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之美(16)

(2016-07-12 10:06:47)
标签:

身心合一

民间国学

文化

分类: 民间国学堂
 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之美(16)

古代的巫文化:通达天地,超越生死

在古代最早能够直通天地之心的人是谁呢?就是“巫”。“巫”字的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竖就是直通天地之间的“天路”;天路左边一人代表“生”,右边一人代表“死”,能通达天地之心的人也必能跨越生死的界限,这样的人就是“巫”。

许慎《说文解字》中注释巫字:“巫,祝也,女能事无形。”许慎认为能通达天地、跨越生死的人只能是女人,因为女人更加感性,心思更加缜密,所以她们能“事无形”,“无形”也就是看不见的天地灵气,因此古人认为巫能通神,能读懂天地山川的语言,感知过去未来的信息。用现代话语理解就是:女人的直觉或第六感更加敏锐,所以能成为“巫”的只能是女人,后人直称为“女巫”,国外也叫“灵媒”或“萨满”,都是所谓能够“通灵”的人。

当然,对于所谓的“通灵”现象,孔子有一句断语:“子不语怪神。”不管现实中些神异的现象是否真实的存在,或者某些人是否具有与鬼神沟通的能力,孔子的态度是语”,尽管“不语”不代表现实中一定不存在,但即使真的存在,孔子也不说。孔子不说,我们也不说,我们只是谈“巫”这个字,以及古代的巫文化。

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之美(16)

 

欧阳修有诗云:“潭潭村鼓隔溪闻,楚巫歌舞送迎神。”巫在古代很盛行,尤其是在南方的楚国和越国。明代的方孝孺就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越巫》,尽管此文是丑化越巫的,“巫至死不知其非鬼”,但也足以见得巫文化在当时是何等的盛行。即使在今天,在广西很多壮族地区巫文化依然很盛行,据说壮族人就是古越人的后裔,古越人的巫文化也循着历史的长河蜿蜒至今。

即便如此,越国的巫文化跟楚国一比,那真的是“小巫见大巫”,楚国的巫文化更是流传甚广,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巫山神女”。战国时楚国辞赋家宋玉所做的《高唐赋》和《神女赋》,通过楚襄王的一番游历,留下了“巫山云雨”的爱情传奇,更引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的诗坛绝句。

巫在古代不只是盛行,而且古代的巫是很受人尊重的,尤其是在远古母系社会,所有女性部落酋长几乎都是大巫,也只有才华卓著、智慧过人、德高望重的人才有资格做大巫。《山海经·大荒西经》里面记载了十位大巫,名曰“灵山十巫”,其中有一位神巫叫巫咸,曾做过商朝太戊帝的国师,可见古代大巫的过人智慧。

因此古代的巫并不是像现在被人们所轻视的那种装神弄鬼的巫婆神汉之流,著名中医徐文兵先生在讲解《黄帝内经》时说:“‘巫’其实是中国古代最高的智慧分子。可没有一个民族像有些中国人一样把自己的最高智慧分子踩在脚底下,甚至一说起‘巫’来都带一种恶毒、贬义的语气。”

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之美(16)

 

孔子在《论语》中也曾说过:“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过去的中医也是从巫而来,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医”的时候说:“古者巫彭初作医”,古代最早行医的人就是《山海经》里“灵山十巫”之一的巫彭,号称神医。古代的巫能通神,过去的医能望神。孔子认为不论作巫还是行医,不论沟通还是与人沟通,都必须要持之以恒。《易经》曰:“恒,德之固也”。因此孔子虽然“不语怪神”,但也肯定巫的存在,而且对巫的品行要求还是很高的,所以过去并不随便什么人都有资格学作巫,诚如宋代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宏愿一样,没有一颗“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恒心就作不了巫,也行不了医。巫要有巫德,医更要有医德。

《国语·楚语》中也有一段话——

“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忠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在古代巫专指女性,男巫被称不能称为巫。但不论巫或觋,都必须“精神专注不二,态度恭敬中正,智慧通达天地,圣明光芒远射,目光明亮能洞察一切,听觉灵敏能通达四方”。这样的巫只能是直通天心的有德之人,因此“巫”与“德”之间必然有着某种奇妙的联系,况且它们之中都有一条神奇的“天路”。
 
(注:文中选用图片均出自老树画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