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怡平:超越道德和法律的审判——评《不忠》

(2012-06-17 23:54:41)
标签:

影像

司法

过失杀人

背叛

杂谈

分类: 随笔

http://ent.enorth.com.cn/images/yszx/0516bz1.jpg

 

                 超越道德和法律的审判
                                     ——评《不忠》

                            曹怡平


【片    名】:不忠
【导    演】:阿德里安·莱恩
【主    演】:理查·吉尔,黛安·莱恩
【类    型】:惊悚
【发    行】:20世纪福克斯公司
【首映时间】:2002年5月10日
【海报来源】:
http://www.tvb.com.cn/photo/euposter/2002-05-13,9,304,55600312.shtml

 

    一次偶然的邂逅,一个完美的情人,一个幸福家庭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一个女人版的"七年之痒",一次前所未有的情欲洗礼;一个女人在丈夫和情人之间的艰难选择,一种处于不稳定状态的三角关系,最后以谋杀告终。丈夫杀死妻子的情人时,情人家的留言电话里传来了妻子哭泣的声音,她说:“我要终结这种关系,我爱我的丈夫和我的孩子。”妻子在警察调查案情的时候,巧妙地帮助丈夫掩饰,小心翼翼地营造出完美婚姻的假象,引开了警察的视线,从而使有罪的丈夫逃脱了法律的审判。

    故事结束的时候,夫妻之间达成了微妙的共识,在夜色中驱车离开了那个充满可怕回忆的地方,希望在新的城市重新开始生活。夜幕低垂的城市显得如此祥和,没有人知道那个幸福家庭的背后发生的故事。他们用自己个体的不幸历险,冲破了道德和法律的审判,为制度的有限性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事件已经超出了既设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框架,我们能够做什么?

    影片名为《不忠》,意为与配偶之外的人发生性关系。从常识推断,这样一种行为是对道德极其恶劣的挑衅,但影片呈现出来的,却是别样的风景。女主人公因为一次巧合,遇上了后来成为她情人的、一个具有吸引力、充满了异国情调的神秘男子。他的出现,撩起了她如此炽热旺盛的心火,如同古老的圣经故事中的夏娃一样,她终于没能抵挡住来势汹涌的情欲,跨出了道德的边界。

    但是,用既设的道德框架来评判女主人翁的行为,是否合适?从道德上来看,她有过错,但我们应该把这种因为过错而犯下的罪归结到谁的身上?她自己,还是她丈夫?其实,她是一个合格的妻子,一个善良的母亲,一个深陷情欲深渊却不忘记向上攀爬的女人。不知观众是否留意了这样一些细节:在公用电话亭中,卡插了又拔,拔了又插;电话通了又挂,挂了又重新接通;同意见面又拒绝,拒绝了马上反悔,一次又一次地进入了那个让人无法抵挡的男人的身体。

    “那么,谁让她去打开那扇门的呢?”这个设问又重新回到了道德的评价体系中。可是,谁有资格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评价道德的人本身应该在道德上是完美的,但具体生活中的人往往有缺陷,如同一个看似完美的瓷器经不起显微镜的透视一样,我们自身存在的局限也会在一些偶然的事件或者不经意的考验中凸显出来。既然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那么就没有人可以充当道德的评判者。这样的推论并不是妄图推翻已经建立起来的道德秩序,只是要在那堵牢固的道德之墙上打一个洞,让没有偏见的和风来驱散沉闷的空气,帮助我们提高理解的能力。也许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催生真正的宽容。
    既然道德之墙设定了自己的边界,那么很多来自个人生活的个案就会被排除在外。电影就展现出这样一种景况,女主人翁的行为已超出了道德边界,但我们是否因此取得声讨的权利?她的确推开了一扇不应该推开的门,可她为什么会这么做?也许她穷尽自己的一生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假设女主人翁的外遇没有像影片那样进行,而是提前暴露,导致了婚姻的解体,那么她的不忠行为就有可能曝光在大众面前。根据社会公认的道德评判标准,社会也许很可能展开对女主人翁的责难,人们会因为充当审判者而变得无比亢奋,全然忘记了自己也曾推开过一些不该推开的门——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曝光与否。

    困境由此产生。处在这样一种生活秩序下,有着强烈的不确定性。今天你可能还站在审判席上,明天就可能被推上被告席。不过,影片面临的不是这样一种困境,女主人翁的外遇并未暴露,她因此得以躲过大众的声讨。在大众隐去之后,来自内心的审判,比起道德的审判要有意义得多;但电影并没有给出最终答案。

    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天平的另一端摇摆不定。丈夫察觉到妻子的反常行为后,请私家侦探进行调查,找到了妻子情人的住处。那位通情达理的丈夫原本想和妻子的情人好好谈谈,可在看见自己送给妻子、又被妻子转送给情人的水晶球时,他情绪失控地拿起它砸死了那个男人。当妻子发现水晶球重新回到家中,由此得知丈夫就是杀人凶手时,却意外地从水晶球底部发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那是丈夫多年前送礼物给她时,颇费心思放进去的。他期望某一天妻子发现的时候,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感动。

    出于义愤的杀人往往容易得到道德上的宽恕。此时,法律会站出来担当一个不讨好的角色——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观众在看这部电影时很难不带道德上的偏向,尽管导演一直努力避免该问题的发生。一个成功的商人、忠诚的丈夫、尽职的父亲,因为妻子的出轨行为而一时冲动杀了人,人们很难找到道德上的漏洞去攻击他。换言之,道德是站在他这一边的。即使面临法庭的审判,我想那些由普通人组成的陪审团也有些可能给予他道德支持,结果很可能是其获至较轻的刑罚。

    不过,故事也没有按照通常的逻辑进行——把在法律上有罪的丈夫推上被告席。妻子出于悔悟或者其他考虑,帮助丈夫掩盖罪行,令其逃脱了法律的惩罚。妻子和丈夫达成的妥协,究竟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谅解,我们不得而知。如果类似事件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可能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道德和法律设定的边界,并非生活真正的边界。“生活中的伦理困境才是生活本身,不是道德规范在活着,而是具体的人在活着。正如有了法律规范就有了犯罪,有了道德规范就有了道德困境”。但问题来得远没有这么简单,我们依然想知道,这对经历如此波折的夫妇最终能否达成真正的谅解。一时的妥协是出于自保的本能,在相互的短处都被对方抓紧时不得已的权宜之计。而相互谅解则是对人性软弱的深刻洞察和体谅,这种体谅是极其艰难的。

    那对夫妇载着小孩离开,准备开始新的生活。可我却不禁为他们捏一把汗,他们以后的生活是否会如其所预设的那样,重新开始吗?一方面,丈夫肯定无法忘记妻子曾经在肉体上背叛过自己;同样,妻子想必也不会忘记,丈夫犯了罪,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情人。电影的结尾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也许人类天生是善忘的动物,曾经的伤痛让我们习得了遗忘的好处。但如果双方的心灵深处都有一道血淋淋的伤口,那影响将会如何?社会学家一再告诫,夫妻双方不要彼此试探,因为所试探的可能是人性底层的灰暗。其实,这同样是一种策略性的回避,就好像没有办法根治毒瘾,只是警告大家“热爱生命、远离毒品”一样。当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通常的应对措施都是提醒大家不去碰触。但问题在于,当人性底层的灰暗已经翻涌而来,使整个事件变得无法控制时,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既设的道德和法律规则已被打破,社会学家的告诫就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吸毒难于根治,可能问题在于心理层面上的“瘾”不能戒除。而当人性底层的灰暗偶然或必然地改变事件的走向时,当人性的弱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衅,事件中的当事人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危机?对于旁观者的我们,无法释怀的难题终究还是破冰而出:当个体性情在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边界时,真正意义上的审判究竟在何处?谁拥有审判的权力?而这种神圣的审判又该如何进行?

    《圣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通奸的妇女,被义愤的群众围住,要用石头把她砸死。这时,耶稣站出来说,你们当中谁没有罪,就用石头把她砸死。耶稣的伟大之处,在于揭示了道德所面临的困境,不动声色地教导人们要宽容。可当文明发展到今天,对于现代人来说,行为高尚、合符伦理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艰难了。影片展现了超越道德和法律的审判,那么在荒原中前行的人们,将面临什么样的审判?审判者在哪里?当道德和法律的规则都不再起作用了,我们该求助于怎样的规范体系来完成这终局意义上的审判?

    我很想知道,当那对夫妇的灵魂回到天国,上帝会如何行使他那至高无上的终极审判权。不过,上帝总是很狡猾,他尤其擅长在关键时刻沉默不语,同时还要故作高深地保持着神秘的微笑。

 


    本文载徐昕主编:《影像中的司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