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身心合一
身心合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789,052
  • 关注人气:42,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此心唯安,当下唯美

(2016-10-12 15:08:37)
标签:

民间国学

身心合一

文化

分类: 民间国学堂
 陶渊明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借山而居,邻松泉,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自然可以拥有一种豁达的心境,悠然的情怀。但,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一个人并不一定要离群索居,远离尘嚣,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此心无关风与月,真正心胸宽广的人,无论身处怎样喧嚣的环境之中,内心也依然可以保持一种优雅的淡定,无畏的平和。如陶渊明一样,自己居住的茅庐就处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巷陌,却丝毫感觉不到市井的喧嚣,内心悠然如故,从未受到尘世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陶渊明先生是如何达到这种“身在红尘之中,心游天地之外”的超然之境呢?答曰:“心远地自偏”。此无他,只是因为“心远”。无论窗外的风雨多么凄冷,无论人世的道路多么坎坷,无论有多少冷讥热嘲,无论有多么嘈杂喧闹,我的心并不被他们牵动,只是从容对待,不惊不扰。也不是为了刻意躲避,闭门索居,而是依然行走在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上,人声鼎沸,烈焰当空,而心自清凉。

每天一样的出出进进,忙里忙外,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该做的事情照常去做,该讨的生活依然去讨,不必要特立独行,别人吃的苦我也一样吃,别人受的难我也一样受;同样会有老板的责骂,同事的排挤,也同样会有亲人的疏离,爱人的背叛,家人的不理解;仕途的起起落落,事业的浮浮沉沉,所有世间人遭遇的摧折都可能会遭遇,只是不要忘记:“心远”。任身在世俗中浸染一切的污秽,而心在尘嚣之上,从容依旧,无染无着。

 

只是,事不关己心不乱,很多事情,看在别人眼里是故事,而当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往往都是不堪回首的往事。我们既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也不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王维;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一个平凡的人,遇到生活中种种的伤痛和哀怨,虽然明知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们理当对所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恩,对所发生的一切坦然以对,无怨无悔;但一颗凡夫的心,计较毁誉,在意得失,时常陷入七情六欲的漩涡,也是在所难免。

有些事情虽然早已成为过去,但每每想起时心中总不免有些芥蒂,难以释怀;有些事情虽然还在遥远的未来,但每次想到时还是会止不住的担忧,心绪难安。不畏将来,不念过往,自是一种美好的心境,只是每当陷入头脑之中,身临其境之时,便由不得自己了。更不消说目前正在经历的烦难之事,更是愁肠百结,食寝难安,兀自蹙眉喟叹而已,自己的心此时已不能自己做主了。

因为我们已然离开了当下。

郑板桥说的好:“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此心安处是吾乡,唯有一颗安住在当下的心,不为物累,不为欲伤,才能够自己做主,自在安然。

 


而我们总是习惯于抱怨过去,纠结现在,忧心未来,很难有片刻的时光一心安住在当下。似乎生命永远只能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造就的时空里穿梭,自己的心也随之跌宕起伏,陷入一个由无数妄念编织的头脑世界里,无法自拔。

“云卷云舒几度秋?花开花落又一年”。岁月流逝,叹年华老去,无语怨东风。也曾欲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到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时间仿佛是世人心中永远无法解开的一道魔咒,随着年岁的增长,心里也越来越多数不清的愁烦。那段天真烂漫、如梦如幻的光阴去了哪里?那个无忧无虑、无知无惧的少年藏在何处?每当哀怨惆怅的夜里,许多敏感多愁的心灵便会不约而同的做一件事:回味青春年少,追忆似水年华。

然而,时光终究无法倒流,白云千载,万古长空,始终不变的唯有那颗安住当下的心灵。不过,所有回不去的良辰美景,或许都是举世无双的美好时光,比如一代代人都曾经历过,而后又反复讴歌的那颗童心,那个无烦无忧的童真世界。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这是丰子恺先生最爱的一首诗,他一生创作了那么多妙趣横生、天真可爱的儿童漫画,或许就是源自这首诗的性灵,源自那一颗颗美好的童心。

一颗美好的童心,一双纯净的眼眸,一个无邪的世界。在孩子的心灵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纯净,一如梦幻的童话世界,哪里还会有烦恼滋生?

 

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眼睛也是纯净的。看着孩子的眼睛,我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有那么一个瞬间,我的思绪完全空了,头脑里异样的清明,纯净,一如孩子的眼睛。

我不禁好奇:孩子的眼睛里究竟藏着怎样的奥秘呢?那么澄澈,那么明亮,仿佛万里无云的湛蓝天空,连一丝的云翳都没有。我们若能静下心来,对着孩子的眼睛凝视片刻,或许你也会发现,孩子的眼睛宛如宇宙星空里最亮的两颗星,那纯净无染的星光仿佛能照彻世间一切的阴暗,化解人心一切的愁烦。

在孩子纯净的眼眸里,你看不到思绪的烦乱,看不到人世的茫然,更看不到名利的牵绊,铜臭的污浊,甚至也看不到时间的存在。无怪乎很多人会说跟孩子在一起总是会忘记年龄,唤醒童趣,相遇久违的烂漫情怀。

 

于是我想,在孩子的眼睛里,或许隐藏着另一个世界:一个没有时间的梦幻世界。因为没有时间,所以一切因时间的割裂而带来的忧烦便荡然无存了。世间恢复昔日的安宁,无争无怨;人心回归最初的纯净,无悔无憾。从此可以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一心安住于当下,怡然超然。

怪不得道家人士追求长生不老,有一个圆满的修为境界,就是要回归到婴儿的状态,原来他们真正要追寻的并不是形体上的缩小或年龄的倒退,而是要找寻在婴儿澄澈的眼睛里藏着的那个没有时间的世界。因为没有时间,所以不会衰老,自然也不会死亡,也就理所当然的长生不老了。

原来道家修行的奥秘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找到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或者说,只要活在时间之外?

 


不禁想起韩国高僧法顶禅师写的一本书,书名就是《活在时间之外》。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清雅的印着颇有禅味的一句话:“出入房间的是清风,与我对饮的有明月。”语不惊人,平淡如水,而在这句简洁的文字里,我却仿佛看到了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看到一位仙风道骨的隐者,悠然的活在时间之外,有松月相伴,与云鹤为邻,自在随心。

我最喜欢书里面的一段文字:“我们应该懂得怎样生活,即使自己拥有的东西微不足道也要感到满足。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无拘无束地按照自己的天真性情轻松的生活。懂得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人,懂得生活,懂得感恩,懂得知足,活出自己天真的性情,寻回自己纯净的心灵,任世间喧哗,而心自安宁。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古往今来,有多少超凡脱俗的隐士都想要跳出时间之外,奔赴那个没有时间的国度,从而挣脱岁月的枷锁,在天地间自由的翱翔,与山川同其寿,与日月共其光。

 

可是,在我们生活的世间以外,真的有一个没有时间的所在吗?从呱呱坠地双目未开,到耄耋衰朽闭目长辞,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我们都被牢牢的束缚在时间的桎捁里,不得生命的自由,沦为时间的奴隶。我们无力阻止时间前进的步伐,哪怕一个刹那、一个瞬间都无法阻止,只要我们活在时间之内,只要我们被困在时间的牢笼里,就只能忍受时间的摧折,徒叹冯唐易老,韶华易逝,朝如青丝暮成雪。

我们在时钟的滴答下疲于奔命,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之网里忙于穿梭,不是感叹出师未捷身先老,就是懊悔子欲养而亲不在,而从未用心品味一下生命当下的喜悦与美好,也未曾停下茫然奔跑的步伐,沉下心来静静的想一想:时间,都去哪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或许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就曾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时间都去哪了?于是,当他站在河岸上看着不断奔流的河水,瞬间领悟到了有关时间的奥秘:原来时间只是一个幻象,根本就未曾真正存在过!

 

德国诗人席勒说,在我们生命的长河中,时间的步伐只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理论上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对时间的三段式划分,而所谓的“过去”和“未来”,又都是以“现在”为参照点来划分的;然而,当孔子站在河岸上时,他突然领悟到:时间就跟流水一样,从来没有片刻的停留;既然没有片刻的停留,那么——哪一刻才是“现在”呢?

而如果我们找不到一个真实的“现在”,那么哪一刻算是“未来”?哪一刻又算是“过去”呢?

时间如流水,刹那不停留,任何一个现在的时间点都在分分秒秒的成为过去,任何一个未来的时间点都将在瞬间流转为现在。正如古代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因为,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只脚,同一条河流,同一个地方,当第二次抬脚踏入河流时,此刻漫过脚踝的流水已经不是刚才的流水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未动,水已流。因此,同样的,一个人能两次活在同一个“现在”吗?

 


失去了“现在”的参照,“过去”和“未来”便无立锥之地,时间的牢笼不攻自破——因为时间原本就是幻象。

原来,我们从来都没有活在时间之内,我们一直都活在时间之外,只是我们的心迷失在时间的幻象里。

《金刚经》上有一句名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的已然过去,不可更改;未来的尚未发生,一切皆有可能;现在的也不会有刹那的停留,无需纠结。

时间如流动的河水,而我们人要站在岸上,不追忆过去,不奢望未来,也不纠结于现在,只是随着时间的流动,用心品味每一个当下生命的喜悦,如此,我们的人生不就可以拥有无尽的幸福与美好吗?我们的内心不就可以像孩童的眼睛一样澄澈明亮吗?我们不就可以悠然惬意的活在时间之外,而无须再忍受时间的桎捁了吗?

 

相反的,如果我们内心始终执念于过去的怨恨或种种的伤痛,对未来的一切时时充满无尽的担忧,对现下的生活总是有着满腹的纠结,以致我们的内心无法如孩童的心灵一样纯净无染,那我们就只能沦为时间的傀儡,看着岁月的风刀在每个人脸上细细雕刻时光的烙印,至死方休。

《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家思想取法天地自然之道,希望人们返老还童,返璞归真,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活出一种少欲知足的生命状态,如此便不会遭受岁月的摧折,免受时间的奴役,悠然自得的活在时间之外,一心品味当下的纯粹美好。虽不能与天地同寿,至少也心安自在了。

如果我们活在时间的幻象里,内心便会有对衰老的哀伤,也会有对死亡的恐惧,这便是老子说的“物壮则老”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一个人被时间的幻象所迷,认为盛年以后必然会走向衰老,会面临疾病和死亡,内心由此而带来种种的焦灼与恐慌,那便失去了生命的喜悦与美好——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纵然活着,也不过等死而已了。

 

五柳先生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写道:“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五柳先生借如花妙笔,描绘了一个令世人永远心怀向往的人间仙境,那里的人们为避秦时乱,远遁而居,世代繁衍生息,山高水远,不问世事,竟不知外面的世界早已经历了汉、魏、晋几多朝代,真的是彻底活在时间之外了。

最美的心灵是童心,最美的生命在当下。世外桃源只能在心中想往,当下之美却可以真实的感受。让我们带着一颗童心,活在时间之外,活在每一个当下的生命喜悦里。

    此心唯安,当下唯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