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春到北川 (三)

标签:
转载 |
分类: 领导关怀 |
北川纪念馆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灾后精神家园重建“一馆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反映整个汶川特大地震的国家级纪念馆,主要包括地震纪念馆主体建筑和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近期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地震科普知识教育基地和纪念场馆,长远目标是建成“国际性的地震灾害研究基地、地震科普教育基地”。
北川纪念馆位于任家坪,是从平原进山后,距离北川老城还有几公里的一处坝子里。整体布局分为三个区域,一个区是地震后山里外迁农民的居住区,一个区是居民区,中间区域是地震纪念馆。
纪念馆的建筑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2010年底,经四川省委审定“裂缝”方案,即纪念馆的形状像一道断层裂缝一样,其寓意是“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纪念馆占地14万多平方米,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主馆,是大地震的纪念馆,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高度18米多;另一部分是副馆,面积约3000多平米,高度10米多,是用于科普教育、减灾知识宣传的。目前,主馆和副馆的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工,正进入后期的环境绿化和配套工程建设。
目前正在推进的工作是陈列布展。指挥部正在积极地协调各方、修改方案、征集文物,准备展馆的各项展出内容。
北川纪念馆,应该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科普教育这方面。
对一次大的自然灾害的纪念,要充分地考虑人文的关爱和文化特点。我们不妨仔细了解一些其他地方的做法。比如日本的大阪神户,那里曾经发生过破坏性地震,震后修建了地震纪念馆,但是重点是在于科学教育和知识普及;台湾中部的集集镇,在“921”大地震的断层上,也修建了一个地震纪念馆,也遵循同样的观念。我2010年去台湾时,曾经参观过这个馆,那位馆长向我介绍说,地震夺取了许多人的生命,后人祭奠,以一种简单、隆重、肃穆的形式就可以了,重点放在防灾知识点的深入浅出地介绍宣传方面,效果会更好。北川纪念馆的主馆部分,设计和考虑的比较全面了,特别注意的是副馆内容的设计,一定要博采众长,吸收各家地震纪念馆的特点,尽量收集和创作一批具有科学普及作用的示范模型,直观又易懂,使参观者在地震地质知识方面、在应急避险方面、在自救互救方面,都有所收获。
在去北川的前一天,利用周六的时间,我专门去成都大邑县参观了“512汶川地震纪念馆”。这个馆位于大邑县“建川博物馆群”里,是政府办的,那里陈列了一些汶川地震时的物品,甚至还有那头“猪坚强”。总的感觉是纪念的内容是足够了,但科普知识的层面和示范的模型、教具等,显得薄弱。所以,我希望北川馆在设计阶段就要高度重视科普教育部分的分量和质量,在这方面花些大力气,使这个馆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水平。痛定思痛,从灾害中吸取教训,是为了有备无患,真正达到防震减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