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佶的瘦金体--脆弱的水墨之花

(2015-11-20 10:55:00)
标签:

瘦金体

赵佶

书法艺术

李世民

情感

分类: 论书画
赵佶的瘦金体--脆弱的水墨之花

赵佶的瘦金体--脆弱的水墨之花

赵佶的瘦金体脆弱的水墨之花

宋代的书法因唐楷法的齐备,达到无比的高峰,不得不求新的生路,这个生路,就是人们常说的“尚意”,但尚意的理解其实应当是“文学性”,宋四家中的三家有一个定论,另一家因为人品的原因,无法有统一的说法,或在技法上说或在人品上说高下,成了一个无法定案的所在,但排除末一家单单从前三家的苏黄米来分析宋代书法的风格特征,却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值得注意,文人化的因素十分的明显,或者说宋人尚意其实是文人化,宋人把文学性,个人情感,时代情思准确地说是忧思融合在笔迹的运行中,唐朝的书法某种程度上是两极的风尚,堂堂正正的楷则与迷狂的浪漫激情(草书)同时存在在一个王朝的书法实践中。便是个人的张旭,楷书《郞官石柱记》(另有92年出土的《严仁墓誌》)与草书的《古诗四帖》并存,呈两极风格特征,无论楷法草法,均十分的完备。

宋人书法的生路,带领者为四家之首的苏轼就以文人化的特质来引领宋代书法的新路,他的楷则总不泛意趣的充满,行草因诗意的展露而获得成功,紧跟其后的黄庭坚同样呈现浓郁的文学化倾向,除了米元章的境遇较好外,苏黄是流落在山野田园的人,他们的诗文书法与自然的关系十分的紧密,个人情感亦因自然的景致引发而来,但不仅仅是自然的问题,还有人生经历带来的人生哲理与国家忧思。他们的书风载体正是这种无形的东西含蕴,道与法的合一。

尽管三个宋朝大家尚意,体态在尚肥,但相对于唐朝的颜真卿,仍然瘦弱些,从形态上看苏字还有点稳重,黄字态意张开,介于稳与不稳之间,米字求八面出锋,稳重感觉在下降,蔡字我这里忽略,单单三家足以揭示宋人的心理流,时代的风情与性格,他们三个的个人与他们的族群,心理上有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引领一个族群的部分,问题三人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或者曾经在权力中心待过,却最终的外放,失去主导权,无法展示一个民族的方向。

这样我的现在就把主角导出,超脱于四家之外的赵佶亦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书家,而且成就斐然,尽管他的王朝逝去很久了,他的水墨作品,包括书法,人们称道的瘦金体,还有他的草书(《千字文》为主要作品)一直在影响着书法的世界,甚至影响中国绘画的笔墨功底,临仿他的作者亦众,问题是这个宋朝的权势者,他的心态反映与显示正好把大宋的族群心理流动张扬出来,他的作品尤其是瘦金体的作品来透露族群的时代命运,或者他的那些作品群就是宋朝命运的水墨交响曲,是心弦的拨动,在总的观感来看,缺少沉雄苍劲与古穆肃然的意味,笔笔显得十分纤瘦,有点弱不禁风,十分的脆嫩,娇若温柔的花朵,无法抵挡北方的寒流。赵书所呈现的都是晚霞明灭的一瞬间的闪耀,字如其人,这个人不再是个人,而是一个王朝与他的合体,这时我想到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四个字,宋朝是文明灿烂之花,而周边的肥绿,却是四夷的北方游牧族群,蒙、金、辽。文明落后的夷族却在力量上十分的壮健,他们似乎是一个比一个强,个个都冲击过北宋的边疆,目标最终都是宋京,中原的核心所在。

在连环的鹰隼群的冲击下,花朵终于的凋谢,形式上的文明王朝,半天下(偏安临安),到最终的玉碎。有意味的是金朝冲击宋朝,自己却同样灭国于比它更强悍的元蒙,而金的文人的感叹,以元遗山为代表,唱出的悲歌,曾经是宋朝面对金朝所唱出的。

要说赵佶能力太低是一种无奈,这个不属于马背取天下的王(皇帝),已经过了五世,属于末代的帝皇,自己因为是温室的花朵而被推向这个敏感的位置,他不会有开国者的雄浑与力量,心灵呈现的与他所书的风格很融合,实际上他所统领的王朝已经无法突破北方强敌的困境,从他的诗词中的吟唱中,秋风与晚霞,蝶对梦的追寻,反映的同样是个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境。诗词如此,水墨书法形式更能展示这种无奈,所有的笔势纤纤瘦弱,看起来的坚硬如钢与铁,又是如竹如兰,飘逸有余而沉着不足,象是有骨其实是骨不成骨,更少有丰腴的肉来支撑他的水墨花朵(说骨朵亦可以),作为艺术的水墨之花其实是永不凋谢,便是艺术品有九百年的生命,如果有人临仿,它的生命其实在无限地延续,只不过这种心理流动的水墨曾经记录了一个族群的心理历程。

如果拿马背上成长的帝王李世民相比较,李的书法尚骨力,尚势的强悍,筋骨肉的完美分配,无论是他的《温泉铭》、《晋祠铭》,荒寒古穆,还是他的命令式的行草文书,刚健沉雄又不泛飘逸俊朗,说不上甜美有点拙,却在视觉上有一种沉稳坚毅的感觉,或者苏轼的作品亦有这种沉稳坚毅的感觉,但他的感觉更多是个人的,亦与个人的遭遇相联系。而赵的书法风格呈纤弱之姿,尽管美丽但弱不禁风,心灵的呈现上难抗北方寒流的侵袭。作为统领的王却是与国家的联系更为紧密,观王者书,知王朝的风向其实不是虚妄的言语。汉王楚王同样是王,一个唱大风,雄浑自如,一个唱虞姬,凄凉气弱,风格高下自明。

书法的理解在扬雄看来是“心画”,在今天的人看来是心理的记录,有人说是心电图,不论何种说法,书法显现的心理流动与人格较之其它艺术各类明显,这是毫无疑问的。赵的瘦金体不仅瘦弱,而且在视觉上有点出锋过频,十分的剑拔弩张,不知的藏拙与退让,不在收敛而在张扬过甚,这个实际上有点力量不保存,破绽不掩,所有的字强力支撑,总是用欹倒的对角线来支撑方正而软绵的字体,这种心理迹的流露并不是因为赵佶一个人必有错,而是他处的时代决定了一个悲剧的命运,这个悲剧的命运其实是从唐朝的后期开始,汉唐中原的族群进入三百年的大唐其实在中间战火不断,形式上的勉强维持,而且这个王朝的藩镇割据状态到战乱再到赵氏开国时,因前者的教训而用强化中央集权的办法来维持王朝的久远和平,却弱化边疆的张力而在四夷的冲击下压缩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到最终遭遇灭亡。

书迹的技法是表层的东西,而心理流动,族群本真的实在却是深层的东西,这个自然会反映到王者书家的墨迹中,有所流露与展示,无法隐藏,识者自然识之。

在我的《(芙蓉锦鸡图的)美学意义》一文中这样写道:

以前读宗白华的美学文献,记得他说中国古代的文献是探不完的宝藏(大意),确实如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遗迹往往又是美学阐解的对象,面对著名的《芙蓉锦鸡图》,必须发挥充分的联想来窥探其中的美学意义,最好我们不要把它看成一幅简单的花鸟画,而是一个王朝的征象为好,而且那首诗的意义同样不同寻常,如四句偈: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毛。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山鸡是未来的凤凰,而今有点将要浴火的意味,在霜风中傲然,第二句是特写主体形象,第三句写主体对象的风范与德性,后一句子似乎说此华丽的凤鸟还有点的闲适安逸,悠然于紧张而萧然的秋风中。

 

    对于一个爱好和平的大宋来说,杯酒释兵权虽然加强的皇权的力量,但削弱了抵抗外敌的力量,辽金蒙个个是如鹰扬的强者,而宋朝仍然有点文质斌斌,好文艺而轻武事,是一个文化强盛的王朝又是一个柔弱无力的王朝,赵佶确实有艺文之才,在他当政时皇家画院是十分隆盛的,成果亦是后无来者,至少在花鸟画一门是前无古人的(仕女画在唐朝早已达到高峰)。比起后来的中西合壁的画师之画,如郎世宁的作品,此花鸟图的形象还算不上有立体感觉的,虽然在中国绘画一门中此幅作品算得上写实的作品。但那只是形骸,而图中的神韵与主旨却是后世无法比拟的。

 

    宋朝承唐朝艺文的余波,更为深入的发展,许多杰出的作品涌现出来,但《芙蓉锦鸡图》可以代表宋代花鸟画之高峰,不仅有艺术的意义,恐怕还有历史文化美学的意义。锦鸡是华丽的禽类,如果加一番火浴,那就是凤凰,但凤凰属于阴柔的文禽,正是宋王朝的写照,而外面的少数民族更象有霸气的鹰,有点阳刚味,把此文禽呑没。这就是两宋王朝的命运,似乎从此图中揭示出来。

 

    凤凰涅槃确实是一个美艳的故事,从后周获取政权,一个山鸡化为凤凰,栖于梧桐,食于竹实,南山为福地,朱雀是其身与号,把汉唐文明修炼到一个炉火纯青的高度。宋灭亡的是一个形骸,而它的精华,文化的沉淀,则是散发四方,同样沉淀在留守中原士人的心灵之中。

 

赵佶作品有某种象征意义是无意的,不知不觉的,而且作为古人,并无现代的哲理思想,只是做到,被现代人重新的解读。爱好汉唐文明文化的人们,梦回唐宋,从那些文化遗迹中寻找昔日的梦,获取心灵的欣然。

以上的文字是说画,但诸位对于中国“书画同源”的理解不会有太多的疑问,它们是相通的,此文的重点当然是书法,尤其是瘦金体的书法,人们分析此金贵之身的古人书写的书迹时,从艺术或者技艺的角度来说赞许的多,各种的分析,如何的出锋,如何的劲挺,如何的形态上象钢刀、匕首,如何的象金钓,如何的三角稳定,如何的欹角,但我们从《芙蓉锦鸡图》题画诗的首句“秋劲拒霜盛”中已经有了预感的不妙,只是在无奈中淡然不惧罢了。秋劲能拒霜降与冬天的来临只能是一时的抗拒,最终的是大雪压来宋庄塌了。

作为主上的赵佶不是普遍的个人,他联结这个国家的命运,故他的心理流动,心理状态与时局相关,他的书迹反映的是他的国家与子民的强弱与成败与否。另一首瘦金体的芳诗揭示的意味更为明显:“秾芳依翠萼,焕烂一庭中。零露沾如醉, 残霞照似融。 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 舞蝶迷香径, 翩翩逐晚风。 这首诗更贴近文章的标题之意,因为赵佶观看的庭中之花其实就象自己的水墨之花的瘦金体,生活中的花与他的墨花,其实有了相同相近的意味,所不同的是生活中的花是会谢的,而他的墨花虽然揭示他与王朝的命运,但水墨之花却成为永恒的记忆,尽管今天看来仍然是脆弱而不雄浑。

秾芳依翠萼,”这个“绿肥红瘦”的另一种说法,“焕烂一庭中。”其实当年的宋庄就是一个艺文繁荣的景象:图院的故事,西园的雅集,艺文之星灿若星汉等等。“零露沾如醉, 残霞照似融。”“零”与“残”两字起头,那种美丽已经是十分美艳无比了,但却含有忧愁,浸润了一个凄凉的色彩,或者是回光返照的凄艳之美。露水终究滴尽滴干,虽醉亦是短暂,晚霞此时虽明,过后呢?当然要灭了。乐观者可以说人生的晚霞多美,但逃脱不了凄凉忧愁在心头掠过,这个恐怕是赵佶与他的子民的在国家滑落时代的心理同构。“丹青难下笔, 造化独留功。”自然之花之美无法用笔来描摹,一个王朝的美丽与艺文的繁荣与风韵同样无法写尽的。“舞蝶迷香径, 翩翩逐晚风。”庄生晓梦迷蝴蝶,赵生的蝶梦却在晚风中,美丽的王朝之花将凋谢,没法拯救,醉就醉个痛快,人与国化为蝶梦,王朝最终是葬送在晚风中,王者诗人此诗似乎自己唱给自己与族人的挽歌,这个结尾的意象,象征与哲理的意味,其实也是深刻的,尽量赵佶无意说得如我们这般的理解,却在今天的读来,确实意味深长。他的诗在说他的国家,他的个人,他的诗画与书法艺术,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他的书法风尚亦在折射他的诗歌与绘画风格,相眏相成的。

“绿肥红瘦。”这个经典的句子出现正是北宋晚风的时代,崇尚文艺之花的国度其实就如一朵芳的花,开过后的凋零成为不免,文明文化高的国度往往是瘦弱的红花一朵,凋谢后的是一片绿郁,胡人太肥,终究占了中原的江山,尽管后世有所复兴,但总难尽如人意。但水墨之花虽然脆弱,征象了昔日王朝的往昔,却也因为是上善若水的文化与文明之迹而获得永恒。

赵佶的瘦金体--脆弱的水墨之花
李世民的《晋祠铭》,一个开创王朝者的雄浑气象
赵佶的瘦金体--脆弱的水墨之花
李世民《温泉铭》

赵佶的瘦金体--脆弱的水墨之花

赵佶的瘦金体--脆弱的水墨之花

赵佶的瘦金体--脆弱的水墨之花

赵佶的瘦金体--脆弱的水墨之花

赵佶的瘦金体--脆弱的水墨之花

赵佶的瘦金体--脆弱的水墨之花
赵佶《秾芳诗

赵佶的瘦金体--脆弱的水墨之花

赵佶的瘦金体--脆弱的水墨之花

赵佶的瘦金体--脆弱的水墨之花

赵佶的瘦金体--脆弱的水墨之花

附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79f6e30101jcbk.html

《芙蓉锦鸡图》的美学意义》


《芙蓉锦鸡图》的美学意义
    以前读宗白华的美学文献,记得他说中国古代的文献是探不完的宝藏(大意),确实如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遗迹往往又是美学阐解的对象,面对著名的《芙蓉锦鸡图》,必须发挥充分的联想来窥探其中的美学意义,最好我们不要把它看成一幅简单的花鸟画,而是一个王朝的征象为好,而且那首诗的意义同样不同寻常,如四句偈: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毛。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山鸡是未来的凤凰,而今有点将要浴火的意味,在霜风中傲然,第二句是特写主体形象,第三句写主体对象的风范与德性,后一句子似乎说此华丽的凤鸟还有点的闲适安逸,悠然于紧张而萧然的秋风中。

 

    对于一个爱好和平的大宋来说,杯酒释兵权虽然加强的皇权的力量,但削弱了抵抗外敌的力量,辽金蒙个个是如鹰扬的强者,而宋朝仍然有点文质斌斌,好文艺而轻武事,是一个文化强盛的王朝又是一个柔弱无力的王朝,赵佶确实有艺文之才,在他当政时皇家画院是十分隆盛的,成果亦是后无来者,至少在花鸟画一门是前无古人的(仕女画在唐朝早已达到高峰)。比起后来的中西合壁的画师之画,如郎世宁的作品,此花鸟图的形象还算不上有立体感觉的,虽然在中国绘画一门中此幅作品算得上写实的作品。但那只是形骸,而图中的神韵与主旨却是后世无法比拟的。

 

    宋朝承唐朝艺文的余波,更为深入的发展,许多杰出的作品涌现出来,但《芙蓉锦鸡图》可以代表宋代花鸟画之高峰,不仅有艺术的意义,恐怕还有历史文化美学的意义。锦鸡是华丽的禽类,如果加一番火浴,那就是凤凰,但凤凰属于阴柔的文禽,正是宋王朝的写照,而外面的少数民族更象有霸气的鹰,有点阳刚味,把此文禽呑没。这就是两宋王朝的命运,似乎从此图中揭示出来。

 

    凤凰涅槃确实是一个美艳的故事,从后周获取政权,一个山鸡化为凤凰,栖于梧桐,食于竹实,南山为福地,朱雀是其身与号,把汉唐文明修炼到一个炉火纯青的高度。宋灭亡的是一个形骸,而它的精华,文化的沉淀,则是散发四方,同样沉淀在留守中原士人的心灵之中。

 

    赵佶作品有某种象征意义是无意的,不知不觉的,而且作为古人,并无现代的哲理思想,只是做到,被现代人重新的解读。爱好汉唐文明文化的人们,梦回唐宋,从那些文化遗迹中寻找昔日的梦,获取心灵的欣然。

 

附文《读宋画》

宋朝是一个文化的王朝,那么多年过去了,以绢画为主的那些映象遗迹,流露出的昔日风流遗韵,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分中原与外邦的人群,没有时空与国界的限制,力的弱使一个王朝早以逝去,还留下一些伤感的故事,而文明的另一种以柔克刚的力在渗透这个仍然崇尚武力的现代世界。

    王朝总是五世而斩,缺少永远,如同人之生命的短暂,文化文明艺术却在延续一群人的生命,一种民族的不息永恒的情感延续,有诗意,有情怀,有品味,生活方式,风格习惯,琴棋书画,渔樵耕读。一个尚文雅的生活世界在引领世界的文明进步,一个理性哲思的人群在探索人生的真谛,虽然北方的强敌压境而不改。


读宋画

    精致的画是一个民族思维细微的体现,情感同样是细密的,风花雪月关于我们的情感展示,画非技而是道,技为道而训,游刃有余之境便是画所应达之境,宋朝那群人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总是对于今人常说的“派”,身体力行,亡国的情势临近亦不痛惜,一个人的命与一个王朝的命一样是有限的,于是他们致力于永恒。
 
    宋画是一个时代,一个文明的映象:风格多样,题材广泛,水墨的淡淡忧愁,着色的迷幻清丽,山林的云水松涛,花间的鸟鸣虫唱,全在中间散发无穷的魅力。南北宋三百年,一些人沉入大海,一些人流寓夷方,带走一个王朝的技艺,而那些永恒的迹,永远在向后人,无任华夷,展示一个民族文明的张力。

读宋画

读宋画

读宋画

读宋画

读宋画

读宋画

读宋画

读宋画

读宋画

读宋画

读宋画

读宋画

读宋画

读宋画

读宋画

读宋画

读宋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