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岗证:父母岗前培训

(2016-05-17 14:04:15)
标签:

身心合一

民间国学

文化

分类: 民间国学堂

上岗证:父母岗前培训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提出一个观念:“学不学”。老子认为人们最需要学习的恰恰就是那些貌似不需要学习、本来就会的东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大多数人都认为做父母是最容易的事,只要结了婚生了孩子就可以做父母。做父母是很容易,但要做一个会教养孩子的合格的好父母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陈鹤琴先生在《怎样做父母》一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以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得好;养蚕的人,先要懂得育蚕的方法,蚕才能育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羊、养马、养鸟、养鱼,都要先懂得专门的方法,才能养得好。难道养小孩,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

人是万物之灵,单说人的身体结构就称得上是大自然最神奇、最复杂、最精妙的杰作,何况人还有思想,还有心灵,所以养育一个孩子怎么可能、怎么可以是一件随随便便的、很容易的事呢?陈鹤琴先生强调:“做父母的,要想把孩子养得好,在未做父母之前,应该问问自己:是否懂得养孩子的方法?有什么资格做孩子的父亲和母亲?怎样养育孩子,使得孩子身心两方面都充分而又正当地发育?这些,都该弄得明白,才配做孩子的父亲或母亲。”

陈鹤琴先生这一番言论并非是他自己的主观臆断,而是自古有之。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大学》是“宗圣”曾子所作,曾子是孔子思想的正宗传人,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子则更进一步,尤其重视人在生命之初的教育,但孔子在《论语》里面惋惜的说了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曾子最后也只能遗憾的说:从来没有看到一个女子先学会怎样教养孩子然后再出嫁的。

曾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教育理念,在两千多年前就呼吁世人凡为人父母者都要先学习怎样教养孩子才能够谈婚论嫁结婚生子,曾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父母要有“上岗证”,但父母“上岗”之前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样的倡导不仅曾子当时的社会无人响应,及至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在全世界人民都如此重视教育的时代依然没有“父母岗前培训”。即使被尊为圣人,曾子内心又该有多么的无奈。

曾子的无奈、圣人的理念不被重视的另一个原因,其实是世人对“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这句话的误读。自古至今大部分注解都把这句话理解为“没有人需要先学会生养孩子然后才能嫁人的”。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呢?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主张解读经典的原则要“以经解经”,先不要急于看别人的注解,先看经书的原文,然后依据经书本身的文字及上下文的关系融会贯通经书的主旨思想,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经文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本义。读经典切忌断章取义,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大学》的原文:“《康浩》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我们先逐字逐句的解读一下。《康诰》是《尚书》中的一篇,曾子在此处引用了《康诰》里的一句话:“如保赤子。”“赤子”就是新出生的婴儿,如《孟子·离娄下》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可是新生儿为什么称为“赤子”呢?“赤”字的本义是红色,如《水浒传》里白胜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甲骨文的“赤”字非常形象的说明了“红”的特点,“赤”字的甲骨文是这样的:上岗证:父母岗前培训,上面是人,下面是火,人在火上被烤的红红的,既形象又生动。因为刚生下来的小婴儿身体皮肤也是红色的,所以就把新生儿称为“赤子”。孔颖达疏曰:“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另外在中国人心目中红色还代表喜庆,过去新郎新娘拜堂成亲都要穿大红衣服,新郎要戴大红花新娘要盖红盖头,过新年要贴大红春联挂大红灯笼,天地一片红红火火的喜庆,所以赤子也用来形容新生命诞生的喜气,喜添贵子喜获千金

那么“保”的意思是什么?“保”字的甲骨文是:上岗证:父母岗前培训左边是弓着背的一个大人,双手伸向背后搂抱着一个孩子,意为“背子求安”,这是中国古代的养育传统,因为古代的幼儿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会面临各种危及生命的险境,所以父母外出或下地时只有把孩子背在自己上才最安全。古代连保护新生儿的安全都不是件容易事,何况要养育孩子的一生?

许慎《说文解字》中说:“保,养也。”“保”的意思就是养护幼儿,因此“如保赤子”的意思就是要像养护新生儿一样小心谨慎。因为初为人父人母者面对一个“赤色的肉团”往往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不懂得怎样养护孩子,不要说对孩子人生的教养,大概基本的对新生儿的护理都不懂。如明代儿科名医万全的《幼科发挥》中有这样一段“育儿经”:“儿之初生,断脐护脐,不可不慎。故断脐之时,隔衣咬断者,上也;以火燎而断之,次也;以剪断之,以火烙之,又其次也。护脐之法,脐既断矣,用软布缠裹,待干自落,勿使犯去也。三朝洗儿,当护其脐,勿使水渍入也。脐落后,当换抱裙,勿使尿湿浸及脐中也。如此调护,则无脐风之病。”像这样的育儿经验寻常百姓有几人能懂?

古代对新生儿的护理不像现代这样安全方便,现在到处都有医院有护士,一有难产的迹象马上就可以剖腹,且不论剖腹对新生儿的身心健康有没有负面的影响,至少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而古代女子生产最多只有一个接生婆,一遇到难产往往死亡率是很高的。所以为了更好的养护幼儿,凡欲为人父母者都应该在婚嫁之前提前学习育儿的知识“心诚求之”,以一颗像“赤子”一样真诚的心谦虚求学,当然不仅要对孩子身体养护,更要学对孩子人生的教养。

子曰:“学而时习之”,“习”是践习、实践,学习之后还要付诸实践,等到结婚生子之后就可以努力的去做,尽心尽力、以身作则的教养孩子以期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真正这样用心努力去做了,曾子说:“虽不中,不远矣”即使没有达到目标,也不会离目标相差太远。古代人读书求学的目标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即使不能成为庙堂之上的栋梁之才,为国效力;也会成为各地方各行业的优秀人才,造福一方。

曾子的愿望是好的,希望凡为人父母者都应该在婚嫁之前认真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曾子的学生、孔子的孙子“述圣”子思在《中庸》里面就提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事先有准备,何况是教育孩子这样的人生大事?但是通过当时的社会现状来看,曾子只能遗憾的感叹道:“可惜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哪个女子先学会了怎样教养孩子然后再出嫁的。”当然曾子这么说似乎有些过于悲观,上一篇文章我们提到的“周朝三圣母”太姜、太任、太姒就都是先学会了胎教而后出嫁的,但这仅仅是极特殊的个人行为,还远没有形成曾子所希望的社会现象,即使到今天曾子的愿望也还没有实现。

现在把这几句话连起来看:“‘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如保赤子”就是打了个比方,后面“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就是对这个比方的进一步阐释,最后一句“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是对现实情况的慨叹,这样连起来讲自然讲得通。如果按照过去通行的注解,这段话就会翻译为:“如同保护婴儿一样,用真诚的心去追求目标,即使没有达到目的,也离目标不远了。从来没有人先学养小孩然后才嫁人的。”这样的翻译显然是读不通的,上下文无法衔接,让人无法理解这段话要表达的真实含义。


【民间国学堂】
福慧人生:活出你的真性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