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amazon.com/images/P/B00008AOX5.01.LZZZZZZZ.jpg
挣扎在灵与肉边缘的人性
——评《阿马罗神父的罪恶》
王海琴
【原文片名】:El Crimen del padre
Amaro
【领衔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安娜•克劳迪亚•塔莱松
桑丘•格雷西亚,安德斯•蒙蒂尔
【监
制】:丹尼尔•伯曼•里普斯坦
【导
演】:卡洛斯•卡雷拉
【原
著】:影片根据1875年葡萄牙作家埃萨·德·克罗兹的同名小说改编
【出品年代】:2002 年 11月5日
【出品地区】:墨西哥
【海报来源】:http://lib.verycd.com/2003/11/14/0000000704.html
《阿马罗神父的罪恶》又名《神父禁恋》,是根据1875年葡萄牙作家埃萨·德·克罗兹的同名小说改编,只是将故事的背景置换成了当代的墨西哥。作为2002年代表墨西哥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因性、腐败、毒品交易、谋杀、谎言等种种刺激性元素而成为当年最具话题性的电影之一,题材的争议性也提供了足够的观赏价值。而作家埃萨的小说本身就因为对宗教势力的黑暗予以无情的揭露和真实的反映而被认为是葡萄牙文学史上一部难得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阿马罗神父深受教区主教的赏识而被派到一个小城市锻炼,协助已在当地任职多年的本尼托神父。这个墨西哥高原美丽的小镇,看似宁静和谐,但光洁的外衣下却掩盖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罪恶:本尼托神父有个开旅馆的寡妇情人,还和当地的毒枭相勾结,以开医院的名义为他洗黑钱,并且他还振振有辞地为自己的罪恶加上神圣的光环;当地的老百姓在毒枭的压制下甚至不能种植糊口的粮食,而积极支持和毒枭抗衡的游击运动的神父纳塔里奥却被开除了教职。开始,天性善良的他比较反感,所以只是置身事外地目睹这些罪恶,但随着漂亮的女主角的出现,随着他和漂亮女主角的第一次眼神交汇,等待他的就是不可逃脱的宿命。
女主角爱米丽显然对这段孽恋更为投入,她抛弃了原来的男友鲁本并不顾一切地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感情,但当她怀孕后轻描淡写地让阿马罗放弃教职时,却被阿马罗以主的名义轻描淡写地回绝了。更为甚之的是,当她提出要找前男友复合,以便名正言顺地生下孩子的时候,阿马罗竟然同意了!在爱米丽遭到拒绝后,他又想到了对于一名神父而言绝对不可想象的事---堕胎。被欲望驱使的阿马罗,虽然内心深处也曾有过挣扎,但却无力抵抗罪恶的诱惑,无力抵抗远大前程的吸引,只能任由自己向深渊滑落……
悲剧由此发生,女主角因大出血而死!影片结尾的处理也极其戏剧化,阿马罗竟然成为抢救女主角未果的英雄并且一本正经地在庄严的教堂里为女主角送终,而只有知道内情的本尼托神父投之以憎恶的眼神。影片到此嘎然而止,但正是这种突然急刹式的处理,给人以更大的震撼。
阿马罗:在天使与魔鬼之间
阿马罗的出场源于去小镇路上的一次抢劫,他对被洗劫一空的老人的帮助对于世人而言就是天使的化身,给受苦的人们带来上帝的福音。但在撒旦的召唤下,天使也未能幸免于堕落。他的堕落是从与爱米丽坠入爱河开始的。在阿马罗和爱米丽讨论他们的爱情时,阿马罗说了这样一句话:“肉体和灵魂是统一的本质。”其实,整部影片基本上都是通过阿马罗的眼来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在前面对其他神父的种种描写之后,导演最终用阿马罗的这句话点明了主题。因为正是这句话揭示了所有的一切:神职人员的行为和他们所遵循的基督教教义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神圣遮掩着罪恶,罪恶吞噬着纯真的灵魂,当我们再次看到堕落后的阿马罗时,他已经不再是当初善良的天使,他为自己的罪行辩解时毫不脸红,为了解决麻烦而不择手段,即使以后的他仍旧行善,但这和他当初帮助老者的行径相比,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的手段罢了。
作为继承了犹太教衣钵的基督教,从——开始就是为了和俗世的物质主义相抗衡的。所以基督教的理想就是在世俗社会上建立一个道德的理想国,在这个理想的国度里,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精神的超越和灵魂的不朽。这样刻意地将灵魂和肉体摆在对立的两端,导致基督教中不可能存在灵魂和肉体的统一。肉体有避苦趋乐的天性,而灵魂定要摆脱这种肉体的正常要求而追求纯粹的灵性!阿马罗作为一名神职人员,对这一悖论应该是了如指掌的,但为了给自己的罪孽寻求出路,就用肉体和灵魂统一的借口来安慰自己,本该有着虔诚信仰的他,基于如此致命的内在悖论,所遵循的也不过是一种伪善的道德。通过阿马罗之口,我们认识到了基督教这个致命的二元对立的悖论,因而也就不难理解教会中种种腐败的必然!这个主题在阿马罗和本尼托神父的对话中也曾出现过一次,本尼托神父近乎疯癫和歇斯底里的吼叫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督教本身的无奈。他大喊着:“我承认我有罪,我有身体欲望的要求!”这说明了基督教理想和现实、灵魂和肉体这些内在的二元分立的痛苦。
基督教:在灵魂和肉体之间
基督教的出现是有其合理存在的根基的。因为人是有灵性的生命,其之所以会追求一种精神的理想王国,在于他不可能长久地生活在只有物质而无信仰的精神荒漠,因此必须为自己的灵魂寻找一个寄托。
基督教应运而生后,就构建出“上帝之城”和“尘世之城”的理想世界模型。就个人而言,如果要摆脱俗世的苦难,得到来世的幸福,就要向“上帝之城”靠近;而通向“上帝之城”的道路则是建立在禁欲主义之上的,需要彻底地唾弃肉体。但是,阿马罗却以“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为自己的罪恶开脱,这从根本而言是和基督教的教义相违背的。一个追求感官刺激的灵魂无法踏上通往天国的道路,而只能和魔鬼撒旦一起生活在地狱!导演以阿马罗的堕落和对教义的背叛隐喻着基督教内部的伪善,又通过主教对帮助穷人自救的神父纳塔里奥的驱逐,将人们残存的幻想也毁灭了。从影片来看,人是无法摆脱肉体的正常情欲要求的,即使有着虔诚信仰的神职人员,也不过是扬着基督的道德之旗,背后却是比俗世更明目张胆的罪恶——“上帝之城”的空中楼阁岌岌可危。
人性和灵性的对峙中,人性往往占据上风。阿马罗的堕落也就在情理之中。因为对于个人而言,相比上帝的感召,魔鬼的诱惑总是更为强烈和刺激,也更为人性所接受。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说过:教会的腐化,并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从教会最内在的深处对于感官和物质的崇奉而发生的,所以其内部的罪恶和腐败,也不过是一种必然。人的正常情欲是不可能被抹杀的,你越是去扼止,结果可能越发催生了它。
当基督教道德面对整个教会世界和世俗世界的普遍堕落之时,宗教改革的适时挽救,才使基督教在这个世界上仍旧步履蹒跚地走到今天。当然,这种致命的也是内在的悖论却并不会随着宗教改革而消失,反而更加突出。在现代社会的富裕物质刺激下,个人欲望不断膨胀,整个社会呈现出
“失范”的态势,基督教亦不能幸免。美国学者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一书已经指出:我们现代社会不是理想的精神世界的实现,而是精神世界的益发混乱。
现代性:在迷失与规制之间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然需要秩序的支撑,无论是教会世界的道德还是世俗世界的法律都旨在维持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秩序。基督教的失败给予现代社会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秩序的建构在面对人性时该当何为?
对人性而言,宗教大多采取压制的姿态,但灵与肉的分裂不可能构建出和谐的社会秩序。而不应忘记的是,宗教的秩序建构曾经被认为是世俗世界的范本,尽管事实证明这不过是人们的一厢情愿。上帝给人类指明的道路和方向在人性的领域仍旧是不可行的,如此崇高和圣洁的世界仍旧敌不过人类自身的本能和宿命,难逃道德的腐败和堕落。阿马罗的堕落就是一个印证:他从最初的善良和虔诚到后来的伪善和放纵就是人类自己活生生的写照。善良如天使,但也会放纵如魔鬼。在宗教世界的神父尚且如此,又何况芸芸众生?如此一来世俗世界的秩序建构的根基何在?如果人性是善的,怎会连上帝也无能为力;如果人性是恶的,秩序建构何以可能?
现代社会秩序的建立已经无法离开法治的保障,但现代社会秩序的建构是决不能再无视人性的正常要求,重蹈宗教的老路。灵与肉应该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在这种认知的前提下,我们在现代社会,在人性迷失的年代,才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出路。我们可以谴责本尼托、阿马罗以及更多的神职人员,但我们不能把这一切的罪行都归结到人性,人性有恶,但人性也有善。灵魂在追求一种纯粹的高尚的道德时,其肉体的满足并不应该被放置在对立的一面。要知道宗教的道德压制和约束无法遏止罪恶的萌生,而世俗法律制度除了有一种道德上的要求外,还附加了诸多的罚责,可是人性在面对诱惑时仍旧会不顾自身的安慰,敢于和权威作对,连死亡的威胁都不怕,更不要说内心的约束了。阿马罗的堕落面对的是一种良心的谴责,世俗的人们面对的是更为严厉的惩罚,但罪恶仍旧屡禁不止。由此可见,我们在现代社会,在迷失的人性面前,在道德日益衰微的时候,我们不能也不可能通过一种强力的规制就达到社会秩序的和谐,就可以将灵与肉统一起来。阿马罗“肉体和灵魂是统一”的梦想,不仅仅是给自己的借口,其实也是一种探寻。法律的本质不是为了压制罪恶,也不是为了惩罚犯罪,更不应该是压制人性,而应当在面对人性时培养一种集体良知意识。
阿马罗的故事不是特例,他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说明了人性中的痼疾。他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警醒,一种思考,一种对人类自身的反思,以及对人类社会出路的探寻。片中,死去的爱米丽脸上的美丽晨光是对人性的肯定,因此现代社会的秩序建构不应当是对人性的压制,而应当是一种对向善性的引导,将人类从灵魂和肉体的分裂之苦中解救出来。
本文载徐昕主编:《影像中的司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