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汉斯·荷尔拜因精致的人像

(2020-12-22 13:49:04)
标签:

人体

德国

荷尔拜因

人像

素描

分类: 油画

小汉斯·荷尔拜因精致的人像


我们谈论宋画时用了致广大尽精微的一词,若用在德国的荷尔拜因身上也是适合的,纵是今天的摄影技术,也难以达到荷尔拜因与宋画的那种微妙之处,那种重细节,异常精致的作风,只有在严谨的民族中方可产生,德意志民族向来就是拥有这种严谨,他们不仅是逻辑思维异常的慎密,对于手艺方面亦是一丝不苟。这是他们的优点,这些优点也体现在他们的绘画中,除了荷尔拜因,后来的丢勒,门采尔,康勃夫,甚至早年作为画家的希特勒的建筑写生,都体现这种严谨,精致,细微。

我们看到的荷尔拜因的一些微型油画,圆形的构图,让我想到的宋画的团扇,只不过荷尔拜因主要对象是人像,而团扇主要是花鸟,另外还有一些精致的建筑风情。但它们两者的小而精致,在精神上仿佛有一种相通之处。

为了绘制精密的作品,荷尔拜因应当是运用了圆规等工具,而且他为了复制造型时,运用了一些特别手法,比如在晚年运用了复写纸,显然今天画画的很少运用这种有点古老的方法,当然还包括拷贝纸,今天的画者复制一个构图,往往是运用电脑微喷的方式,这在一些复制艺术品的村落常常见到。荷尔拜因画过三幅伊拉斯谟像,可能用了复制造型的办法。

我们看到荷尔拜因在作品的签名上的高明之处,这种签名似乎是收藏在隐密的地方,有点像我们东方的画者的签名,要让人仔细地寻找,比如荷尔拜因《大使们》这幅作品的签名,确实有点像宋朝的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一图中的签名,玩的捉迷藏的把戏,东西两位画家的风情十分的相似。

我们看到的荷尔拜因的人像作品运用阴影面的情形并不多,许多人像画得明亮,素洁,清朗,多正面而有一种浮雕感觉,这与宋画中的一种花鸟作品,比如那幅《红蓼白鹅图》,然后是清朝郎世宁的国画与油画中的人像画十分的近似,构图正面对称而少阴影,也就是德国的画者在骨子里与东方的画者,有某种亲近感。

当然这种亲近感觉更为严重的不是体现在他的油画作品上(关于西方早期的油画作品,按美国学者库克在《大师绘画技法浅析》中的说法,是鸡蛋青画法,后来才出现油画画法,通常说是扬-凡-爱克发明,这些古典大师运用何种画法,或者是否运用两者结合的画法需要辨明),而是体现在他的素描作品中。

德国荷尔拜因的素描是最为接东方白描风情的素描,是高妙灵动而细谨的素描,阴影少,却不少立体感,当然是浮雕式的立体感,这种风情我们东方人喜欢,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线性素描,比后来讲块面,磨洋工,阴影重的苏式素描高明多了。荷尔拜因的素描对于后世画家比如康勃夫,费欣等人影响大。

东方人的对于人像绘画主流感觉就是要明亮,净洁,不要画得黑糊糊的,但这个民族心理不仅仅是我们拥有,其中西方的一些民族也拥有,因为我们人种回归到了原初是同一系列。

那么我们观赏小汉斯·荷尔拜因的画作,尤其是他的素描,应当是十分欣然的。

(文:雷家林)

德国荷尔拜因的素描欣赏

附文章:以下文字转自网络,便于诸位深入观赏。


《大使们 》荷尔拜因

关于神秘的《大使们》,首先要解答的是画中两个人的身份。

在荷尔拜因完成这幅画 300 多年后,两位身着华丽服装的男士被时间慢慢磨去了姓名,没人知道他们是谁。19 世纪的艺术史家们经过几十年研究,才推测出左侧的同学叫让·丹特维尔( Jean de Dinteville ),是极有权势的骑士团成员,右侧的是乔治·塞尔夫( George de Selve ),为地方主教。

让·丹特维尔

乔治·塞尔夫

他们面相沉稳成熟,实际仍是年轻人,荷尔拜因将二人的年龄巧妙地隐藏在了画中:

丹特维尔手持短剑,塞尔夫手臂下有一本书,两样物品是文艺复兴时期体魄与思想的象征,同时又与他们的职业呼应。放大后,可以看到剑鞘上的数字是“ 29 ”,书侧面的数字为“ 25 ”,这便是他们当时的年龄。

有关年龄的细节

丹特维尔与塞尔夫并非英国人,他们都是法国派出的外交大使,此次出行的目的,与亨利八世的大事情有关--

亨利八世曾以王后凯瑟琳未能生下男性继承人为由向教会提出离婚,遭到反对。1533 年,在没有得到教皇许可的情况下,他与幽会许久的安妮·博林( Anne Boleyn )举办了婚礼。罗马教廷非常生气,愤怒的将亨利八世驱逐出教,人高马大的英国国王也不示弱,他随即宣布脱离罗马教廷,并发动了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画像 荷尔拜因

历史证明,因偷情而导致的这次改革,永远地改变了英国历史--亨利八世成为英格兰最高宗教领袖,并对国家作出了全面改革,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体制、文化和思想等方面都发生很大变化。

另外,他的女儿在几个月后出生,后来被称作伊丽莎白一世( Elizabeth I ),她的出现,为女王执政开启了新篇章。

鲁特琴

这样的大事情,引起了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的警觉,他们先后派出两位大使来到英国,游说亨利八世慎重考虑脱离罗马教廷的事宜。

结果很遗憾,未能成功。精微刻画每一个细节的荷尔拜因,当然不会忽略大的时代背景,他通过桌上断了弦的鲁特琴隐喻了谈判的不和谐:

断了弦的鲁特琴

鲁特琴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大约在 9 世纪时,它经阿拉伯人传入到了欧洲,并在文艺复兴广为流行。

这一造型优美的乐器,经常出现在绘画中,一个原因,它是高雅与和谐的象征,另一个原因,它又是画家们炫耀熟练运用透视法的道具,大名鼎鼎的博斯和卡拉瓦乔都曾画过。

实际上,这幅画里不止出现了一把鲁特琴,桌下还有一把。深色的鲁特琴背面向上,藏在阴影里,它既展示了荷尔拜因精湛的绘画技巧,又增加了空间的纵深感,一举两得。

桌下的鲁特琴

画中桌面和二层摆放的物品,也是十分讲究,集合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最新技术成果。

上层以天文工具为主,从左至右分别是天球仪、柱晷( gu )、通用二分仪晷、四分仪、多面体日晷和黄道仪。近代学者研究,这些物品精确记载了荷尔拜因开始绘制这幅画的准确时间:1533 年 4 月 11 日上午 10 点 30 分。

桌面物品

二层以现实生活中用到的物品为主,除了地球仪和鲁特琴,还有一本放进了折尺的商用算术书。

至此,起源于古希腊并延续到文艺复兴的四项技艺--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得到了充分展示。它们出现在二人中间,也不是偶然,为的是体现两位大使具有渊博的知识,中国俗语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二层物品

那么,这幅画的彩蛋和秘密在哪?

先看左上角,耶稣受难的银质十字架被隐藏的如此含蓄,印证了亨利八世对宗教改革势在必行。事实确实如此,他于 1534 年颁布了《至尊法案》,促使国会通过的有关宗教改革的法令,改革后的英国教会,彻底摆脱了罗马教皇的控制,国王既是世俗领袖,亦是宗教领袖。

银质十字架

另一个彩蛋是签名。

它藏在画面最左侧的阴影里,如果不用灯光照射,根本无法看清。荷尔拜因其实很少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大使们》为何会有签名,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这幅画为好友丹特维尔委托绘制,签上名字以示尊重,二是他真的想让后人知道这幅画的来源...

荷尔拜因的签名

接下来,是画中的秘密--两个骷髅。

画作《大使们》有两米多高,画中人物尺寸大致与真人相同。近距离观看,会发现丹特维尔帽子上的骷髅金属饰物,至于原因,说法不一,有学者推测这一图像反映了他身上的某种神秘主义倾向,也有人觉得这只是一个装饰品而已。

帽上的骷髅

还有一个骷髅,在画面最前端。

如果你没有发现,不要惊讶,这幅画在进入博物馆后的十几年里,也没人发现。一位巡视员在日常巡检时,偶然发现了这个形象,他震惊又高兴的自我表扬了很久,跟你现在的情绪差不多...

前景中的骷髅

这具骷髅需要特定的观看角度--站在画作右侧,自上而下的观看--假使你现在还没看清,给你换个角度:

前景中的骷髅

绘画中的骷髅形象十分常见,它最直观的意义是对死亡的象征。

除此之外,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曾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解析,并提出了著名的“斜视之见”:图像具有欺骗意义,我们只有通过斜视才能看清画面的底部的骷髅,正如主体的真相只有通过斜视获得。

矫正后的骷髅

但无论是死亡象征还是斜视之见,似乎都难以解答荷尔拜因的真正用意。

他将骷髅变形为二维图像后放于画面的三维空间中,同时设置了特定的观看视角,如此大的骷髅置于前景中,竟难以被发现。

至于它为什么以这种形式存在,我们只能是猜测,当然最不费脑力的一个答案就是:炫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