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法视野下个人英雄主义的没落
——评《八毫米》
张晓凤
【片
名】:《八毫米》
【导
演】:乔·舒马赫
【主
演】:尼古拉斯·凯奇,凯瑟琳·基纳
【出
品】: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类
型】:悬念,惊栗
【语
种】:英语
【出产地区】:美国
监视专家汤姆·威勒平日靠接手一些无危险性的外遇案件维生,但他心中渴望遇上一个能证明他专业能力的契机。直到一卷看似安全又微小的八毫米录像带,将汤姆·威勒正常的生活完全颠覆,并一步步诱使他陷入一场比一场更险恶的危机之中。
八毫米录像带的所有人是克理斯议员,他过世后,克理斯太太发现了这卷不寻常的录像带,她委托汤姆调查录像带中受害女子的下落。经反复周折,汤姆终于查明真相。在汤姆将事实真相告知克理斯太太之后,剧情急转:克理斯太太自杀;但汤姆并未就此打住,而是从一开始的消极防卫转为主动出击,毅然挑起了主持正义的重担,最终将真凶处决。
影片中的汤姆,机智、严肃、冷静、善良,是一位疾恶如仇、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英雄。不过,他和我印象中的英雄有些不同,我印象中的英雄皆威风凛凛,气冲霄汉,一身浩然正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如疾恶如仇的水浒英雄鲁智深。影片主人公汤姆虽然也称得上是英雄,但从其处决歹人的犹豫中,就可以捕捉到他性格中懦弱的一面。为什么同样是英雄,同样为民除害,汤姆和鲁提辖的行为却有天壤之别?原因也许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鲁提辖所处的时代没有法治,即便有所谓的司法权,也只是行政权的附属物,根本不存在司法与行政的分立制衡。在国家和民众的意识中,诉讼只是一些刁民胡搅蛮缠的工具,因而国家通过各种措施抑制诉讼。实际上,大多数纠纷往往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并且,国家并未严格禁止复仇,当真正为民除害的英雄们吃官司时,官方的态度也有可能是纵容,甚至一些“法官”可能出于敬佩而故意放纵。普通民众对为民除害的英雄们也饱含景仰之情,将其英勇事迹广为传诵。在民众的赞美声中,在官府的纵容下,许多纠纷会避过司法途径而以个人英雄主义的私力救济来解决,这也为个人英雄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处于法治时代的汤姆就不同了,虽然他没有犯罪前科,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但即使赢得法官的同情与敬重,也要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和规则来处理。国家垄断了审判权,个人可以对事件进行价值评判,却不能自行执行法律——国家不允许个人将私人的评判转换成“裁判”,并依靠私人的力量将其付诸执行。正可谓杀人有理,但法律难容。法治时代的国家已经不再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将这种行为看作是危险行为,并贴上“违法”的标签。国家希望每一个人都依照既定的法律规则行事,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国家的保护。
罪犯虽然激起了民愤,但法治时代的国家仍然要为其提供辩护的机会:国家任命与案件和当事人没有利害关系的法官居中裁判;法官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和规则进行审判;当事人可以聘请律师,获得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而且,依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法官裁判前应推定被告人无罪——哪怕他是一个作恶多端的歹徒。确立程序正义的理念,有助于民众缓和情绪,理性判断,促使法律和程序的观念深入民心,树立国家和法律的权威,最终实现司法的正义。既然拥有超强公权力的国家能把恶人摆平,而且国家的惩恶扬善相比单枪匹马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要更为理智、公平和人道,更能降低错判、错杀的风险,那么对公力救济的选择便是法治的必然要求了。因此,法治社会的民众虽然也敬仰个人英雄,但已经不如非法治社会的民众那样向往传奇的英雄人物去惩恶救民、实现正义了。民众需求的淡化,国家法律制度的否定,使得这种英雄人物日益黯淡,个人英雄主义在司法和法治的光芒下逐渐走向没落。
回到影片,汤姆在知道事实真相后,本应向国家报告,提供证据,由国家司法机关处理有关违法犯罪行为。汤姆在和克理斯太太通电话时,也说过要去报警,但最终却没有那么做——在得知克理斯太太自杀后,他一个人独自挑起了“执法”重担。如果说,此前汤姆是消极防卫的话,则此后,他便是主动出击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能是他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在发挥作用。然而,汤姆后来的做法却不太寻常。他要挟歹人波尔把他带到玛丽安被害的现场,体验玛丽安被杀时的痛苦和惨象,他不断地怒吼,一再谴责波尔为什么要杀玛丽安?为什么要观看玛丽安被杀害的经过?此时,他充满正义感。在汤姆要杀人的时候,他也曾有过犹豫。为什么?是想到了国家对这种私力执行死刑的英雄行为的否定吗?还是他太过善良而不忍心?也许二者兼有。但最终,汤姆拨通了玛丽安母亲的电话,想从失去女儿的母亲对女儿的爱里汲取痛杀歹人的力量,给自己的杀戳行为添加一份动力。可见,汤姆这位英雄人物对通过私力实现正义而痛杀歹人的行为,已经不像以前的个人英雄那样有决心、有底气和豪情万丈了。这正是法治时代个人英雄主义没落的一种表现。
汤姆主动追杀歹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这种私人执法能快速、有效的达到实现正义和发泄仇恨的目的,更加节省成本和时间。在美国,即使是一级谋杀,也不一定被判处死刑(大多数州已经废除了死刑)。而且,刑事案件的证据搜集和评价相当严格,证明标准也要求“排除一切合理怀疑”,因此,把罪犯送上法庭,反而可能会使他们免于一死,甚至被无罪开释。汤姆在调查中多次冒充警察的身份,使用了偷听偷录电话的形式,这些证据很可能被视为“非法证据”而排除,不被法官采信,甚至不允许在庭审时出示。此外,刑事案件耗时还非常长。因此,汤姆选择私人执法,或许是希望正义来得更直接、更迅速、更可以自行把握。
从汤姆的“义举”可以看到,国家对个人以私力执行死刑的否定态度,并不能完全杜绝个别英雄人物的意气风发。对于汤姆为正义杀人的案件,倘若被警方发现,当会如何?我本人做了种种设想。但事实上,直到影片结束,这些情况也没有出现,而且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案件可能会进入司法程序。这种安排,或许是导演为了迎合普通大众朴素的道德观念和追求完美结局的心理所作的淡化处理。但我们必须正视现实,个人英雄主义在一步步地走向没落,正义的实现不能依靠私人执法的方式。从法治的角度来说,实施私人执法的英雄汤姆是需要上法庭接受审判的,其结果可能被无罪开释,也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本文载徐昕主编:《影像中的司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