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雪芹有过“持螯赏桂”的亲身体验吗?

(2023-01-19 12:00:31)
标签:

持螯赏桂

嫩玉

红脂

洪昇

宴沈楚佩

《红楼梦》描写地方风俗风味、风雅吟诗给人印象深刻的桥段,一定是第三十七、三十八回“持螯赏桂”的生动画面。至于书里描绘的情节到底是北方习俗还是南方风味,其实“赏桂”一词已经说明问题,桂花适应于亚热带气候地区,北方不长桂花。假如有人说在北京赏桂吃蟹,那是南辕北辙安错了地方。土默热教授撰有《“持螯赏桂”南俗也》一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查阅,从故事中螃蟹的出产地、食用方法及河蟹与海蟹的区分等多方面入手,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大观园的蟹宴是地地道道的南俗,与北俗毫不相干。

当然,有人会说曹雪芹从小生活在南京,织造府举办蟹宴并赏桂也许是家常便饭。问题是曹雪芹竟然将孩提时吃螃蟹的细节从头至尾记得清清楚楚,分毫不差:你看螃蟹是从田里弄来的,捉进篓子里送到贾府,再放到蒸笼里隔水蒸熟的(不是放在水里煮熟的);吃前还要准备菊花叶儿桂花蕊薰的绿豆面子,以便吃后净手,去除腥味(古时没有洗手液,这是老祖宗净手留香的好方法);还有烫酒饮酒、脂砚提起的合欢花酿的酒、吃黄子、小腿子、脐子等等,不一而足,再加上赏桂花题菊花诗咏螃蟹,曹雪芹将穿开裆裤时期的每一个生活细节都牢牢地记在脑子里,或者当年曾有意识地跑到后厨观察过,不然怎么分清是水煮还是蒸笼隔水蒸?当然了,桂花蕊薰的绿豆面子是什么配方、如何制作使用的也暗暗记在小本子上,以便长大后得心应手地写入书中。那时候他已经树立了雄心壮志要当举世无双的作家,如果真是这样,曹雪芹不仅是天才,还是神童,因为他刚懂事就回北京“听奶奶讲故事”了。

从持螯赏桂的描写里,我们已经知道曹雪芹除了神童可以帮他解套以外,没有别的可以解释了。《红楼梦》反映江南风味和风情是不争的事实,已成共识。土默热红学认为《红楼梦》是从《长生殿》里来,从洪昇平常的生活中提炼,是有确凿的文本对应和事实依据的,从“持螯赏桂”的情节描述里也能看出端倪,下面试举两例:

其一,螃蟹宴上,林黛玉题有著名的《螃蟹咏》一首,其上半节是这样写的: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我们不说“铁甲长戈死未忘”有渔阳鼙鼓、马嵬兵变的隐喻,或有“附会”之嫌;这“嫩玉”与“红脂”却是一语双关的,贵妃专利“玉”无处不在;说螃蟹“块块香”并不见得,螃蟹蒸熟后根本就不香,反而还有腥味,只有蘸上葱姜、香醋,吃在嘴里才觉得美不可言,笔者从来没听谁吃过螃蟹后连夸“香”的,只有一个字:“鲜”!而将“香玉”连在一起,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表达的与宝玉编撰的“香芋”故事一样,隐喻贵妃(汗流香玉——《长生殿·春睡》);这“红脂”在诗里不管是指蒸熟后蟹壳的颜色还是指“蟹黄”,也就是大观园蟹宴上平儿抹在主子凤姐脸上的“螃蟹黄子”,都与“红脂”的真正含意不甚贴切,将蒸熟的蟹壳比喻为涂了层胭脂,怎么捉摸都有些别扭。《红楼梦》问世以来只有说它好的,没有说它不通顺的,原来此独创词汇的源头还是在《长生殿·春睡》里:

 (贴)再点上这胭脂。(旦)注了红脂

 看起来不恰切的诗句,通过《长生殿》这本专业注释书的讲解,一切才豁然贯通起来。也只有《长生殿》的作者才会在他另一部著作里将自己独有的词语下意识地揉和进去,《红楼梦》与《长生殿》相通的生僻词语笔者已初步列出达200多条,任何著作权人主张者也达不到这数字,曹雪芹更为零。

其二,洪昇曾于康熙十四年(1675)他三十一岁时赴同乡诸生(官学生)沈楚佩的家宴,宴席上是用什么来招待洪昇的呢?有他当年写下的诗为证:

                               宴沈楚佩蔚秀园

   列炬芳林下,频惊众鸟栖。桂花将落尽,菊蕊未开齐。
   隽味羹调蟹,深杯酒泛犀。主人呼笔札,待我醉中题。

 笔者不厌其繁,译解如下:

 点燃的灯烛环绕在园林四周(沈府有类似红楼某某园的“蔚秀园”),频频惊起在此筑巢的鸟群。桂花将到凋落季节,菊花正含苞欲放。主人送上美味的螃蟹和蘸料,一杯又一杯劝酒不停。主人又吩咐拿来纸笔,要我就在沉醉中题写诗词呢。

 诸位朋友,大家看见了没有?持螯赏桂,品酒题诗,一样不缺,可以想见,洪昇题诗前,主人端来桂花蕊薰的绿豆面子给客人净手,红楼蟹宴里有的,洪昇诗里记载的当时情景全有了,这不是《红楼梦》创作题材的来源是什么?曹雪芹吃过螃蟹宴吗?有过“持螯赏桂”的亲身体验吗?我们是相信史实还是相信红学家们为树立曹雪芹天才形象而发挥的臆测、比附、连想呢?学术态度正直的人自会判断。

这就是比较文学,这就是文本证据;这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写作范例,这就是土默热红学立于学术之林不倒的根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