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和纵向的流动
(2010-03-01 15:40:39)
标签:
杂谈 |
横向和纵向的流动
刘宏博士
在出国前,我一直以为中国人的流动性是很差的,因为我们有几千年的封建史,还有管理严格的户口制度,所以我们常常号召人才流动,又惧怕流动人口。但是到了英国后,我发现西方也不是每一种流动都比中国突出。举例来说,如果把人的流动分为横向和纵向的,那么西方人的横向流动优于中国,而在纵向流动方面,中国得分似乎高一些。
西方人在横向流动上是出了名的,有汽车帮他们的忙,这在美国更加明显。如果问到出生地,中国人通常比西方人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中国人还讲究落叶归根。但是说到自己出生的医院,西方人如数家珍,而中国人似乎还处于模仿时期,只是在办出国公证时才用得上。我们对地方的认同和忠诚好像更多表现在抽象的名义和名誉上,而西方人似乎更具体一些。
而在纵向流动方面,我们似乎一点都不比西方人差,至少是在不太遥远的历史视线之内。拿身边的感觉来说,我的一些同学和同事来自偏远落后的农村,他们有的人在考上大学之前没有看见过火车,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后来成为出色的领导秘书,当他们衣锦还乡时,我能想像他们家乡的父老乡亲是如何羡慕他们,当地的领导还会巴结他们,许多人形容他们像直升飞机,从社会最底层迅速爬升到了显耀的位置。所以,高考已经成为农村孩子进城谋职的独木桥,这得感谢从封建社会就开始的科举制度。
再看看西方人,尤其是欧洲人或者英国人,工业革命帮助他们堆积了财富,也间接加固了他们一直没有崩溃的贵族制度。在英国,很多人都知道,看《泰晤士报》的人和看《太阳报》的人的身份多半是不同的,《太阳报》的读者以工人居多,它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小报,十分煽情,而绅士通常是要保持冷静的。很多《太阳报》的读者会住在铁匠胡同之类的平民区,今天我们已经不习惯用下层和贫民来划分等级,我们有了平民和中产阶级这样的和平字眼。
在英国,我问到一个当地女孩的职业,她说她只是一个超市售货员,只是这两个字通过语气暴露了她的等级观念。在文革时,我们拼命灌输工作只是分工不同,都一样光荣,但是今天这种观念好像必须使用哲学观点才能解释清楚。在英国大学里,我还遇见过一个司机谦恭地谢绝与我们学生合影,他的说法想表明他只是一个司机,好一个只是!言下之意是我们是大学生或者研究生,是社会骄子。我还听说不同身份的人买车也会有所不同,甚至周末去的教堂也不同。不同于中国的是,一代发财的暴发户根本算不上贵族,贵族的血统积累通常在三代以上。这实际上意味着,反过来想,一代贫穷也算不了什么,顶多如同鲁迅先生所说,是世家名人的败落。
后来我逐渐体会到,人的流动不只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它本身还是一种文化和习俗。看上去西方人好像有游牧民族的豪爽,他们喜欢旅游。而中国人把更多的钱放在了吃上。类似文革的运动多次颠覆了中国人的等级观念,今天我们毫无疑问依然拥有等级意识,只不过它好像更容易表现为行政级别,比如,我们的笑话就经常说连庙里的和尚都有行政级别。
很难说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谁优谁劣,它们在某种意义上都代表了人的一种自由程度,不仅仅是肉体的迁途,还包括心灵的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