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红谜“南直召祸”真相揭秘(三)
(2025-10-12 02:00:46)
标签:
南直召祸人情宣南炸供湫隘 |
分类: 公开发表 |
闲话少叙。我们先解读“南直召祸”四字。所谓“南直”,红学界百分之百的人是从地理名称的字面上去认识,就是指南直隶(清江南省),这就是个固有行政名称,虽地域很广,由于曹家任职江南织造,当然指南京。事实果真如此吗?书中的“姑苏”“阊门”、脂批“金陵”都是指故事发生的真实地址吗?恐怕没人敢这么说。红楼故事发生地与苏州无关,这是红学共识,那么小小的织造府能装得下几乎有十来个恭王府后花园那么大的大观园吗?脂批从来就没有直白点明过具体名称,都是曲里拐弯、故弄玄虚,尤其是地名、书名,甚至生造,如《风月宝鉴》、《秋树根偶谭》,历史上查无此书。说他生造,却是隐晦,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可见“姑苏”并不是真正的苏州,同样,“南直”也并不是指真正的南直地区。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脂批是暗指另一个“金陵”呢?诚然,中国史上曾称“南京”的有多地,其中符合“南城”+“直隶”(合二为一解释)的地方只有一处,就是史上另一处曾命名“南京”的地方:北京城的肇始之地——宣南。宣南,史书上称“南城”,并不是今天北京宣武区整片疆域,只是指靠近宣武门以南的一小块地区。京城起源于蓟(即今宣武地区,广安门内外一带),燕灭蓟,迁都于蓟城,秦灭燕,延之于汉晋,皆为郡县治所,直至唐代设置幽州府。辽以幽州为陪都,因其位于辽国所辖疆域之南,故称南京,《辽史·地理志》载:“南京析津府......又曰南京,地方三十六里。”今之天宁寺塔,即为当年城中最大建筑,是辽国最为繁华的都城。据时礼隆《契丹国志》记载:“南京户口三十万,大内壮丽,城北有市,陆海百货,繁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其文化繁华程度试举一例:此时的辽南京,市面上已经出现白居易、苏东坡的诗集,卷帙浩繁的《契丹藏》佛经5000余卷也在南京印经院刻印出版,可见当时的南京已是辽国的文化中心。金朝起,改称中都,《金史》记载完颜亮称帝(即兴建中都的海陵王)后仍迷恋旧时南京,称:“乐南京风土,常欲巡幸。”《金中都》一书记载:“元时称金中都旧城为南城,直至元末,南城仍有众多居民。”元代诗人虞集曾说:“岁时游览尤以故城为盛”,故城即指南城,今宣南一带。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代表是戏曲,勾栏瓦舍已遍布故城,杂剧院本、说书讲史的表演形式兴起,宝黛共读《会真记》的《西厢记诸宫调》即诞生于此,也是后来以关汉卿、王实甫为代表的元杂剧的兴盛之地。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攻占金中都,城破日,昔日华都竟被一把火焚毁成“瓦砾填塞,荆棘成林”的一片废墟(王恽《秋涧集》语,是形容金中都焚城后景象的特定形容语),可与书中“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对比。忽必烈建元朝,废旧城建大都。公元1368年朱元璋攻克元大都,建都应天府,即今南京。南京历史上曾有62个名称,著名的有金陵、秣陵、石头城、建业、建康、白下、江宁等,直到1387年,朱元璋改应天府为南京(意为南方的都城),之前的都城南京反而叫了187年(辽南京至金中都建立,改称中都大兴府)。永乐元年,朱棣扩建北京,诏令“规划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公元十八年建成,1421年正月初一迁都北京,始有南、北直隶之称。南城,即为全部外城。清代基本沿用明代建制,只作了一些小的调整。“南城”虽为一个大的地理概念,但实指“宣南”,是名副其实的“南直”,因为它是明清时期文化最为集中、繁华的地方,是北京市地区中唯一可以将历史上溯至两三千年以上的地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