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有过“持螯赏桂”的亲身体验吗?
(2023-01-19 12:00:31)
标签:
持螯赏桂嫩玉红脂洪昇宴沈楚佩 |
《红楼梦》描写地方风俗风味、风雅吟诗给人印象深刻的桥段,一定是第三十七、三十八回“持螯赏桂”的生动画面。至于书里描绘的情节到底是北方习俗还是南方风味,其实“赏桂”一词已经说明问题,桂花适应于亚热带气候地区,北方不长桂花。假如有人说在北京赏桂吃蟹,那是南辕北辙安错了地方。土默热教授撰有《“持螯赏桂”南俗也》一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查阅,从故事中螃蟹的出产地、食用方法及河蟹与海蟹的区分等多方面入手,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大观园的蟹宴是地地道道的南俗,与北俗毫不相干。
当然,有人会说曹雪芹从小生活在南京,织造府举办蟹宴并赏桂也许是家常便饭。问题是曹雪芹竟然将孩提时吃螃蟹的细节从头至尾记得清清楚楚,分毫不差:你看螃蟹是从田里弄来的,捉进篓子里送到贾府,再放到蒸笼里隔水蒸熟的(不是放在水里煮熟的);吃前还要准备菊花叶儿桂花蕊薰的绿豆面子,以便吃后净手,去除腥味(古时没有洗手液,这是老祖宗净手留香的好方法);还有烫酒饮酒、脂砚提起的合欢花酿的酒、吃黄子、小腿子、脐子等等,不一而足,再加上赏桂花题菊花诗咏螃蟹,曹雪芹将穿开裆裤时期的每一个生活细节都牢牢地记在脑子里,或者当年曾有意识地跑到后厨观察过,不然怎么分清是水煮还是蒸笼隔水蒸?当然了,桂花蕊薰的绿豆面子是什么配方、如何制作使用的也暗暗记在小本子上,以便长大后得心应手地写入书中。那时候他已经树立了雄心壮志要当举世无双的作家,如果真是这样,曹雪芹不仅是天才,还是神童,因为他刚懂事就回北京“听奶奶讲故事”了。
从持螯赏桂的描写里,我们已经知道曹雪芹除了神童可以帮他解套以外,没有别的可以解释了。《红楼梦》反映江南风味和风情是不争的事实,已成共识。土默热红学认为《红楼梦》是从《长生殿》里来,从洪昇平常的生活中提炼,是有确凿的文本对应和事实依据的,从“持螯赏桂”的情节描述里也能看出端倪,下面试举两例:
其一,螃蟹宴上,林黛玉题有著名的《螃蟹咏》一首,其上半节是这样写的:
其二,洪昇曾于康熙十四年(1675)他三十一岁时赴同乡诸生(官学生)沈楚佩的家宴,宴席上是用什么来招待洪昇的呢?有他当年写下的诗为证:
这就是比较文学,这就是文本证据;这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写作范例,这就是土默热红学立于学术之林不倒的根基!
前一篇:“曹雪芹折扇应为芹溪折扇”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