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之美(12)

标签:
身心合一民间国学文化 |
分类: 民间国学堂 |
《易经》里面有两句经典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古代“君子”这两个字是没有男女之分的,只要是德行修养高的人都可以称为君子,就如同过去所称的教书“先生”一样也没有男女之分,而且对于有学识、有涵养、德高望重的女士都可以称为先生,如李清照先生、宋庆龄先生、冰心先生等。
在古代,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君子”二字是对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极高的评价,当然比君子评价更高的就是圣人和贤人,“圣贤”二字在世人眼里自然是非常神圣与尊贵的,自孔子至孟子到董仲舒、朱熹,以至于到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上下两千五百多年的儒家文化里能称得起“圣贤”二字的寥寥可数,也因此能称得起“君子”二字的人也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必然是品行修养相当高的人才担得起“君子”二字。

孔子在《论语》里面曾从多个角度阐明了君子的行为风范,且多以小人为对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孔子认为:“君子内心总是一种广大、和谐、圆融的状态,因此能允许世间所有不同姿态的存在,令其各安其位,和睦相处;小人内心促狭,没有空间容纳所有的不同,所以总想让世间万态趋向于同一种模式,妄图以逸待劳的掌控一切。”又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认为:“君子内心总是自在洒脱的,从不会有任何的纠葛;小人内心总是惴惴不安,充斥着各种世俗的羁绊。”庄子也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如水,水淡而无味,却不可一日或缺;小人之交像酒,美酒虽好,却可有可无,且不可贪杯。
古人曾有一句话特以形容君子注重学养的风范:“君子报仇,十年未晚。”可惜这样一句盛赞君子的话却被后人像错解孔子所言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样加以曲解、错解,竟使得这句话的本义面目全非,使得君子的博大襟怀竟如同睚眦必报的小人一般。多数人都会想当然的认为“君子报仇,十年未晚”就是真的有仇可报,认为一个人心里有了仇恨以后,虽不能在事发的当时就有机会报仇雪耻,但在历经数年乃至十数年的隐忍奋发中等待时机,最后终于有一天可以如愿以偿的洗刷多年前内心的仇恨,这样就叫“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如果这句话真的是表达了这样的含义,那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资格称为君子呢?这样的行为明明显显就是一个睚眦必报、心胸狭小之人的记仇心理,即使不能说这是为人所不齿的小人行径,但也绝非是坦坦荡荡、气度非凡的君子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