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一以贯之

标签:
民间国学身心合一文化 |
分类: 身心合一 |
心学开山祖师陆九渊曾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无论东方西方,古代现代,圣人悟道的途径虽然不同,所悟的道则都是一样的,乃至传道的方式也都是一样的——一样的莫名其妙。
伊斯兰教有《古兰经》,印度教有《吠陀经》,基督教有《圣经》,很可惜,这些经我都还没有好好看过。佛教有《金刚经》,《金刚经》我倒是看过的,虽然没看懂过。为什么看不懂呢?因为佛经就不是用来懂的,它只是要让你明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此心同也,此理同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不要执着文字。何况佛陀还说过:不立文字。
佛陀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口中一句话不说,却已说尽了一切。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便有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微妙法门——禅宗。一个拈花,一个微笑,这种传道的方式,实在莫名其妙。设若当时迦叶不微笑,禅宗岂非要失传?
儒家传道的方式,也是莫名其妙的,似乎越是莫名其妙,越能彰显其中的玄妙。也对,玄之又玄,才是众妙之门。
有一天,孔老夫子当着众弟子的面,神秘兮兮地对曾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向来都是诲人不倦的,可说完这句话,看着众弟子如堕云雾的神情,孔子却再也没有下文。而曾子听到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也只心领神会地说了一个字:唯!然后,孔子就心满意足地走了,留下一地莫名其妙的眼神。
孔子一走,众弟子的眼神立即将曾子团团围住:夫子到底传的是什么道?曾子云淡风轻地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众弟子一听,更加云里雾里了:忠加恕不是二吗?夫子分明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为何却说起了二?——也对,一生二嘛。
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禅是不可说的,一朵花便足以道破一切,因为,此花不在汝心外;道也是不可说的,只能通过一来完美呈现——道生一嘛。
然而,什么是一?合二才能为一。因此,曾子说的二,正是为了表达孔子的一。都说水火不容,当水和火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一。一个人字,左边一撇为男,右边一捺为女,一男一女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中国古老的太极图,表达的就是这个含义。
太极图,一条阴鱼,一条阳鱼,只有阴和阳两条属性完全相反的鱼水乳交融在一起,才成为一个完美的圆。千古团圆永无缺,一,就是两个性质完全相反的事物,完美和谐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对于人来说,这个完美和谐的整体,就是人的心——你看,曾子说的忠和恕,不都带有一颗心吗?
这颗心只要愿意接受所有事物完全不同的两面,就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
你喜欢美,但你也要接受丑的存在;你喜欢善,但也要接受恶的存在;你喜欢爱人身上的优点,你也要接受他(她)所有的缺点;你喜欢生活美好、宁静的一面,你也要接受所有的凌乱和不堪——当你心怀抱怨和委屈的时候,不是因为生活有多么凌乱不堪,而是你的内心有太多的不接受。
无淤泥焉有荷花,你要知道,所有的白天鹅,曾经都是丑小鸭;所有美丽的蝴蝶,曾经都是丑陋的毛毛虫。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如果你只接受美的存在,而不接受丑陋的一面,那你的心,就有些丑陋了。
所有美丽绽放过的花朵,最后都会零落成泥碾作尘,化作春泥更护花;就如同,你曾经认为痛不欲生的经历,最后都会成为你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只要,你有一颗忠诚,和宽恕的心。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生活之道,全然接受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