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年红谜“南直召祸”真相揭秘(四)

(2025-10-12 02:06:06)
标签:

南直召祸

人情

宣南

炸供

湫隘

分类: 公开发表
我们先看书上作者给“南直”设定的前提:“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本指姑苏西门,阊者,古时指居西方,如阊风,然不论是广安门还是宣武门,都是西门(广安门是明清北京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宣武门是北京内城南城墙的西门);富贵风流,富贵好解释,重点在风流,古时“风流之地”绝对指文人雅士聚集成堆的地方,苏州、南京都称不上一二等风流之地,可以排除。而宣南恰恰是有清一代不二之选 ,只要是逗留过、在北京生活过的文人,一定在宣南留下过足迹。清廷入京后,实行满汉分居制,顺治五年下诏“凡汉官和商民人等尽徙南城”,八旗居内城,汉人则迁往外城,即使再高的汉官,没有皇帝“赐居”,也大多寓居于宣武门外诸巷,连年羹尧、林则除、张之洞这样的名臣都只能住在宣南的上、下斜街。所以宣南形成仕宦之乡,文人荟萃之地。清代大家顾炎武、钱谦益、吴梅村、毛奇龄、徐乾学、李渔、戴震、刘墉、翁方纲、万斯同、严绳孙、姜宸英、彭孙遹、黄景仁、龚鼎孳、蒋士铨、洪亮吉、钱大昕、袁枚、赵翼、纪昀、龚自珍、黄爵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魏源、俞樾、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及后来的孙中山、鲁迅、毛泽东等史载名流无不盘桓宣南、留下屐印,一般名人更是不胜枚举。诸如清初“燕台七子”、康熙“海内八家”“都门十子”等诗会皆出于此。中国最早最著名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在此诞生,“南洪北孔”的中国戏曲史上两座高峰《长生殿》《桃花扇》也在这里完稿、首演,引起的轰动难以言表。清初,皇帝曾下旨内城禁设戏园,所以宣南成为戏班、剧社、茶园、戏楼的集中地,梨园史上的名家、名宿、名角、名旦、名伶、名票等等几乎都云集、绽放于此,程长庚、梅兰芳、余叔岩、谭鑫培、杨月楼、裘盛戎、王瑶卿及王凤卿等无数叫得上名的及其长辈、徒孙都在此寓居,故享有“梨园之乡”美称。清廷推行的满汉分居政策使北京的城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宣南不但成为京师商业和娱乐业文化中心,而且还使宣南形成了汉族仕人聚居的独特城市景观,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区域,“士人题咏率署‘宣南’,以此也”(夏仁虎《旧京琐记》语)。全国进京赶考、考中留京、赴京游学和差旅官员大多也在宣南住留,故有“南士多居宣南”之说。举凡大栅栏商业区、琉璃厂文化街、天桥娱乐区、月明楼、孙公园、正乙祠戏楼等古戏楼、同仁堂、荣宝斋、丰泽园等各类老字号、玉器街、银号钱庄街、古寺法源寺、天宁寺、报国寺、长椿寺等大小寺庙85座(明以前占一半)、明清会馆(京城多达380多家,宣南占其七成)等北京著名的文化胜迹都荟萃于宣南地区,形成“宣南文化”这一特定名称。有人会说风流还指另一种意义上的“风流”,请看名闻中外、与茶园戏楼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风月加风流之地“八大胡同”也酝酿、诞生于此,试问:康雍乾时代,除了宣南,全国还有什么地方称得上“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吗?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南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