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管当下

标签:
民间国学身心合一文化 |
分类: 身心合一 |
从古到今有多远,谈笑之间;从心到心有多远,天地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
一念,即是永远。永远有多远——就在一念之间。在前念已灭、后念未起的那个瞬间。这个念与念之间,是一切的开始,也是一切的结束;是烦恼的源头,也是烦恼的终结。
六祖大师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迷与悟,烦恼与菩提,痛苦与解脱,都只在一念之间。一念执迷,你就是凡夫;一念放下,你就是佛。
念,有生有灭;念与念之间,不生不灭。而这个不生不灭的念与念之间,就是修行的全部。修行不在别处,就在一念断处,在前念已灭、后念未起的那个瞬间——这个瞬间,一旦错过了,就只是一个瞬间;一旦契入,就是永远。
一念断处,当下见性。因此,禅宗修行的宗旨只有一个:只管当下——当下你的心执着在念上,心随念转,你就是凡夫;当下你的心契入一念断处,心空如镜,你就是佛。
佛者,觉也,成佛并非成为《西游记》里神通广大的如来佛,而是成为一个超然物外的觉者,得失两忘随缘度,不宠无惊过一生。
念,是我们每个人头脑中最熟悉的亲密伙伴。一个人脑海中每天都会产生无数的念头:烦恼的念头,开心的念头,纠结的念头,励志的念头,抱怨的念头,愧疚的念头,甚至,杀人或自杀的念头……其实,一个人从早到晚,都只是活在一堆念头里。以至于念头喧宾夺主,让我们误以为念头就是头脑的主人。
可是,任何一个念头,只要生起就会灭掉,否则,下一个念头便无法生起。试想:怎么可能有一个念头一动不动地永远停留在你的脑海中?因此,一个人头脑中无论产生过多少念头,也必然遵循这样的规律:一个念头,紧挨着另一个念头,这样一个紧挨一个地延续下去,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想法。
如同一首音乐,也必然是一个音符紧挨着另一个音符延续下去,才能构成一段完整的乐章。很显然,最后一个音符结束,音乐自然也就停止了。然而此时,世界上最美的音乐——无声,恰在此时响起,可是却极少有人听到。只有贝多芬听到了,在他失聪之后。于是就有了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第九交响曲》。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有头脑的念头其实都只是虚幻。《圆觉经》说: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开悟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清醒地看到念头的虚幻,不再随念流转,就在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时,凛然一觉——这是什么?
一念断处,当下见性: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不再疑惑——不疑,就是真正的开悟了!
修行不在别处,就在一念断处。所有的念头都有生有灭,唯有念与念之间不生不灭,这个念与念之间,才是头脑真正的主人。修行不是要等你修到多少年以后,而是就在当下此刻,认清头脑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