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外,自在独行(2)
(2016-10-11 07:30:14)
标签:
民间国学身心合一文化 |
分类: 民间国学堂 |
在兵荒马乱的战国时代,庄子经常会在路上遇到一些不知因何而亡的骷髅,骷髅当然不会在光天化日之下畅谈自己各自离奇或平常的死因,于是庄子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枕着骷髅骨,入梦,到梦里与彼岸的人纵论生死。庄子动情的讲述了此岸的美好与生命的至乐,好似是要唤醒彼岸的人对重生的渴望。
而骷髅并不以为意,他也曾鲜明自在的活过,奈何桥也已经走过,生命的可贵他自然明白,然而此刻的他却无比自豪的夸耀着彼岸的无限风光:“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凡与死亡有关的文字,似乎都笼罩着一层阴暗的面纱,让人顿生疑惧和慌乱之感,仿佛死亡永远是一个不可碰触的危险禁区,一旦不慎触及,便将陷入天塌地陷、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且永无出期。于是,对死亡的恐惧就成了一种生命的常态,我们可以一边掩饰着对死亡日日逼近的慌乱与对生命无尽的贪恋,一边用“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样美好的文字来欺骗自己。当然,都是活人玩儿的把戏,在生命之钟还远远未曾敲响的时候。
而庄子梦中的骷髅却语出惊人的道出了生命彼岸的至乐之境:上没有国君的统治,下没有官吏的管辖,也无须春耕夏种的劳作,更不用担心老去或死亡,因为已经死过一次了,从此无寿无夭,自在逍遥于天地之间。“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即使在人间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也不及死后的逍遥快乐。
如果真如庄子梦中的骷髅所言,与此岸的苦乐参半相比,彼岸的快乐倒可称之为“至乐”了。只可惜,这些都只是梦呓之语,虚妄之言,如此美好的至乐之境,怎么可能会是死后的世界?庄子不信,当然,也没有人会相信。
而庄子的不信,不是因为如此美好的至乐之境竟然来自死后的世界,而是因为,庄子在《至乐》篇的开篇就已经道出了他的疑问:“天下有至乐无有哉?”至乐,是人世间最大的快乐,也就是极乐,天下到底有没有一种极乐的境界存在呢?
庄子说有,但这种极乐的境界既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而只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至乐无乐。
庄子说世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当然,没有快乐,也就没有烦恼。快乐与烦恼就像一个无法分离的连体婴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要有快乐的地方,就会有烦恼相伴相随;一旦快乐不在了,烦恼也会随之消散,化为云烟。
烦恼的终结,就是极乐。一切烦恼消失的世界,自然就是极乐世界。这样的世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此心安处,即是至乐。
至情忘情,至乐无乐,寄性情于山水,化烦恼于云天,极乐的境界即是如此,既没有快乐可求,也没有烦恼可去,只有心灵的淡泊与宁静,自在与超然。
无烦无恼,无喜无悲,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人世的烦恼和哀愁,与巍巍青山、悠悠碧水相比,不过是万里长空中一点浮云,浩瀚太虚中一粒尘埃,何足挂怀?
不是情太重,而是我们把情看得太重;不是恨太深,而是我们把恨看得太深。人世一切的烦恼,无非来自于我们心头的执念:执念于情,便为情所困;执念于爱,便为爱所伤;执着于功名,便被功名所缚;执着于财富,便被财富所累。物质的世界无论如何丰盛,也无法弥补心灵世界的荒芜。
大肚容烦琐,极乐在我心,唯有不乱于心,不困于情,方能达到无喜无悲的极乐之境,不宠无惊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