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雷家林论艺术(十)

(2022-10-14 09:26:51)
标签:

画语

雷家林

历史

书法

分类: 论书画

雷家林论艺术

 

(十)



 

 

写在前面的话,我在近十年在新浪微博写下许多有关艺术的文字,后来整理到博客,现在把它们集中起来,方便诸位阅读。

 

 

品弘一法师书法--风满座凉,莲入梦香

 

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从才子到头陀,一个人完成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转变。其人弃早年的多种艺术,独存书法,而且是载佛法之理的外在形式。他晚年的书法,象一杯清茶,淡淡地,散着莲香,品之愈久,味道愈浓。他那是书禅一味,看着能使尘心消去一点,静气增加一分,书如其人者,当如是也。

   同民国大多数书法家一样,早年李叔同致力入魏碑,习龙门十二品 ,犹喜《始平公》之刚劲勇猛,世俗的习气如同常人,笔法实相胜于虚相,雄强中不泛少许霸悍气,法度谨严,字字如世间凡夫俗子,只知给我佛造像祈福父母眷属而非悟得真如,中年李氏开始化坚实的北碑为灵动活泼,线条沉着中现出飘逸,但此时似乎仍在人世与佛境之间游离--

   入空门后的弘一法师心灵境界得到净化,欢喜善心,莲花圣境充满胸襟。一切法非法非非法,此时弘一的书法无法而有法,化坚实为虚灵空幻,字与字间距加大,行笔往往笔不到而意到,如莲花宝相,庄严怡人。修炼字首先当是修炼人,不再执着时字亦不执着于陈法而有新的面貌,道骨仙风便会呈现在字里行间,散发的是不一样的气息,在弘一那时是淡淡的莲香,清凉如梦。

   一部书法史,当是儒佛道三家天下的心灵迹史,对于佛家来说,书法弘道与修行似乎无明确的分界,口吐莲花与笔呈宝相当是自然而然的事,弘一的墨迹是一个佛门修行的迹,亦是弘道发愿点化众生的迹,不仅仅是行文本身来自经文与谒语,还在于那种独特的书迹风格近禅而能开悟庸顽,产生潜移默化的魄力。

   你最好把弘一的字当墨色莲花来欣赏,一朵朵生在虚空中

(博客发文时间20139.16

 

 

品读八大山人书法--墨色抽象的婆娑世界

 

东方书画,同源同参,往往风格相似如一,远古的伏羲画八卦,源自观天察地,说它是字还是画不得清晰,但却是书画同源的最早证象,这一趋势影响到一代代的画人。

   

    说到八大山人的书法,自然会联想到他的画,尤其是他的荷花,那种婆娑起舞的运笔方法,习惯到了其书法的运笔中,或者其书与画的线条,源自莲花世界的启示,尤其是中锋线条,当来自莲茎形象的观察,莲茎屈曲生长的轨迹,使其线条如万岁枯藤,充满力度与劲道。从风水上说,流水的聚气在运行时不直线流动为上,而是屈曲盘旋,方是顾盼有情。书画线条的运行当是如此。

    

    在一篇有关八大的传记中,记载八大到一池莲花观察入神,连好友来访不曾察觉。确实画者画荷当观察入神方得对象的神韵精髓。莲茎中通外直,但那种不是笔直,如枯藤般的有细微曲折,那是波澜的起伏,如婆娑世界的堪忍,这又与画者八大的心境相合拍,似乎天人合一般地无间结合,故其书法,不再是早期大欧书法之严谨,而是婆娑发散,同时又暗中规距,线条松紧控制行度,时而行时而走时而奔,使其书法呈独特的面貌,作为山人当是有仙气从其字面四溢,那又是郁勃之气与隐忍心境铸成。

    

大多数优良的八大书法作品是其题画部分,与画的线条风格整合一体,这便是同源相参。(博客发文时间20139.17

 

 

 

漫读徐渭书法--八法散圣,字林侠客

 

 

袁宏道对徐渭书法的评语,后世无人能出其右,所不同者在理解二字。有多少人看出文长在书法一门的十分自信,吾书第一,真言还是妄语,有一番的考究。八法散圣,字林侠客。此八字中,透露的是一个旷世奇才所应有的艺术价值。书法本是散怀抱,故出自绍兴的师爷,胸中本有治世用兵之奇略,可惜的是命运不齐,诗文绘画小说与戏剧,不足于畅其神采,故作为心画的书道,则成为其火山喷发的媒介。

  东倒西歪,南腔北调,其实是不拘常法,任笔纵横,散者,胸中郁勃之气散发而出,所流露的墨迹只是次一等的相,当时当地的醉意与行笔的狂舞让胸中的铅块得到释放与缓解,此是字的精义,是袁氏对徐氏书法的准确理解,到了明代书法当尚什么,是韵是法是意抑或是态,从徐渭的书法中,得出答案,打散历代的成法,用狂野的手段,抒自己的性灵胸次,无法而有法,此等增界便是超凡入圣之境,在水墨历史之长河中,有几人能当之,徐渭不仅是奇才,亦是全才,除治印小技不为,诗书画文无所不能,作为治世用兵的英雄,只因无用武之时而回首,醉在水墨淋漓之中,那是神仙作派,所为心之墨迹,此迹非常人能到,自然亦不为常人所认识与理解,故大多数人仍以为其书第一为妄,仍然以为其诗文与绘画在其书法之上。

   曾经有抗倭经历的徐渭自然不会忘记两军交锋的刀光剑影,自己的爱国情怀是古道热肠,正是人间侠客的真实体现,故其书法如其一,所有穿越虚空的墨迹,是鲜活的人影,或者不是他一个人,是一个群体,两面出锋或者八面出锋那种字时流露的形态(章草、隶书那种波锋呈现),如刀光剑影在纸上的再现,那便是侠义胸怀与天地正气的不凡气象。

   凡人技之再好,难呈现此等的气象与形态,不凡的气象,没有超越的笔墨风格,无法融合那种应该表达出的的胸次,故笔底之奇态源自书者的奇气,奇气之奇又使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把成法打散而使格调不凡,自然被常人以为恶道,其实便是至正之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书法同样无定势,因时代因个人而变化,此是军胜之道亦是书法成功之道,此又印证书道犹兵也,此亦军师的本来手段也,所谓笔阵便是另外意义上的军阵,两者能融合在徐渭这位抗倭英雄与水墨神仙一身之中。

附:首幅图中的草书释文: 一篙春水半溪烟,抱月怀中枕斗眠。说与旁人浑不识,英雄回首是神仙。此是文长之心曲,也是其人生的写照,其艺术的力量,亦来自人生的感怀与心气的渲泻。(博客发文时间201310.2

 

 

读金农漆书法--块面的展示

 

金冬心先生的特殊运笔法似乎有前卫的意味,这不仅仅在其书迹显示的不同面貌,而且在其工具的功用,剪去笔锋如排刷一般,这是开天辟地的,想想现代书法的前夜,其实那些叛逆的书风在现代书法尚未到来之前就孕育那这一流派的产生。

 

   块面是西画的术语,用来评论古代东方书法,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金农的漆书书法,千百年来的线条成法在金农笔下获革命性的突破,顿子斌先生对于金农晚年书法的理解正是块面。作为抽象的线条艺术,金农作书似乎有点象后来的吴冠中画江南的黛顶,不用线的勾勒而是用墨色的块面刷过,干净利落,十分清爽。块面较之于传统的线条为主体,带来的视觉冲击是明显的,或者是十分前卫的作派,有现代书法的启示意义,无任其用剪笔锋或侧笔卧游运行方法,无任其用何种手段,获得的艺术效果是明显的,可以作另类的解读,在烟云飞坠的纸面上,浓郁的墨色深沈地运行,密不透风其实有细微的空隙可以透出灵动的气脉,厚重的字感不失飞腾婀娜地活泼,这是金农漆书书法给人的印象。艺术的风格往往是物以稀为贵,放眼书法的历史,用近似块面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心画艺术,金农是首推者,带给东方书法现代风格的启示。(博客发文时间201311.20

 

 

读郑板桥“六分半书”--如兰如竹,如怨如诉

 

 

 长于兰竹的郑板桥在书法的造诣上是诸体融合,姿态多变,技术的含量是呈现多元,中有丰富的内含底蕴,这同其画兰竹的题材单调正好相反,正因为画材不广,可以专心致力于兰竹,另一方面显示郑氏非专门画者而为纯粹文人圣手,书画同源的艺术实践在其作品中获得积极的印证。画材的纯粹,脑海充斥的兰竹意象,不仅是其思绪上的清气四溢,亦使如兰如竹的意象移植在其所谓六分半的书法中,文字的约束使其在艺术的实践上有某种限制,高明的作者则在限制中发挥自己的天赋,让单纯呈现丰富,让抽象呈现绚烂的形象,让笔画生动活泼,带给观者艺术的感染力。郑氏书法如其绘画,是心之力的展示与流露,呵神骂鬼,当然得不拘常法,不是众星列汉,便是乱石铺街,一会儿一笔似兰叶云卷,一会儿笔如剑竹出锋,一会儿似楷体方方正正,一会儿如草体卷曲倾斜,字体的运行随心起舞,个性的独特造就艺术风格的不常,奇奇怪怪,先是人出奇笔才怪之,纯粹的文人画引申出纯粹的文人书法,以怪之姿呈现在观者面前,却在艺术的气象上异常的纯粹。(博客发文时间201311.21

 

 

读伊秉绶八分书--汉骨唐韵,气魄雄强

 

伊秉绶的书法风貌在有清一代是视觉冲击力极强的一位,这得力其对汉碑的笔意简化而用笔单纯或者是纯粹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归隐其用笔之中,其用笔多习惯用篆、籀意中锋直行纵运,整体上的大大方方,却有中含细微的变化,字体的大小是正文与边款呈两极之态,主体部分用力用墨浓郁而博大,深得汉碑的雄浑与静穆,骨力洞达,不凡的气魄亦盖过《封龙山》,边款多颜体笔意充满多丰满的唐韵。 开张的态势并不减弱入微的或谨严,伊秉绶的线条看上去象是力度刚硬的铁条,大体的横平竖直不减细微的波澜,方方正正中含蕴活泼与生动,由于直来直去(大体的)的运行方法,似乎如同空间上构架的意象与空间,更加合于现代书法的欣赏习惯,可以悬于展厅而非小小的居室,视觉的引力是极强的,或者更合于现代人的心理张力,某种意义上是书法艺术的一种超越,同时又是其无意识的。字到有清一代,隐隐然蕴含现代书法艺术的先导,伊秉绶、金农、邓石如、郑板桥等等诸家,各呈英豪,预见一个水墨书法的时代来临。(博客发文时间201311.22

 

 

品读邓石如书法--碑学先声,前卫导源

 

在阮元、包世臣、康有为鼓吹碑学之前,就有一人具前瞻的思维,只做不说,这个人就是完白山人邓石如,对于帖学与官阁体盛行的前清时代,一股革命的潜流在南方兴起,邓石如身体力行,追寻先秦与汉魏,四体完备,得到书坛的赞许。但他的正统的作品尚不足以表露自己的心迹与激情,或者在当今看来,能够泛起观者视觉引力的是类似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那样激情奔放,墨色浓郁,充满飞扬散发思绪的作品。这类的作品连同明清调的书法作品影响到半岛与东瀛的书坛,引发东瀛书家墨象前卫派的泛滥。天才是大家明月前身如鹤一般,或者其所养双鹤是邓氏夫妇的幻化,鹤寿千年并非肉身而是墨迹可以千年的流传,还有革新的精神。追寻先秦汉魏是一种轮回,却是更高意上的螺旋上升。书法的历史是反复却又日日常新,总有不凡的大家出世,作品并不十分的完美,却带来有生命力的新气象,新动力。(博客发文时间201311.23

 

 

傅山的出奇思维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四毋”是大家熟悉的口号,也是傅山书法艺术实践的理论依据,中国的文字艺术,长期以来有不断规范的倾向,流传一些约定俗成的风格,比如二王与赵董书风,让人无法有新的突破,心理形成某种拘束,然而文字一方面是工具,又是渲泻的媒介,或者叫墨酒亦可,心有铅块,自然要酒来浇,笔墨之类的渲泻同样成为千百年来仕人的喜好。若是印排布算,心理仍受抑制,若是某种流风,比如赵董体或官阁体,同样会使心灵形成无形的枷锁。作为遗民,苦命的仕人,心灵总是有煎熬之中,故书法的逆反是为了善于的渲泻,“四毋”理论正是这种逆反心理的体现。有时说是一件件艺术品的诞生,不如说是一件件不合时宜文人心理图象的扫描或者展示,或者是心理的原始物件。在一些人看来,傅山的作品有时难以获得观者愉乐,有一种压抑感,那正是一个十分悲苦的文人的真实写照。郁结的心灵获得缓解,在别人看来是苦涩的书迹,而对于自己来说却是自己容易畅快的书写定势。书如佳酒不宜甜,故在视觉的感觉上是“拙”、“丑”、“支离”、真率,前三种在傅山的作品中并不具贬意,因为最后一种真率而获得,得真性情者得真的艺术,故其作品的魔力超越常人,成为不朽。傅山传承了徐渭等人的精神,这里面有迷狂、有放浪、有失常、有疯癫,心理的惊涛骇浪一一呈现有观者面前,看起来不正常那叫做正常。
   
正统的封建文化笼罩者中原的大地,不过已经不断有人在超越他所处的时代,叛逆精神时时附着在一些有前卫思想有大家身上,故书法的历史获得流动非一潭死水,获得前进的力量。笔墨当随时代,不是空喊出来的,总是有前辈在实践着,往往不容易为人所理解,这也是十分正常的。当日本出现墨象派,前卫派时,我们不以为这一流派凭空产生,而是有自来已,两国的书法历史并不隔绝,相辅相成,总是有前朝的孕育中产生。(博客发文时间201311.24

 

 

读王铎书法--涅槃再生的王家墨皇

 

王铎是明清调书法对日本书坛中有影响的一位,这位后王吃透前王的精髓,少些许二王的流媚而增添雄强与骨力,王铎的书风的形成于清代碑学兴起的前夜,先行者得以不为赵董之风左右,从汉魏与先秦的书迹中寻找养分,同样融合张、怀激情四溢的唐风草法,千锤百炼,融铸一体,书法的内含更为丰富。在王铎之先唐之李邕便有北碑的骨力风尚引入,只不过到了王铎这里,更加深入,从二王入手稳步突破,造就孟津先生光芒四射的后王风尚,为近代的东瀛书家所折服,掀起由他引来的一种流风余韵。从人品上论,士大夫的媚骨何以成为雄强沉沉,那是许多的仕清文人不得已的选择,媚在表面,骨在里面,这个心理状态与赵子昂相同,(参读本博文章《赵孟頫的显与隐、媚与骨》)仕清者在物质的生活上是优越不同如陶潜之类却在良心上有太多的郁抑,心灵的磨难不亚于隐在山林的遗民,书法的实践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的过程,同样是一个人生心理锻炼的过程,所有的书法的艺术造诣正好印证自己的心迹,技载着道,画着自己的真心给人看,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因追寻汉魏先秦,字体较之二王书法更为浓郁高古,笔画的增添丰富字的艺术感染力,用墨也更为丰富,用水增多,被称为“涨墨”,字与字的浓淡相参增添作品的烟云变灭、飘渺多姿的感觉,在艺术造诣上强过傅山,黄道周,倪元璐等人,气节的不完美不影响东瀛书家对其的喜好,但日本书法家学王铎者成就就算不上高,因其在于少有创造性,不过后来的少字、墨象、前卫书法却为东瀛人赢得面子,故书法的创造不有追随而有超越,书法艺术如此,其它艺术同样如此。(博客发文时间201311.26

 

 

读何绍基隶书--一具具生命化灵性化的汉代古尸

 

 汉骨唐韵在何绍基的作品中尤其是其汉隶作品中表现明显,他晚年的汉隶风尚,总是我联想到马王堆那具女尸,通过电脑手段复原,一个美丽的辛追夫人形象清晰起来,充满生命与灵性。何绍其晚年仕途不顺,隶书两线舒展让他常习而获得渲泻与缓解,许多的汉碑名帖被他晚临习了五十遍或百遍,可以说是沉入其中,带着清代人的眼光与激情,让那些远古的印迹活跃起来,生命或肉身化起来,获得灵动与生机,许多的作品全以己意为之,汉代的残骸具他那时代的精神,他的那些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更为明显,一横之间总是泛起微澜,行笔十分迟涩,缠笔战笔成为其常态,看起来又是那些自然而不显做作。先秦的篆意笔势同样参入其中,丰富用笔的含蕴与深沉。其书往往在起笔处沉着痛快,运行中是婀娜飘逸,得艺术的中和之美。用笔中的意迟迟让人想起流水的顾盼有情,有欲说还休的含蓄之美。中国士人的失意与苦楚往往需要墨酒来浇,书体的特性往往有舒展的因素大过其它书体而成为书家更多的偏爱,何氏墨酒看上去古穆淳厚,朴茂深沉,接近杜诗沉郁顿挫的风尚,何绍基的汉隶与其带深厚颜清臣风尚的楷行草诸体,构成其总体的汉骨唐韵风尚,在有清一代似乎有一种普遍的意义。

(博客发文时间201311.27

 

 

读倪元璐书法--剑客龙天,时成花女

 

  骨清年少眼如冰,凤羽参差五色层,以杜甫诗意起笔评论读倪元璐书法未尚不可,明代末年的社会形势可以说是江河日下,许多忠臣义士,完成其最后的表演,黄道周、倪元璐等,以中原人固有的品格节操,照亮人间,他们的书法墨迹,又是让后来者窥探其忠心的媒介,书为心画,字中表露出来的迹象正是一个人的风尚。我们看唐寅,文徵明等人的作品,有一种盛世的甘甜,有一种平和的从容。但在晚明的那些书家笔下,尤其是他们的行草书,连绵的急促笔墨运行十分的紧密,沉郁顿挫,骨感极强。倪元璐学王羲之,颜真卿、苏轼三家,从颜清臣书法中获取浩然正气,字体的深沉雄浑而有带有二王的清逸飞动。从徐渭的开纵逸古拙之路以来,更多的晚明书家多从狂逸中理出新意,获得异于常人与时代的新的书法流风。倪元璐同样浸润其中,观其字的运作,用笔的轻重变化得到加强,线条富于节奏感,当然不泛婀娜的气象中仍然的沉郁为主流,笔条屈曲盘折如枯藤老树,清气四溢的家国忠臣之书风如同骨清年少眼如冰。高风亮节不是可以做作而出,字如其人是千古不移的定理,由于倪元璐在艺术上不拘常法,变化其源自古人的笔意,艺术的深度带给他的作品是凤羽参差五色层。,笔墨内含的丰富增添其书法艺术的感染力。晚明书法有一种郁抑沉雄、悲壮苍凉的风味,来自于那个时代的心理同质,或者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晚明书法尤其是倪元璐,黄道周等人的书法,是那一个时代的心理裸奔。一个王朝最终的终结,那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留给后之来者痛苦的记忆。(博客发文时间201311.29

 

 

读黄道周小楷--星列河汉,浩气弥漫

 

 

黄道周的小楷似乎算得上官阁书风,其实那不是普通的印排布算,而是充满灵动生机,看上去追取钟繇“质朴浑厚,雍容自然”汉魏风神。书法到晚清一代,复古的风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所书之字往往多隶意渗入其中,笔画以古字而增添,意在不同流俗而显高古不群,唐宋的风范仍然融入其中,一些字的作派来自颜清臣的外拓意味,而那种方折倾斜吸收苏轼的意味,以钟繇为根基,力避二王妩媚畅逸,而取雍容朴茂,忠孝正义之气中含笔里行间。黄道周常书《孝经》,其字因虔诚而气象纯粹,所谓因人而字贵者人品高也。中国心灵的历史不仅来自那些史家的春秋之笔,更为重要的是历史角色留下的墨迹,那是“心印”,可以窥探真实的内心(亦包括同时代的同质心理形态)。宋之文天祥的精神影响到忠孝精神充满的看起来是有点傻气的臣子们,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一些人的字是堂堂正正之旗,让人读来有凛然不可犯之气充溢,这就是心画除去艺术价值之外的另外存在的魅力。(博客发文时间201312.7

 

 

 

创作自己的作品重要,保护自己的著作权同样重要,我从自己作品被抄的情形意识到了自己文字的价值,所以我对于早期的文字进行整理,国家的著作权法的内容,我读后感觉的是,与世界主流社会同步的,作品一经产生就具有著作权,无论是否发表,而且只有著作者才有作品的署名权,这样也让我意识到对自己文字署名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整理自己的文字,还是重新转发自己的文字,都会注意署上自己的名,我相信这样的做法对于大多数创作者是有益的经验。


  作者:雷家林,1964年生,1977年至1980年就学于湖南省艺术学校舞台美术科,从师李朋林,王新隆诸人,1981年入长沙西区文化馆学习半年从师朱辉,陆露音,1982年至1985年毕业于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书法以自学为主,受湖南名家史穆,颜家龙诸人指导。



  主要文章:《宋画哲学》、《家林论唐宋艺术》、《说唐代书法》、《说宋朝书法四家》、《提倡美书》、《家林读苦瓜和尚画语录》、《完美的女神--品读安格尔的《泉》》、《张旭与怀素的草书展示的唐朝浪漫精神》等

 

 展示部分博文图片:


雷家林论艺术(十)

 


 雷家林论艺术(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