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文《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刊登在《理财》杂志上

(2016-04-19 16:37:05)
标签:

五牛图

韩滉

理财收藏

雷家林

文章刊登

分类: 论书画
博文《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刊登在《理财》杂志上

博文《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刊登在《理财》杂志上

博文《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刊登在《理财》杂志上

博文《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刊登在《理财》杂志上

附完整版文章

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

五牛图从远古起来,踏着坚实而五牛有节奏的蹄声,走进我们的心里。

它们不是一群,只是五个不同种类的牛,在大画师的笔下,高度的概括,类似今天的人说的艺术经典与典型,是每一个类型的集中精华展现。虽然按照中国的长卷阅读方式应该是从右至左,但我们读此画时不妨打破此一成规,把左边的看成走在前面的牛,此牛双角向上向前弯曲,形似西藏的牦牛,常常出现在吴作人的水墨作品与董希文的油画作品中,头鼻系上绳,如家养之兽,侧面取象,牛首魁然,身子壮健,还有点丰满,此正是唐朝的风范,与仕女帝王图中的美人天子的丰满与魁梧的作派相同,牛之骨骼纹路清晰坚实,用坚实的墨线勾勒出皮质的纹样,生动而引人注目。第二头色黄当是黄牛,双角同样向上向前但成S形之弯曲状,侧面取势却是回首吐舌,似乎有点炎势难耐的感觉,前身皮质有点蓬松。排在第三位的正面取象,特殊角度造型不好把握,画师却发挥其高超的艺术处理手法,形象严格紧揍,骨骼纹路条理清晰自然,双角平缓异于前两位,看似水牛一般。第四位又回到侧面取象,有黑白相间的斑纹,是奶牛的特征,故在五牛中是十分漂亮的一头,水墨渲晕变化微妙,斑点间隔自然有节奏感觉。最末位的是一头角弯曲的黄牛,角有点象绵羊的角,温柔而不似第一头那般有霸气。其身后有一小树枝,萧疏空灵,似喻在田间,以少省多揭示五牛的活动场景。

五牛寓意什么,各有各的理解,而且并不严格的限制,画师也许画其有田间寻常所见的不同牛,集中在一个画面,构成美妙的牛系列作品。

   
这是唐朝的牛的作品,那是一个盛世,五千的华夏文明到了一个高峰期,看起来十分写实但相对于西画又十分的写意,没有背景的牛出现在空旷的原野,或者中原的田野,是艺术性的描绘,让我们能够更为深入地读它,联想到更多的,或者过分的联想。

与画师同朝代的文人柳宗元作过《牛赋》,赞美牛的品质,以此与其它禽类作对比,以喻高洁勤劳的人们。全文如下:

 

若知牛乎?牛之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牟然而鸣,黄钟满觞,抵触隆曦,日耕百亩,往来修直,植乃禾黍。自种自敛,服箱以走,输入官仓,已不适口。富穷饱饥,功用不有;陷泥蹶块,常在草野。人不惭愧,利满天下。皮角见用,肩尻莫保;或穿缄滕,或实俎豆,由是观之,物无逾者。不如羸驴,服逐驽马;曲意随势,不择处所,不耕不驾,藿菽自与;腾踏康庄,出入轻举。喜则齐鼻,怒则奋踯;当道长鸣,闻者惊辟,善识门户,终身不惕。牛虽有功,于已何益!命有好丑,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

对于此文,解读同样因人而异,至少牛的德性是脚踏实地,背对乾天而朝坤地,默默耕耘,虽然步伐缓慢,而坚实有力,是一个民族的写照。先祖炎帝发明耜、鉏、耨,等农具,先是用人力为之,翻耕土地,后来训化了牛,成为农民的得力助手。于是中原田野中的牛耕田成为定格,这一模式一用就是五千年,中原的土地也不知翻耕了多少遍,尽管在现代有的地方用上机械,但在不发达的中原中西部,仍然是牛耕其田,好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闲适宁静的华夏农桑社会,虽然有争斗,反复的成王败寇的历史轮回,但最终总要归于宁静无邪,仿佛中原就是一个福地洞天与秦人村一般,老死不相往来,悠然于自成一体的宁静社会。庄子的无机心理论,正是华夏民族不急于长大,让下一轮劫数得以延迟而不要早日到来的智慧生活方式,让中华延续五千年的时光。

老子骑着青牛,向西出关,关尹问道于老氏,五千言的文献《道德经》因此传世,以正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然后是以奇用兵,一本治世用兵经典出来了,其实老氏更多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无法言尽,是东方智慧之精华文献。

近代中国在西方的炮火冲击下,终于被打开大门,与世界的节奏同步,仿佛欣然其实是多么的苦楚,无任是亢龙有悔还是沉水入火,似乎包括中华在内的世界列强同在一船上,而诺亚方舟会在哪里呢。

文革十年,一些文化人进牛棚,有一位名李可染先生,文革后大难不死,台湾校园歌声仿佛感染了他,暮归的老牛是我的同伴--心灵平复而创作大量牛系列水墨作品,童年的回忆,牛背吹笛的童子,乡间的小路,李可染先生留下的这类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他曾以老黄牛自喻,斋号为师牛堂

吴冠中欣赏此幅名作,用油画翻画了一回。

深圳的拓荒牛,成为一张城市的名片,让一个小渔村成为现代的都市。

 中国仍然是一头牛,由于初步的复兴,却在世界并不是一声音喝彩中,在今天的恐怖主义泛滥中,中国只是相对的平静,尤其是最近的法国恐袭中,世人对于中国的微词亦多,我们自己的好大喜功亦影响到世人对我国的看法,问题是我们应当用历史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尤其是我们在圆明园的记忆帮忙我们理解历史的问题,所谓出来混要还的,法国是艺术的中心,某种程度是高雅的,人或者国民是“高雅”的,问题是正如他们的族人的雨果对于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指责一样,西方的强势作派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仅仅是文明吗,而且在近代以来,中国这头牛吃过的苦头,较之之前尤甚,这是所谓的西方文明带来的伤害,并没有因为时间而淡去,圆明园的残缺的石块,还在说话,这个无声音的话语权仍然在人间世,人们一般会因为英法与中国的二战关系而亲近相对于德国好,文化交流的频繁,比如水彩画与中国水墨画的亲近,法国却是中国艺术家向往的所在,但若论心理的距离,德国与中国走得最近,德国的哲理沉思,在深处,却是回望东方,尤其是二战后的思索,更是如此。我们在读本雅明与卡夫卡的作品可能领悟到,我们借助《五牛图》在回望真正的文明思想深处,从老庄与中国化了的佛学中,寻找世界天下太平的真理,

五牛图的画者其实是一个官员,他画此图有所寓意,他画一个穿鼻的牛与四个自由的牛,借助这种古代的典故来解嘲,我们观者读画其实只是哈姆雷特中的一个,所理解的“牛”的愿望,当是回归自然方是我们生命与生存的所在,这个在今天的世界形势下尤其明显,所谓的“落后”与“桃花源”是避免世界劫数的良药,西方的一些明智思想者已经隐隐地放下了高昂的西方世界中心论,所谓的“远东”是宁静的中心,所谓的中原就是世界思想的深处,所有的言简意赅的片言只语较之洋洋洒洒的精确西式思辨更为明晰,透彻,直指人心,贴近本我。

中国用了近三十年追赶世界的“文明潮流”,却失去一个家园的部分环保原生态,仿佛在向世界提供廉价的产品,这种文明对于自己的国民,并没有因此过上西方世界那般优裕的生活,至少大部分国民如此,而是在增添一种过去没有的压力与紧张感,便是这样,西方世界的传声筒却很少赞许中国而是指责,所谓的中国牛,吃的仍然是草挤的是奶,或者仍然在负重地工作,西方仍然用无形的鞭子击打中国牛,迫于这种压力中国仍然得不顾国民自己的困境要向世界多付出,但我们在近代的历史断垣残墙前面,应当立定自己的脚跟,不为外界的反对而左右自己的沉重而坚实的步子,这个步子不完全是向前闯,而是回望,同时带领或者引领世界一齐回望,向乌托邦与桃花源回望。

如何的天下太平,不再是一国的责任,中国只能量力而行地向世界提供责任,而不是透支自己,一头牛若不想倒下,他有向往自由的权利,而不是枷锁,我们应当做回自己,不仅如此,还要影响世界做回自己,一个世界全部进入秦人村的境界时,大杀器消弭于世间,平和淡远的古悠生活遍布世界的角落,一切黑恶与不安逐步的减少。

“五”这个数字在中国不是确数,而是喻多,而且东方的哲理思想中有五行,佛家思想中有五色,吃货们的喜好中有五味,中国的历史悠久喻五千年,当你读画时不再是觉得画中的牛是生活中的牛,或者是唐朝的牛汉人的牛时,当你把此五牛读成一个象征的喻言时,或者面对五牛西方的思辨者洋洋洒洒的浮想联翩时,东方的思想者找到片言只语时,五牛是真正的甚多,恒河沙数,但无论多与少,目标其实只有一个:选择醒着继续干强悍而走向加快死亡的事,还是梦着进入桃花源。

五头牛从远古走来,踏着坚实而有节奏感的蹄声,走进入我们的心里。

博文《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刊登在《理财》杂志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