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返老还童

(2016-05-18 14:56:36)
标签:

身心合一

民间国学

文化

分类: 民间国学堂
返老还童

      一个没有思维意识的世界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一个人没有思维意识,给人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大脑一片空白,什么想法都没有。头脑中任何想法都没有,此时来看外面的客观世界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没有任何的想法,就不会有任何的分别意识,也就不会有独立的“我”的感觉,不会区分某样东西是我的或者不是我的;没有“我”的感觉自己跟周围的一切就不会有任何的对立,此时自己与周围的一切是融为一体的,尽管彼此之间存在着空间上的距离,但是内在的心灵并没有分离感,而是与万物融为一体。这种“与万物一体”的感觉就好比大海和波浪的关系一样,尽管每一个波浪都有自己独立的形体,但是没有哪一个波浪是独立于大海之外而存在的,每一个波浪都是与大海融为一体的。波浪可以有无数个,但大海永远只有一个,因为波浪没有“我”的感觉,没有分别意识,所以它们感觉不到自己与大海的分离。成年人正是因为有成熟的自我意识,所以才会有自己独立于万物之外的感觉。但这仅仅是一种感觉,一种独立于万物之外的“分离感”。

小孩子没有这种“分离感”,所以在婴儿的内心世界里,他(她)们与周围的一切是融为一体的,没有丝毫的分离感,没有你、我、他的分别,在婴儿的世界里,所有存在的一切都是自己。

因为与万物融为一体,没有任何的对立感和分离感,也就不会有任何的恐惧感。所以在老子《道德经》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老子说德行深厚的人就跟初生的婴儿一样。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没有任何对立与分离,而刚出生的婴儿就是这样的状态,“与万物融为一体”,所以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因为与万物没有任何的对立,内心没有任何的恐惧,所以“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无论是毒蛇、猛兽还是凶恶的鸟,任何动物见到刚出生的婴儿都不会任何的伤害,甚至有的哺乳动物还会把被遗弃在山中的小婴儿叼回洞里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养,所以才会有“狼孩”、“野孩”的传说。

正因为婴儿的这种源自天然的、生来具足的与万物一体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又恰恰是修道之人毕生追求的状态,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面多次提出了对这种婴儿状态的向往,如“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等等,短短的《道德经》五千言中,老子不惜笔墨反复讴歌婴儿的纯真自然的状态,因此而形成了“返老还童”的道家养生理念。

“返老还童”并不是说让一个人再重新回到襁褓当中,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灵重新恢复生命之初的纯然的天性,即与万物合一的自然状态。这样的状态是人人都经历过的,尽管对这次“合一”的经历我们没有丝毫的记忆,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形成意识,还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所以尽管我们当时处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但不会产生任何的作用,因此佛家称婴儿的这种状态为“天真佛”。尽管也是“佛”,但是过于天真,所以不起作用。

但毕竟我们还是经历过的,所以老子提出了一个悟道的方法:“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说所谓的学道,就是“学不学”,我们要学的是:不需要后天意识学习,而是先天原本就存在的状态,也就是婴儿的纯真自然的状态。而这样的状态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所以学道之人只要“复众人之所过”,恢复到大家都曾经经历过的状态,也就是“复归于婴儿”

      这就是老子教给世人的求道的方法,只要一个人的内心能够恢复到婴儿那种没有“自我意识”的纯真自然的状态,就是“得道之人”。原来“得道”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放下“自我意识”就可以。

【民间国学堂】

 

福慧人生:活出你的真性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