月26日创作的四言诗《赫赫炎黄》,以其简洁而雄浑的语言,勾勒出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炎黄子孙历经沧桑而不屈的精神风貌。

开篇“赫赫炎黄,立我东方。五千春秋,源泉流长”,诗人以大气磅礴之笔,点明了中华民族的根源与悠久历史。“赫赫”一词,彰显出炎黄二帝的伟大功绩和崇高威望,他们宛如东方的巨人,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五千春秋”,将时间的长河浓缩于这简短的表述之中,“源泉流长”则生动地描绘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特质,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

“夏商周秦,大风炎汉。三国争雄,人间多难”,诗人以朝代的更迭为线索,展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夏商周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时期,每个朝代都有着独特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大风炎汉”,让人不禁联想到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那豪迈的气概和强大的国力,象征着汉朝的辉煌。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歇,三国争雄的时代,战乱频仍,生灵涂炭,“人间多难”一句,饱含着诗人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晋有清流,唐兴贞观。两宋兵弱,元蒙擅场”,继续书写着历史的篇章。晋代的清流文化,展现了文人雅士的风骨与追求;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然而,两宋时期,尽管文化繁荣,但军事上的软弱却使其在边疆纷争中屡屡受挫。“元蒙擅场”,则描绘了元朝蒙古统治者在军事上的强大和统治范围的广阔。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不同朝代的特点,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朱明再起,海路兴旺。失于满清,文昌受难”,明朝的崛起,带来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尤其是郑和下西洋,展现了中国在海洋领域的强大实力。然而,清朝后期,由于闭关锁国等政策的影响,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文昌受难”,暗示了文化和科技的停滞与衰落。这一段诗句,既有对明朝辉煌的肯定,也有对清朝衰落的惋惜和反思。

“孙文开国,民主曙光。东洋入寇,国之大殇。两党牵手,神州复光”,诗人将笔触转向近代中国。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然而,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国之大殇”,表达了诗人对那段惨痛历史的深刻铭记。“两党牵手”,指的是国共合作,共同抗击外敌,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神州复光”,象征着国家的重生和希望。

“兄弟相争,国不圆团。两岸奋进,象模象样。来年同一,更加好看”,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有团结御敌的辉煌,也有内部分裂的伤痛。“兄弟相争”,反映了国共内战时期的历史现实,国家的分裂让诗人感到痛心疾首。然而,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渐缓和与发展,“两岸奋进,象模象样”,展现了两岸同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的积极态势。“来年同一,更加好看”,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美好期盼和坚定信念。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采用了四言诗的形式,简洁明快,韵律和谐。每句四字,整齐划一,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文化意象,如“大风炎汉”“贞观之治”等,使诗歌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同时,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如唐朝的辉煌与两宋的软弱、明朝的兴旺与清朝的衰落等,突出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情感表达上,这首诗既有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与赞美,也有对近代中国苦难历程的悲痛与反思。诗人以历史为镜,展现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坚韧与抗争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望。

雷家林的《赫赫炎黄》四言诗,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佳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让读者在感受历史沧桑的同时,也能汲取到前进的力量。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与期许,激励着每一位炎黄子孙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