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横山大观的《无我》让人想到老子的语录:“复归于婴儿”,或者《论语》里的:“思无邪”,还有“童子何知”之类,说禅、说空、说无、说稚气皆可,但我想到的是徐福和他带走的三千童子(三千意为多,非确数)还有工匠之类的随行人群,所到的所谓仙山,只要是远离秦朝鞭长之外的海岛,一切皆有可能吧。在此之先,较早的东渡者恐怕是炎帝或蚩尤的族人吧,然后是改朝换代时,代有人东渡诸海岛,所有的海岛都能成为避难的桃源,远离战争与追杀,而且海岛往往是适合长生的福地洞天。我这里并不想说哪些岛是徐福确切的避难地,只想说的是在海之东某个岛上,与当地先到的遗民融合为一个村,一个新的部落,一个新的族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的一部分再在不同的岛上移动,建村落,壮大族群。在下早些年写了一首诗咏此事,其诗日:仙乡海中茫,徐子隐然孤岛上。三千童子心何痛,望乡。避世秦皇有桃源,蓬莱楼阁渺,失却遗民在何方。东海月影动波澜,耐看,故乡无此好映像。 中原是常常有战争与争夺的地方,往往文化文明因此无法延续,出现某种中断,一些边区却成了文化文明的避难地。在中原,元蒙与满清的历史还有更早一点的五胡乱华使得中华原本的汉唐文化文明蒙受损失,所有东南西北边区特别是海岛的桃源之地成了文化避难的乐园。但这些成了历史,二战后的现实是再无桃源的可能,故对于战争,某以为一旦发生可能成为一齐毁灭的可能,而非有独善之地。那是长大的人类带来的祸根,无我者无机心,心灵是永远地无邪状态,复归于婴儿,回到我们的本来。一些人是长大了,比如老子,一出世在李树旁就老了,但他的心灵永远是婴孩。人类的生存其实是不要过分的长大,应该“众人皆醉我独醒”如屈原一般,那种老小孩是充满智慧与禅意的。和平能持久,文化的分享才可能永远,艺术的生命方长久,一个人也许无力量改变一种走向比如和平结束的现实,但一群人可以,就看命运的安排了。再用自己的拙诗结束全文:昆仑巍峨,剌青天,千年不化雪极。茫茫蓝球耸立地,可瞰欧亚几处。苍桑谷变,海国轮回,造化全无意。仙源圣境,王母旧居无迹。周穆八骏失约,国基久坏,空有力神奇。皓首昂然凛然色,看尽风云游戏。劫火种子,列国备之,不管事后凄。果有仙灵,能缚住苍烟起。《念奴娇-青藏高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