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生殿·情悔》就是浓缩版《风月宝鉴》

(2023-12-28 18:02:26)
标签:

《长生殿·情悔》

《风月宝鉴》

占了情场弛了朝纲

高鉴

会稽鉴湖

分类: 公开发表
     笔者于近期发表了《〈风月宝鉴〉正考》一文,以文史结合的方法,难以驳倒的史实,论证了《风月宝鉴》就是《长生殿》,换言之,《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就是洪昇。
《红楼梦》有别名《风月宝鉴》,既是红学共识,也是红学常识。爱新觉罗·裕瑞《枣窗闲笔》明确记载:

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

所以,《风月宝鉴》就是《红楼梦》,这是无可质疑的;谁是《风月宝鉴》的原作者,谁就是《红楼梦》的原创者,这也是顺理成章的。我们知道,所谓“风月宝鉴”,“风月”指男女情事,不是主旨,关键在于“宝鉴”两字。“宝鉴”就是一面镜子的意思,可以警戒某种引为教训的事情。记得南开大学的冯尔康教授七十年代出版一本小册子,书名就叫《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红楼梦》,是笔者最早收藏的一本书,也是最早接触红学评论的一本启蒙书。笔者为什么说《长生殿》就是《风月宝鉴》呢?除了《〈风月宝鉴〉正考》一文所陈述的内容,洪昇创作《长生殿》这出戏的原因是这个问题的关键。《长生殿》问世后,洪昇不但自己在序言中表达了“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的创作宗旨,他最好的朋友吴仪一也在序文中表达了同样的创作意图。而学术界对《长生殿》创作思想的评价,基本都围绕着《长生殿》第三十八出戏《弹词》(也是《红楼梦》里王熙凤在贾敬寿宴上点明要唱的戏)乐工李龟年所唱出的千古名曲【九转货儿郎】展开的:

弛了朝纲,占了情场。百支支写不了风流账。......博得个月夜花朝同受享。
......
当日只为误任边将,委政权奸,以致庙谟颠倒,四海动摇。(庙谟,朝政的意思——笔者注)

“占了情场,弛了朝纲”这八个字,成了戏曲评论界提到《长生殿》的代名词,充分说明他作为封建社会薰陶下的一位文人对维持朝纲秩序、社会稳定的一种向往和期盼,也是洪昇对当年身处明清易代时期的一种隐秘的吐槽和批判。明朝的灭亡,除了李成梁、杨镐、袁崇焕这些封疆大吏的无能外,边将吴三桂的反叛是压倒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洪昇能不明白其中原由吗?而《长生殿》本身,主要讲述安禄山的受恩反噬,对“风月宝鉴”作了充分的演示,“风月”就是情场,铺垫得细腻入微,纤毫毕现;“宝鉴”后面就是朝纲了,杨贵妃缢死后,其鬼魂(灵魂)也作了掏心掏肺、淋漓尽致的忏悔,这些忏悔,毫无疑问都涉及到朝纲,请看:

荣华抛却,只留得罪殃多。唉,想我哥哥如此,奴家岂能无罪?(第二十七出《冥追》)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族兄杨国忠因贵妃受宠而任宰相,身兼四十余职,滥用权力,败坏朝纲,与安禄山争权夺利,引发安史之乱。自第二十五出戏《埋玉》杨贵妃马嵬坡自缢后,第三十出戏干脆就叫《情悔》,事实上“情悔”两字,“情”就是“风月”;“”就是“追悔”进而“戒鉴”,对比戏中表演、唱词,仔细揣摩,可以说情悔”就是“风月宝鉴”的缩写,意思完全一致。我们可以来欣赏其中的一些表演、戏词

一曲霓裳逐晓风,天香国色总成空。可怜只有心难死,脉脉常留恨不穷。奴家杨玉环鬼魂是也。......我想生前与皇上在西宫行乐,何等荣宠!......

(泪介,袖出钗盒介)这金钗钿盒,乃皇上定情之物,已从墓中取得。......

记得盒底夜香清,钗边晓镜明,有多少欢承爱领。......

咳,我杨玉环,生遭惨毒,死抱沉冤。或者能悔前愆,得有超拔之日,也未可知。且住,(悲介)只想我在生所为,那一桩不是罪案。况且兄弟姊妹,挟私弄权,罪恶滔天,总皆由我,如何忏悔得尽。不免趁此星月之下,对天哀祷一番。(对天拜介)
【前腔】对星月发心至诚,拜天地低头细省。 皇天,皇天!念杨玉环呵,重重罪孽,折罚来遭祸横。今夜呵,忏愆尤,陈罪眚,望天天高鉴,宥我垂证明。 只有那一点痴情,爱河沉未醒。 说到此悔不来,惟天表证。 纵冷骨不重生,拼向九泉待等。

朋友们,我们读懂了没有?《长生殿》并非只讲爱情戏,作者将深重的意念蕴含于“风月”场中,“都只为风月情浓。......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红楼梦曲》的开场白直观地诠释了文本的初衷。杨贵妃生前何等荣宠,唐明皇取金钗钿盒作为爱情信物盟誓(这是“情”),但即便镜子照在身边(洪昇惯于用双关语,这里的“镜明”自然不是指纯粹的镜子),也挡不住兄弟姊妹挟私弄权,以致生遭惨毒,死抱沉冤。她将过错上升至“罪恶滔天”了,“总皆由我”,根子在她身上,这种痛悔和垂证是何等程度(这是“悔”)?以上每一个字、每一句唱词都拌和着“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内涵,渗透着“风月宝鉴”的精髓。特别是"高鉴"两字,代表了最高、最厚重的借鉴和警示,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一点吗?杨贵妃“情悔”后,至第三十三出戏《神诉》,对她的忏悔有了交代:

(织女)他原是蓬莱仙子,只因夙孽,迷失本真。今到此地位,还记得长生殿中之誓。有此真情,殊堪悯。(马嵬坡土地神)再启娘娘,杨妃近来,更自痛悔前愆。(织女)怎见得?(马嵬坡土地神)
【麻郎儿】他夜夜向星前扪心泣诉,对月明叩首悲吁。切自悔愆尤积聚,要祈求罪业消除。
......
(织女)原来如此。既悔前非,诸愆可释。

最后在《弹词》戏里通过李龟年的【九转货儿郎】将杨贵妃的兴亡故事导致的“占了情场,弛了朝纲”主题加以总结,警戒后人。从以上这些描写里,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到《长生殿》饱含“风月宝鉴”的丰富内容,《情悔》就是浓缩版的《风月宝鉴》也就不言而喻了,更何况《长生殿》开场戏《传概》开宗明义就说“幸游魂悔罪”(意为“万幸杨贵妃死后,其魂魄已忏悔前愆”),垂戒来世。洪昇深知“风月宝鉴”的出处,正是开元天宝的历史背景,而且他的封箱之作《四婵娟·簪花》这出戏讲的就是王羲之师卫夫人的故事,其地点就在“风月宝鉴”的发生地会稽鉴湖(又叫镜湖),所以戏内才会有“才从宝鉴描轻翠”这样的戏词。在《长生殿》和《四婵娟》两部戏里同时出现了“风月”“宝鉴(宝镜)”的字眼,还不能说明问题吗?一定要有“《长生殿》就是《风月宝鉴》”这样的文字史料记载我们学界才能承认吗?那还要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干什么?死抱着史书就可以万事大吉了,没有刻板的文字记载,历史上发生的人和事一律不予承认,这是正常的认识论和学术观吗?
还有,笔者在这里想提醒一下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读到一些似曾相识之词:“博得个”“也未可知”“荣华”“夙孽”(即宿孽),那都是《红楼梦》里出现的独特之词。这些算不得常用词吧?
明义和永忠两个人的文字记载“曹雪芹”撰写《红楼梦》,但并没有第三个人与他俩观点一致,同时期的裕瑞、程伟元、高鹗也没承认。今天的广大红学爱好者更不认可,不然就不会有著作权人之争,难道这些不是事实吗?文字记载不需要求证、辨析和研判吗?
笔者的两篇考证文章(另一篇就是《〈风月宝鉴〉正考》),在学术和事实上完全可以证明“《风月宝鉴》就是《长生殿》”这一结论,任何无端的诋毁、诡辩和嘶吼都无法推翻。


附《〈风月宝鉴〉正考》

所谓“正考”,或曰“正解”,是指严谨的考稽求证,有理有据,难以推翻。有不少人考证红学喜用“正考”两字,请勿滥用,读一读本文,你应该会知道什么才叫“正考”。

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有如下一段文字: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脂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因此,《红楼梦》有《风月宝鉴》之别名已是红学常识。有关《风月宝鉴》到底是怎么回事,红学界已有多种说法,有“原稿说”“改旧说”“嵌入说”等等。但不管你怎么研析怎么解释,有两点是明确的,即:

一,《红楼梦》与《风月宝鉴》是两本书,不然无法解释“旧有”两字。

二,《红楼梦》与《风月宝鉴》又有联系又有区别,否则孔梅溪无法直接题名《风月宝鉴》。

查清代以来的书籍史,无论是实物还是记载,从无发现有《风月宝鉴》(仿冒、因袭的不算)一书的存在,如市面上真有,批者也不敢写,因为一查就知道谁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笔者曾见过著名红学资料收藏家杜春耕出示的印有“风月宝鉴”四字的图书封面,那显然不是清前期的书籍,其字样和印制风格都是近代出产,仿冒无疑。脂批还曾写过《秋树根偶谭》一书,也是杜撰的书名,以假乱真,符合作者与批者刻意隐藏自己身份的本意。再说考证一样东西是否存在,实物与记载同样付之阙如,我们就不能定性它的存在。换言之,题名《风月宝鉴》之书并不存在。

题名《风月宝鉴》的书不存在,并不等于说内容是讲“风月宝鉴”,而书名是另一个题法的书籍不存在。我们先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书名:风月,原意是风光、风景,如风清月朗,后引申、代指男女情爱(当然有正面与非正面之解释,如风月场所,一般指不光彩的地方,这里我们取正面);鉴,原意是镜子,镜子可以照见世间万物,所以后来代指可能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如借鉴、鉴戒(也作镜戒)、前车之鉴等等;“宝”是形容词,宝贵、宝物、宝镜的意思。“风月宝鉴”直白地说就是“男女情爱的一面宝镜(沉湎或警戒会有不同结果)”,即使请来陈寅恪也是这个解释。这面镜子又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和作用呢?作者在书中第十二回将它付诸实施了:贾瑞因思淫(两情不合就是“淫”,两情相悦就是“情”)凤姐受辱而病入膏肓,跛足道士送来了錾有“风月宝鉴”四字的镜子,并申明这镜子来之于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由警幻仙子所制;镜子两面皆可照人,但只可照背面,不可照正面;正面是什么呢,是光彩照人的凤姐(意指欢爱:沉湎于此,结果可知),背面则是骷髅(意指死亡:以此鉴之,结果相反);贾瑞迷恋正面,三番五次照之,结果一命呜呼。“风月宝鉴”之真正底蕴昭然若揭。那么,这本内容讲“风月”又可以鉴戒别人的作品究竟是哪一本书呢?我们认真作一番梳理,它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一,作品是讲男女风月之事、又被风月所害的。

二,作品中同时出现“风月”、“宝鉴”、“骷髅”这样的文字。“凤姐”作为人名,不可能以同名出现,但可理解为皇妃级别的人物,因“凤”从属于龙,有皇后嫔妃之寓意。别小觑这一样的文字,因为这也具有排他性,在某特定时期的某一本书内同时出现同样的字眼和人物,其偶合的机率微乎其微,比中八百万彩票还要难上一万倍。

三,作品(即镜子)来之于太虚幻境,由警幻仙姑制作。

四,作品问世后,作者和评论界对作品的宗旨都明确表达过鉴戒的看法。

五,作品与《红楼梦》有内在和必然的联系。

这五个条件不是笔者随意添定,是根据所有文字、意源所作出的合理划定。可以说,清代文学史上找不到同时满足以上五个条件的作品,而只有一部作品是例外,它就是洪昇的《长生殿》,下面我们逐条来对照解析:

一,《长生殿》毫无疑问是讲“风月”故事,因皇帝沉迷“风月”起用妃子的同曾祖兄杨国忠,最终导致“安史之乱”亡蜀缢妃。正所谓“占了情场,弛了朝纲”,后人对李杨故事及《长生殿》都有类似的定义。

二,《长生殿》第二十二出戏《密誓》(即《红楼梦》第十八回提到的《乞巧》)讲七夕节这天,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宫中乞巧、盟,牵牛向天孙建议道:

 见了他恋比翼,慕并枝,愿生生世世情真至也,合令他长作人间风月司。(笔者注:《红楼梦》第五回警幻仙姑自称:“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毫无疑问是出之《长生殿·密誓》。)

 《长生殿》第四出戏《春睡》主要是演示杨贵妃“海棠春睡”之典的,其中有杨妃的唱词:

 绮疏晓日珠帘映,红粉春妆宝镜催。(笔者注:“镜”即“鉴”,古文通用,全同义。)

 《长生殿》第三十七出戏《尸解》讲杨贵妃马鬼驿缢死后留下躯壳,灵魂登仙,去了蓬莱仙院。之前杨贵妃的魂魄与尸身(即《姽婳词》里“鬼守尸”的出处)有一段对唱:

 (指尸向旦介)这躯壳是伊,(指旦向尸介)这魂魄是伊,真性假骷髅,当前自分剖。

 请看,“风月”、“宝鉴”四字及背面最重要的标志字眼“骷髅”同时出现在一部作品中,如果说出现一、两个字眼有偶然性,三个字眼全部同时出现在一部作品中,能用偶然、巧合来解释吗?杨贵妃当然是“凤”,无须多言。

三,书中明确指出“风月宝鉴”来之于太虚幻境,由警幻仙姑所制。而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的神话源头皆出自《长生殿》,土默热教授的著述《百年红学拐点的重要标志——贾宝玉太虚幻境之梦破译》有详尽的阐述,连红学大师周汝昌也承认警幻仙姑所说的“离恨天、灌愁海”之典来自《长生殿》(请参看周著《红海微澜录》),这是有史料记载和文字根据的,我们不能否认吧?

四,《长生殿》问世后,评论界对其创作宗旨颇有论争,但作者自己的话不是最直接的表态吗?我们先来看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是如何阐述的:

 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且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隋之,未有不悔者也。玉环倾国,卒至陨身。死而有知。情悔何极。

 其中“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翻译过来就是“风月宝鉴”的意思,后面的文字都是讲以史作鉴,悔之无益。

第二位最有资格评定《长生殿》宗旨的是西泠三子之一、被洪昇女儿称作“通门”四叔的清初著名词人、戏曲理论家兼活动家吴舒凫,陈其年称其词为“天下第一”,王士祯颂为“绝妙词”;他的三位夫人相继评批《牡丹亭》成为清代文坛佳话;他也是评批《长生殿》的第一人,有吴人评点《长生殿》本存世。请看他在《长生殿》序言中末尾的解惑:

 是剧虽传情艳,而其间本之温厚,不忘劝惩。或未深窥厥旨,疑其诲淫,忌口滕说。余故于暇日评论之,并为之序。

 用大白话说:

也许有人未能探察到该剧的宗旨,错以为是诲淫之戏,恐怕四下放言。所以我要为之评述:这部剧虽然讲的是男女情事,而戏中充满了(作者)醇厚之心,劝戒警醒世人。(“惩”字即“警戒”之意。)

吴舒凫特意为作品正名,差一点就说出“大家别以为这是诲淫之作,这是风月宝鉴!”作者与第一评批者以无可质疑的文字表述证明《长生殿》创作宗旨就是“风月宝鉴”。

那么《长生殿》戏内有没有直写“风月宝鉴”的内容呢?《长生殿》共五十出戏,前二十五出戏描写杨贵妃生前故事,后二十五出戏主讲杨贵妃身后(含鬼魂)遭遇。第三十出戏《情悔》演绎杨贵妃埋玉(缢死下葬)后鬼魂出现在马嵬坡土地上,独自忏悔。所谓“情悔”的“情”,当然指“风月”之情,其中唱道:

我杨玉环,生遭惨毒,死抱沉冤。或者能悔前愆,得有超拔之日,也未可知。......况且弟兄姊妹,挟势弄权,罪恶滔天,总皆由我,如何忏悔得尽!......对星月发心至诚,拜天地低头细省。皇天,皇天!念杨玉环呵,重重罪孽,折罚来遭祸横。今夜呵,忏愆尤,陈罪眚,望天天高鉴,宥我明。

这里的“高鉴”、“垂证”难道不是“宝鉴”的意思吗?戏中杨贵妃将唐明皇因宠幸自己导致弟兄姊妹挟势弄权终使国家败亡的罪孽都归咎于自身,忏悔劝惩,有兴趣的朋友,最好读一读此出全戏,通篇都是“风月宝鉴”的心声。

五,土默热红学以文学解析方法,用充分的的事实证明:《红楼梦》无论从创作缘起、故事源头、情节、结构、写法、才艺、人物原型、神话构造、众多用词、用语、人物起名甚至宝黛钗的情缘纠葛都来自《长生殿》的“钗盒情缘”(《芙蓉女儿诔》有具体描写:“委金钿于草莽,拾翠盒于尘埃。”),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土默热教授称作“旧瓶装新酒,旧谱填新词”。照大多数红学爱好者的理解,《红楼梦》主要是讲一个百年望族由荣华至没落的兴衰史的,即使宝黛爱情是主线,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似乎也不十分妥当,因为宝黛爱情既不能主导家族兴衰,也不能全面反映这一主题,一句话,贾府兴衰与爱情无关。可以反问一句:贾府败落是因宝黛爱情导之的吗?显然不是,充其量贾府败由宝黛爱情显现出来。而一旦将《红楼梦》与《长生殿》联系起来了,你就会觉得书名题曰《风月宝鉴》就变得十分贴切、自然了。

这里讲两个小插曲:

一,贾瑞照镜子正面时作者用了“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这样的描述,而“荡悠悠”三字正是《长生殿·冥追》的唱词:“荡悠悠一缕断魂”。上“百度”查“荡悠悠”词条,出现的“【词海】(来源:辞典修订版)”竟然是《红楼梦“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的例句,与百度“也未可知”词条一样,都将比其更早的《长生殿》词源出处强加给了《红楼梦》。虽如此,笔者也不想去纠错,因为它本是一个人的发明专利,与曹雪芹风马牛不相及。

二,脂批所说的“其弟棠村”,土默热教授认为可能是“真定”(字形上近似)的误抄,因没实物证据,只是推测,可以搁置;“棠村”则实有其人,即康熙朝大学士梁清标,棠村是其号,河北真定人,清雍正元年(1723),为避世宗讳,改名正定;洪昇与其相交,尊称“老师相”,赋祝寿诗两首;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说:“棠村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可证梁清标曾为《长生殿》作序,不知何因没留下文字;另有记载说洪昇因“演《长生殿》招祸案”与梁清标有关,或为组织者之一,或事后为洪开脱说项,总之,“棠村”只与洪昇有联系,与独立难支的“曹雪芹”不但不是一个时代人,更没有丝毫干系。(另,山西运城市红学会长张志坚女士也考证认为“棠村”梁清标,二月河、杜春耕、孙伟科等学者肯定其探索思路。有兴趣者可上网查阅张志坚红学博客或其著作《另解红楼梦》

考证至此,本可以画上句号了。但总有人半信半疑心有不甘,或自有主张者坚定不移。好吧,笔者再举出一个重要证例,可以称一剑封喉,也可以指足球赛终场前一秒钟进球杀死比赛,没有任何回旋余地,让这些举棋不定者彻底释怀:

《长生殿》故事全部取之于开元天宝遗事和“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的开元天宝历史背景古今皆知;风月宝鉴”一词正是源自写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李白诗《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此时洛阳以北之地尽为安史叛军所占,李白为避战乱来到庐山,其间赠诗好友王判官,回顾当年天台会稽之游以及当下“安史之乱”造成的避难之举。诗较长,且录中间相关一段: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 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大盗割鸿沟, 如风扫秋叶。

风月宝鉴”一词即源之前四句(“镜中”即指镜湖,又称鉴湖。《长生殿·闻乐》有唱词“影在镜中潜”、《长生殿·制谱》有词“移入镜当中”,皆有受李白诗影响之可能);洪昇收山之作《四婵娟·簪花》演绎书圣王羲之拜卫夫人的故事,其发生之地会稽兰亭天下闻名,开首便唱:

镜湖秋水挹清波

接着就有:

才从宝鉴描轻翠

锦前程,风月广

请看,“宝鉴”有了,“风月”也来了,谁敢否认风月宝鉴”来自洪昇笔下铁一般的事实?大盗割鸿沟, 如风扫秋叶”就是指大盗安史叛军攻城略地,象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我们已经知道,《长生殿》与“安史之乱”的关系,红楼梦》又从《长生殿》“旧瓶装新酒”而来,以《风月宝鉴》代称长生殿》不是相辅相成,恰如其分吗?

《长生殿》稗畦草堂本在洪昇生前就已开雕印刷,说“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符合逻辑和事实,“雪芹”究竟指谁(涉作者之争),是另一话题,本文不作赘议。《风月宝鉴》就是《长生殿》,却是确凿无疑的,批者不能直写,化用“风月宝鉴”“故仍因之”,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风月宝鉴”四字同时出现在一个作者的《长生殿》和《四婵娟》两部作品里,况且后者演绎的正是会稽鉴湖(泀源)故事,难道还不能证明它与《长生殿》的血缘关系吗?在《风月宝鉴》实为杜撰书名的情况下,如何正确还其本来面目?本文所作的文史相合的考证,可以毫无愧色、毫不动摇地昭告学界:《风月宝鉴》就是指《长生殿》,“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表明红楼梦》原作者就是洪昇,且是唯一的正考,别无他解。不服者,可以拿出你的证据,千万别喊口号、索隐、臆测、歪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