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林论艺术(十)

标签:
画语雷家林历史书法 |
分类: 论书画 |
雷家林论艺术
(十)
写在前面的话,我在近十年在新浪微博写下许多有关艺术的文字,后来整理到博客,现在把它们集中起来,方便诸位阅读。
品弘一法师书法--风满座凉,莲入梦香
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从才子到头陀,一个人完成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转变。其人弃早年的多种艺术,独存书法,而且是载佛法之理的外在形式。他晚年的书法,象一杯清茶,淡淡地,散着莲香,品之愈久,味道愈浓。他那是书禅一味,看着能使尘心消去一点,静气增加一分,书如其人者,当如是也。
(博客发文时间2013—9.16)
品读八大山人书法--墨色抽象的婆娑世界
东方书画,同源同参,往往风格相似如一,远古的伏羲画八卦,源自观天察地,说它是字还是画不得清晰,但却是书画同源的最早证象,这一趋势影响到一代代的画人。
大多数优良的八大书法作品是其题画部分,与画的线条风格整合一体,这便是同源相参。(博客发文时间2013—9.17)
漫读徐渭书法--八法散圣,字林侠客
袁宏道对徐渭书法的评语,后世无人能出其右,所不同者在理解二字。有多少人看出文长在书法一门的十分自信,“吾书第一”,真言还是妄语,有一番的考究。“八法散圣,字林侠客。”此八字中,透露的是一个旷世奇才所应有的艺术价值。书法本是散怀抱,故出自绍兴的师爷,胸中本有治世用兵之奇略,可惜的是命运不齐,诗文绘画小说与戏剧,不足于畅其神采,故作为心画的书道,则成为其火山喷发的媒介。
附:首幅图中的草书释文:
读金农漆书法--块面的展示
金冬心先生的特殊运笔法似乎有前卫的意味,这不仅仅在其书迹显示的不同面貌,而且在其工具的功用,剪去笔锋如排刷一般,这是开天辟地的,想想现代书法的前夜,其实那些叛逆的书风在现代书法尚未到来之前就孕育那这一流派的产生。
读郑板桥“六分半书”--如兰如竹,如怨如诉
读伊秉绶八分书--汉骨唐韵,气魄雄强
伊秉绶的书法风貌在有清一代是视觉冲击力极强的一位,这得力其对汉碑的笔意简化而用笔“单纯”或者是“纯粹”,“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归隐其用笔之中,其用笔多习惯用篆、籀意中锋直行纵运,整体上的大大方方,却有中含细微的变化,字体的大小是正文与边款呈两极之态,主体部分用力用墨浓郁而博大,深得汉碑的雄浑与静穆,骨力洞达,不凡的气魄亦盖过《封龙山》,边款多颜体笔意充满多丰满的唐韵。 开张的态势并不减弱入微的或谨严,伊秉绶的线条看上去象是力度刚硬的铁条,大体的横平竖直不减细微的波澜,方方正正中含蕴活泼与生动,由于直来直去(大体的)的运行方法,似乎如同空间上构架的意象与空间,更加合于现代书法的欣赏习惯,可以悬于展厅而非小小的居室,视觉的引力是极强的,或者更合于现代人的心理张力,某种意义上是书法艺术的一种超越,同时又是其无意识的。字到有清一代,隐隐然蕴含现代书法艺术的先导,伊秉绶、金农、邓石如、郑板桥等等诸家,各呈英豪,预见一个水墨书法的时代来临。(博客发文时间2013—11.22)
品读邓石如书法--碑学先声,前卫导源
在阮元、包世臣、康有为鼓吹碑学之前,就有一人具前瞻的思维,只做不说,这个人就是完白山人邓石如,对于帖学与官阁体盛行的前清时代,一股革命的潜流在南方兴起,邓石如身体力行,追寻先秦与汉魏,四体完备,得到书坛的赞许。但他的正统的作品尚不足以表露自己的心迹与激情,或者在当今看来,能够泛起观者视觉引力的是类似“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那样激情奔放,墨色浓郁,充满飞扬散发思绪的作品。这类的作品连同明清调的书法作品影响到半岛与东瀛的书坛,引发东瀛书家墨象前卫派的泛滥。天才是大家明月前身如鹤一般,或者其所养双鹤是邓氏夫妇的幻化,鹤寿千年并非肉身而是墨迹可以千年的流传,还有革新的精神。追寻先秦汉魏是一种轮回,却是更高意上的螺旋上升。书法的历史是反复却又日日常新,总有不凡的大家出世,作品并不十分的完美,却带来有生命力的新气象,新动力。(博客发文时间2013—11.23)
傅山的出奇思维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四毋”是大家熟悉的口号,也是傅山书法艺术实践的理论依据,中国的文字艺术,长期以来有不断规范的倾向,流传一些约定俗成的风格,比如二王与赵董书风,让人无法有新的突破,心理形成某种拘束,然而文字一方面是工具,又是渲泻的媒介,或者叫墨酒亦可,心有铅块,自然要酒来浇,笔墨之类的渲泻同样成为千百年来仕人的喜好。若是印排布算,心理仍受抑制,若是某种流风,比如赵董体或官阁体,同样会使心灵形成无形的枷锁。作为遗民,苦命的仕人,心灵总是有煎熬之中,故书法的逆反是为了善于的渲泻,“四毋”理论正是这种逆反心理的体现。有时说是一件件艺术品的诞生,不如说是一件件不合时宜文人心理图象的扫描或者展示,或者是心理的原始物件。在一些人看来,傅山的作品有时难以获得观者愉乐,有一种压抑感,那正是一个十分悲苦的文人的真实写照。郁结的心灵获得缓解,在别人看来是苦涩的书迹,而对于自己来说却是自己容易畅快的书写定势。书如佳酒不宜甜,故在视觉的感觉上是“拙”、“丑”、“支离”、真率,前三种在傅山的作品中并不具贬意,因为最后一种真率而获得,得真性情者得真的艺术,故其作品的魔力超越常人,成为不朽。傅山传承了徐渭等人的精神,这里面有迷狂、有放浪、有失常、有疯癫,心理的惊涛骇浪一一呈现有观者面前,看起来不正常那叫做正常。
读王铎书法--涅槃再生的王家墨皇
王铎是明清调书法对日本书坛中有影响的一位,这位“后王”吃透“前王”的精髓,少些许二王的流媚而增添雄强与骨力,王铎的书风的形成于清代碑学兴起的前夜,先行者得以不为赵董之风左右,从汉魏与先秦的书迹中寻找养分,同样融合张、怀激情四溢的唐风草法,千锤百炼,融铸一体,书法的内含更为丰富。在王铎之先唐之李邕便有北碑的骨力风尚引入,只不过到了王铎这里,更加深入,从“二王”入手稳步突破,造就孟津先生光芒四射的“后王”风尚,为近代的东瀛书家所折服,掀起由他引来的一种流风余韵。从人品上论,士大夫的媚骨何以成为雄强沉沉,那是许多的仕清文人不得已的选择,媚在表面,骨在里面,这个心理状态与赵子昂相同,(参读本博文章《赵孟頫的显与隐、媚与骨》)仕清者在物质的生活上是优越不同如陶潜之类却在良心上有太多的郁抑,心灵的磨难不亚于隐在山林的遗民,书法的实践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的过程,同样是一个人生心理锻炼的过程,所有的书法的艺术造诣正好印证自己的心迹,技载着道,画着自己的真心给人看,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因追寻汉魏先秦,字体较之二王书法更为浓郁高古,笔画的增添丰富字的艺术感染力,用墨也更为丰富,用水增多,被称为“涨墨”,字与字的浓淡相参增添作品的烟云变灭、飘渺多姿的感觉,在艺术造诣上强过傅山,黄道周,倪元璐等人,气节的不完美不影响东瀛书家对其的喜好,但日本书法家学王铎者成就就算不上高,因其在于少有创造性,不过后来的少字、墨象、前卫书法却为东瀛人赢得面子,故书法的创造不有追随而有超越,书法艺术如此,其它艺术同样如此。(博客发文时间2013—11.26)
读何绍基隶书--一具具生命化灵性化的汉代古尸
(博客发文时间2013—11.27)
读倪元璐书法--剑客龙天,时成花女
读黄道周小楷--星列河汉,浩气弥漫
黄道周的小楷似乎算得上官阁书风,其实那不是普通的印排布算,而是充满灵动生机,看上去追取钟繇“质朴浑厚,雍容自然”汉魏风神。书法到晚清一代,复古的风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所书之字往往多隶意渗入其中,笔画以古字而增添,意在不同流俗而显高古不群,唐宋的风范仍然融入其中,一些字的作派来自颜清臣的外拓意味,而那种方折倾斜吸收苏轼的意味,以钟繇为根基,力避二王妩媚畅逸,而取雍容朴茂,忠孝正义之气中含笔里行间。黄道周常书《孝经》,其字因虔诚而气象纯粹,所谓因人而字贵者人品高也。中国心灵的历史不仅来自那些史家的春秋之笔,更为重要的是历史角色留下的墨迹,那是“心印”,可以窥探真实的内心(亦包括同时代的同质心理形态)。宋之文天祥的精神影响到忠孝精神充满的看起来是有点傻气的臣子们,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一些人的字是堂堂正正之旗,让人读来有凛然不可犯之气充溢,这就是“心画”除去艺术价值之外的另外存在的魅力。(博客发文时间2013—12.7)
创作自己的作品重要,保护自己的著作权同样重要,我从自己作品被抄的情形意识到了自己文字的价值,所以我对于早期的文字进行整理,国家的著作权法的内容,我读后感觉的是,与世界主流社会同步的,作品一经产生就具有著作权,无论是否发表,而且只有著作者才有作品的署名权,这样也让我意识到对自己文字署名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整理自己的文字,还是重新转发自己的文字,都会注意署上自己的名,我相信这样的做法对于大多数创作者是有益的经验。
作者:雷家林,1964年生,1977年至1980年就学于湖南省艺术学校舞台美术科,从师李朋林,王新隆诸人,1981年入长沙西区文化馆学习半年从师朱辉,陆露音,1982年至1985年毕业于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书法以自学为主,受湖南名家史穆,颜家龙诸人指导。
主要文章:《宋画哲学》、《家林论唐宋艺术》、《说唐代书法》、《说宋朝书法四家》、《提倡美书》、《家林读苦瓜和尚画语录》、《完美的女神--品读安格尔的《泉》》、《张旭与怀素的草书展示的唐朝浪漫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