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身心合一
身心合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316
  • 关注人气:42,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杏枝头春意闹

(2017-01-19 13:06:32)
标签:

民间国学

身心合一

文化

分类: 民间国学堂
         辛弃疾词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古代的皇帝,生前有帝王尊号,死后盖棺论定,还要另取一个名字,称为“谥号”。谥号为“文”、“武”的,都算得上称职的好皇帝,如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都称得上一代明君;而谥号为“炀”、“灵”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如汉灵帝刘宏,隋炀帝杨广,都是祸国殃民的无道昏君。只是,穿过历史的回廊,走过千年的风雨,再回首,曾经发生的一切,早已模糊了善恶的界限。即使骄奢淫逸如隋炀帝,也为扬州带来了一条美丽的运河,为江南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历史的功过,自有历史评说;而江南的运河,依旧在历史之外,在运河两岸人民的心中,缓缓的流淌。

除了皇帝,古代许多有地位、有声望的人,也有谥号。文人的谥号,以“文正”为最尊。司马光曾言:“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被誉为“古今完人”的曾国藩,谥号即是“文正”,世称曾文正公。武将的谥号,以“忠武”为最高。抗金名将岳飞,最初仅封谥号为“武穆”,传说中的《武穆遗书》,即出自岳飞手笔。后经历史的沉淀,岳飞最终被追谥号为“忠武”,封“鄂王”,既暖了岳飞后人的心,也圆了天下忠臣良将的心愿。智圣诸葛亮,虽是文人,因其一生运筹帷幄的军事功业,也被后主刘禅赐谥号为“忠武”,世称“诸葛武侯”。

 

 红杏枝头春意闹

除姓、氏、名、字、谥号之外,还有许多文人墨客自己取的“号”。《周礼》曰:“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既是文人雅士美称的别号,则更有一种风雅别致。如,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京剧《空城计》,也因为卧龙先生的惊人智慧,而名扬海内外。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因其诗歌独具灵性,超凡脱俗,人送雅号“谪仙人”。“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诗圣杜甫对谪仙人李白的美誉。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妇孺皆知的《醉翁亭记》,即出自他的雅号。醉翁到了晚年,一身之外,唯有“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故又自号“六一居士”。

除自号以外,另有文人之间因爱其文采而赠送的雅号,文人之间的赠号,往往更富有诗意。北宋词人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送雅号“张三影”;词人宋祁,因写出“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瑰丽的词句,人送雅号“红杏尚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曰:“著一‘闹’字,而意境全出”。

 

 红杏枝头春意闹

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是把中国人名字里的学问,发挥到了极致。《红楼梦》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巅峰,整部书里的语言艺术魅力也是无与伦比的。如第一回里出现的甄士隐和贾雨村,作者便巧妙的运用了汉字的谐音,道出了整部《红楼梦》的写作意图:“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如庄周梦蝶,梦与现实,哪一个更真实,谁又能说得清?到头来,“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警幻仙子和太虚幻境,一个“幻”字,更把人世的梦幻与无常,真实的演绎出来。《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人生一世,正如“太虚幻境”石牌上的那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贾宝玉含玉而生,“玉”者,“欲”也。人一生下来,就带着种种的欲望而来。而人世间最大的欲望,莫过于情欲。“无情何必生斯世”?世间有多少人因情而生,为情而死?因为心中有炽热的激情在燃烧,即使明知道前面是痛苦的深渊,也要如飞蛾扑火一般前赴后继,注定了此生都要在情欲里沉沦。“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世人修行,都说要放下情执,说放下简单,真放下,谈何容易?即使如妙玉一样出家为尼,又有几人能够真正的解脱呢?

    不只是人的名字,书中许多事物的名称,也被作者巧用文字的奥妙,道出心中的悲喜。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给他饮的茶,名为“千红一窟”,“窟”者“哭”也,任世间百媚千红,到头来,都化作点点离人泪。仙姑又给宝玉饮“万艳同杯”的酒,“杯”者“悲”也——良辰美景奈何天?待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断井颓垣,到头来,也不过是一番春恨,一场秋悲。恰如贾府里的四位小姐,名字分别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个字连起来,正暗合作者对古代女子的感叹:原应叹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如何不令人叹息?

红杏枝头春意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