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国进士故事:雷翰林的兴衰史

标签:
雷以动清朝进士翰林光绪 |
分类: 论文化 |

雷翰林兴衰史:
在荆州松滋“七里冲”垴,因有两个并排的烽火台,故此处被称为“双烟墩”。山坡下有一户雷姓人家,颇有家产,子女都进入学堂读书习文,以求功名。
清朝光绪初年,雷家子孙雷以动,十年寒窗苦读,得以考中进士,被光绪帝钦定为翰林院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候任补缺。消息传到“双烟墩”,松滋县衙和地方乡绅都认定是通天的大喜事,纷纷上门道贺。松滋县衙特准雷家在门前立下两根杉木旗杆,挂上两面皇旗,上书一个斗大的“雷”字,隔十里都能望见。从老城到洋溪的官员,从看见皇旗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连从老城西门河上行的船只,到此处都不许满帆,必须半跪而行,煞是风光;若是雷翰林在家,地方官宦乡绅少不了上门巴结奉迎,门前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不久,朝廷外放雷以动为湖南桑植知县,后调署慈利、醴陵、耒阳、桂阳等县,一生为官还算清正,虽无大的建树,倒也颇有口碑。
及至暮年,雷知县告老还乡,清光绪末年病故。
雷知县病故后,家人请地理先生寻一块风水宝地安葬,地理先生看中“七里冲”“笔架山”。在“七里冲”南坡半山腰选中一块宝地,右前方就是“笔架山”,右下即“飞蛾趴壁”,请人掘井葬下。就地取材,用大卵石砌成台阶,方便后人祭拜。并在山脚平坦处挖一块“砚窝池”,与“笔架山”相呼应,倒是与雷知县的进士身份十分贴切。
事有凑巧,埋下雷知县后,有细心人数了数坟前台阶,不多不少128步。当地民间有句俗话:“赶强盗不过128步”,意即做事不宜太绝,要留余地后路。匠人无意中让雷知县犯了忌讳。加之请人挖“砚窝池”时,又将砚窝的水槽挖错,挖在笔架山一侧,不仅有悖常理,破坏了风水协调,让后世人看了也大煞风景。
雷知县死后,雷家家道中落,再也难得一现当年的风光热闹。全国解放时,家中男丁只剩下一个哑巴(系雷知县孙辈),在老城靠修钟表为生,其他孙辈、曾孙辈年纪尚幼,寡母改嫁,为他姓立嗣,雷家几成绝户。此地被称谓“翰林坟”,孤坟一座,阅尽这沧海桑田,风云变幻。
在荆州松滋“七里冲”垴,因有两个并排的烽火台,故此处被称为“双烟墩”。山坡下有一户雷姓人家,颇有家产,子女都进入学堂读书习文,以求功名。
清朝光绪初年,雷家子孙雷以动,十年寒窗苦读,得以考中进士,被光绪帝钦定为翰林院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候任补缺。消息传到“双烟墩”,松滋县衙和地方乡绅都认定是通天的大喜事,纷纷上门道贺。松滋县衙特准雷家在门前立下两根杉木旗杆,挂上两面皇旗,上书一个斗大的“雷”字,隔十里都能望见。从老城到洋溪的官员,从看见皇旗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连从老城西门河上行的船只,到此处都不许满帆,必须半跪而行,煞是风光;若是雷翰林在家,地方官宦乡绅少不了上门巴结奉迎,门前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不久,朝廷外放雷以动为湖南桑植知县,后调署慈利、醴陵、耒阳、桂阳等县,一生为官还算清正,虽无大的建树,倒也颇有口碑。
及至暮年,雷知县告老还乡,清光绪末年病故。
雷知县病故后,家人请地理先生寻一块风水宝地安葬,地理先生看中“七里冲”“笔架山”。在“七里冲”南坡半山腰选中一块宝地,右前方就是“笔架山”,右下即“飞蛾趴壁”,请人掘井葬下。就地取材,用大卵石砌成台阶,方便后人祭拜。并在山脚平坦处挖一块“砚窝池”,与“笔架山”相呼应,倒是与雷知县的进士身份十分贴切。
事有凑巧,埋下雷知县后,有细心人数了数坟前台阶,不多不少128步。当地民间有句俗话:“赶强盗不过128步”,意即做事不宜太绝,要留余地后路。匠人无意中让雷知县犯了忌讳。加之请人挖“砚窝池”时,又将砚窝的水槽挖错,挖在笔架山一侧,不仅有悖常理,破坏了风水协调,让后世人看了也大煞风景。
雷知县死后,雷家家道中落,再也难得一现当年的风光热闹。全国解放时,家中男丁只剩下一个哑巴(系雷知县孙辈),在老城靠修钟表为生,其他孙辈、曾孙辈年纪尚幼,寡母改嫁,为他姓立嗣,雷家几成绝户。此地被称谓“翰林坟”,孤坟一座,阅尽这沧海桑田,风云变幻。
(非原创文字,图文转自网络,感谢原发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