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合一,秋水长天(3)

标签:
身心合一民间国学文化 |
分类: 民间国学堂 |
二祖慧可拜见达摩大师时,为自己,也为世人提出了一个请求:“我心不安,求大师为我安心。”
于是大师就给了我们一个安心的法宝:“把心拿来,我帮你安。”
把心拿来,把那颗不安的心拿出来——可是那颗不安的心在哪里呢?真的有一颗不安的心存在吗?二祖慧可思索良久,终于明白所谓不安的心只是一种虚假的感受,是因为自己的心灵与天地自然失去了连接,而产生的一种自我的错觉。
是的,看看小孩子就知道了,一切的不安都源自分离。孩子因为离开了父母的怀抱,所以不安;大人因为离开了自然的怀抱,所以寂寞。现实不就是如此吗?现在我们所住的一栋楼房,人口密集度不亚于过去的一个村庄,可是我们可能连对门的邻居都不认识。“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们是业已实现了老子自然无为的小国寡民思想?还是已经寂寞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再也回不到从前的宁静祥和?
怨不得现在许许多多人,每逢节假日都要不辞劳苦的拥挤到我们曾经拼命想要逃离的自然山水里面,不是因为那里的风景有多美,而是因为我们寂寞的太久了,我们离开自然的怀抱太久了。
曾经想要逃离的地方,如今却是人人心中的向往。自然,我们共同的母亲。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喊着“人定胜天、人一定能战胜自然”这样的口号?——我们怎么可以对自己的母亲如此不敬?
喧嚣的太久了,我们还是要回到自然的怀抱里,寻找内心的安宁。
于是,王绩在心神不安的那一刻,看到了满山的秋色。
不,那不仅是秋色,而是隐埋在秋色里,满山遍野的静立无言的树。树从来没有不安,树也从来不会寂寞,不是因为它们没有情感,而是因为它们从未与大自然分离。而我们,太多的是非纠葛,也不是因为我们有情感,而是因为我们久已离开了自然的怀抱,将本来完整的自我一寸寸的割裂,不是丢在了过去,就是抛向了未来,或者滞留在了现在。我们生命中几乎没有一刻是全然的存在,一颗心总是像气泡一样永远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幻现出的泥沼里永无休止的动荡着,怎么可能不累呢?怎么可能安稳呢?
因此,当一个人动荡不安时,若能像一棵树一样融入到自然的秋色里,融入到落日的余晖里,与天地山川融为一体,“万物与我为一”,不再独立于世间万物之外,不再沉溺在自我的感受里,把那颗不安的心拿出来,抛给山,抛给树,抛给流云和溪水,让所有迷惘的、空虚的、伤情的感受,都融化到清幽静雅的湖光山色里,此时,内心除了安然平和,也就只有喜悦自在了,哪里还会有“徙倚欲何依”的落寞神伤之感呢?
王绩就是在此一时刻消融了自我的感受,于是“树树皆秋色”,没有树,只有秋色,甚至连秋色也不见;“山山唯落晖”,没有山,只有落晖,甚至连落晖也没有。无物无我,自在祥和。而这种无物无我的安然自在的喜悦,是只有自己用心品味才能体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