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色明心,闻声悟道

标签:
民间国学身心合一文化 |
分类: 民间国学堂 |
不论最终是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有很多事,不是我们应不应该去做,而是,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发生了就去面对,生活,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是的,只要放下心中的挂碍,你简单,生活就对你简单。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人生的第三层境界,一个关于寻觅的结局。
世间所有的相遇,说是偶然,其实也是必然的发生;说是必然,其时又是偶然的邂逅。爱过的人,伤过的心,错过的事,后过的悔,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看来,终究逃不过一个“缘”字。“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人生起起伏伏,不过随缘而已。
于是也终于明白,“道不远人,人自远道”,有些东西其实原本就在那里,无须追寻。越是执着的寻求,越是背道而驰,反而离所寻的目标越远了。
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禅,就在那里,不生不灭;道,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追寻,本身就是一种远离。蓦然回首,往往就在不期然的时候,它,出人意料的,倏然出现了。
唐代有一位香严智闲禅师,曾先后跟随百丈怀海禅师和沩山灵佑禅师参禅十余年,虽然遍读经书,学通了很多的禅理,可谓辩才无碍,对答如流,但对禅宗玄妙精髓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却始终未能契悟。绝望之余,他决定从今以后不再参禅,只做一个粥饭僧,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随缘度日而已。
有一天香严禅师在地里除草,随手捡起一块瓦片一扔,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瓦片击中了一棵竹子,发出一记清脆的响声,就是这一声脆响,“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香严禅师契悟了。
见色明心,闻声悟道,一如虚云大师听到杯子落地的声音时,“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妄念顿消,真如自显。一切的执着,瞬间化为虚无。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不再追求开悟了,心就安稳了;心安稳了,“它”就出现了。因为,“它”原本就在。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历尽千辛万苦,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努力追寻的,竟是自己原本拥有,却从未珍惜的。
我们总是渴望成功,渴望成功之后那种自我价值的满足,却从不肯,以一颗自足自在的心,过活当下的每一分钟。真正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战胜自己;真正的成功,不是事业的成就,而是心灵的自在。无挂无碍,从容的面对生活中一切的发生。
我们总是渴望美好的爱情,渴望幸福的婚姻,渴望一个完美无瑕的伴侣,却从不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纳不完美的伴侣,接纳不完美的婚姻。真正的完美,就在于,接纳所有的不完美。我们从爱人那里得到的,都是自己给出去的,如果我们没有得到对方的爱,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给过对方爱。真正的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
我们总是渴望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却从不肯放下家长的权威,不肯给孩子成长的自由,不愿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我们总是以“爱”的理由,捆缚孩子飞翔的翅膀。真正的和谐,首先要懂得尊重;真正的爱,首先要懂得放手。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了,等到一切都无可挽回了,我们才想起来懊悔。
和谐,自在,幸福,美好,这些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原本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心里面,我们到哪里追寻?又何必追寻?只是,如果不经历一番苦苦的追寻,似乎我们永远都不会明白,一切原本就在;也永远不会懂得珍惜,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那些一起走过的岁月,那些毫无来由的喜悦,那些简单纯粹的美好。
世间最珍贵的东西,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珍惜此刻的拥有。
人生三境界,先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雄心壮志,后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追求;如今,蓦然回首,那人却在,那人一直在,那人原本就在——灯火阑珊处。永远不离不弃,只是静静的守候。
那人不是别人,就是自己,自己那颗自在、宁静的心灵。
自在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宁静如王无功,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