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学与禅宗

(2015-07-16 17:47:18)
标签:

身心合一

佛学

文化

分类: 身心合一

心理学与禅宗
1999年刚上大学的时候,因为一些内心问题的纠结,比如“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等,造成了很多的心理困扰,于是我开始学习心理学,并且报名参加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函授学习,那个时候对心理学近乎狂热。不过在学习心理学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又有幸接触到了一代宗师南怀瑾老师的书籍,当时看的南老师的第一本书是《如何修证佛法》,心一下子就被吸进去了,于是一发不可收拾,把南老师当时在大陆出版的近三十本书全部买来,如痴如醉的学习。于是心理学和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思想就成了我大学四年全部的精神食粮,直到大学毕业后有幸遇到泰山禅院的丁愚仁老师,对生命的真相终于有了全新的体悟,内心也开始真正的走向光明。

1999年至今已经过去十六个年头,对心理学和儒释道思想也有了些个人的见解。在十几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我发现中国的老祖宗相当的有智慧,可是我们的祖先为何没有发展出一套系统完备的心理学思想呢?我们都知道心理学界有一位不可不知的人物弗洛伊德,他最著名的著作是《梦的解析》,通过不同的梦境可以分析人的内心情结。可是我国古代一直有一个很普遍的哲学思想——人生如梦。站在悟道人的角度来看,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所有内心的苦恼都只有一个根源,就是误把梦幻当做真实。因此解决内心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从梦中醒来即可。

从睡觉的梦中醒来叫清醒,从人生的梦里醒来叫觉醒。

既然连人生都是梦,何况是梦中梦呢?

《金刚经》里面有这样四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由此可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通过反复分析把虚幻的梦不断强化为真实。或许很多心理学方法都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通过各种方法让梦的真实程度不断升级。

而我国禅宗和道家解决内心问题的方法就很简单很直接,只要看清内心问题的真相——一切不过梦一场。既然是一场梦,醒过来就是了,只要醒过来梦自然消失,梦里的一切痛苦烦恼还需要再解决吗?

当然从梦里醒来看似简单的一句话,真正做起来也并非容易的一件事,古代民心比现代人要淳朴的多,但是古人也都感叹修道的人多悟道的人少,何况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呢?必须要有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才好。

中国禅宗有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就是六祖慧能大师,他有一首有名的开悟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当然慧能大师写这首偈是在神秀大师写完下面这首偈之后: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尽管五祖弘忍大师认为神秀的偈未开悟,但是当时未开悟的神秀大师却是能够与开悟的六祖慧能大师齐名的,时称“南能北秀”,只不过理念方法不同,慧能大师主张顿悟,神秀大师强调渐修。

后世有很多修行人认为渐修不离顿悟,顿悟不离渐修,于是两全其美的方法来了,于是我把慧能大师和神秀大师的这两首偈合为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时时勤拂拭,何处惹尘埃?

当然这首偈的前提是一定要先透彻明白“本来无一物”,明白“本来无一物”之后再“时时勤拂拭”,那么“何处惹尘埃”呢?

如果说禅宗思想是顿悟,心理学就是渐修,二者相融,就是顿悟与渐修的完美结合。

以上纯属个人愚见,仅供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