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误解的“汉文帝”
(2022-04-11 16:58:09)
标签:
课本里的秘密汉文帝霸陵李商隐刘长卿 |
分类: 课本里的秘密 |
因为霸陵的考古发现,汉文帝着实又火了一把。在部编版语文教科书里,七年级下收录李商隐的《贾生》和九年级上收录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两首诗都提到了汉文帝。但是,仅仅读诗我们很可能会“误解”真实的汉文帝。毕竟,诗歌是艺术表达,未必需要完全符合史实。
我们知道,无论刘长卿、李商隐,他们仕途都比较坎坷,所以他们咏叹西汉贾谊的怀才不遇,可以说是同病相怜。两首诗的叙事,不约而同地对汉文帝不关心民生、不懂得任用贤才表达着不满,实际上是诗人在借题发挥,以古事讽喻现实。
中唐诗人刘长卿说汉文帝“汉文有道恩犹薄”,他虽然承认汉文帝还算是个“明君”,却又批评他薄情寡义,因为他对待贾谊这样一等一的人才,这样对朝廷有贡献的人才,都不能重用。
晚唐诗人李商隐呢,说汉文帝很谦卑,聊天聊得投机,更为了表现对贾谊意见的重视,“可怜夜半虚前席”,汉文帝主动把席垫朝贾谊那边挪过去。这等纾尊降贵,放下身段,在后来的皇帝中也是少见的。我们看唐朝以后,皇帝坐着说话,大臣不是跪着就是老老实实地站在。这首《贾生》,李商隐前面铺陈赞美汉文帝的求贤姿态,其实不过是为了接下来“剧情反转”作铺垫。
在诗人们看来,贾谊有实现政治理想的抱负,对汉文帝抱有幻想,但他哪会想到:皇帝关心的未必是国计民生。那皇帝关心什么呢? 李商隐的答案就是“不问苍生问鬼神”,皇帝关心的是“鬼神”之事,是求仙问道、长生不老。唐朝的皇帝就是这样。你看,汉文帝不是把贾谊这样的治国人才贬得远远的吗?!诗人先扬后抑,极尽讽刺之能事。
今天,我要说,虽然诗人反映统治者荒淫无道有真实的一面,但历史可不像诗歌呈现的那么简单。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八岁就被送到北地守边,封代王。可见他是被疏远的皇子,继承皇位按说怎么都难轮到他。他之所以被周勃、陈平这些掌握实权的旧臣拥立为帝,不过是觉得他人脉底子薄,好控制。在当时,皇权与权臣、诸侯国的力量对比,并不占优。汉文帝的高明,就在于他很会演戏。从继位到去世,他表面上一直保持向军功老臣和诸侯国“示弱”。他施政宽厚,接受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汉文帝欣赏贾谊是个难得的人才,也采纳了贾谊很多建议,但具体做法上,汉文帝却又总是以时间换空间,希望滴水穿石,让施政措施缓慢见效,最大限度地减小如“削藩政策”“打压功臣”等引发的阻力。
贾谊却是主张积极进取的。他的很多政策建议虽好,但对于当时现实来说,对于汉文帝的掌控能力来说,显得比较激进。以至于朝中不少大臣反对贾谊,觉得他就是个向皇帝“进谗言”的小人,不断攻击他。汉文帝大概是出于对贾谊的保护,磨砺他的性格,才暂时把他贬到长沙。但自许过高的贾谊却始终没能理解汉文帝的苦心,年纪轻轻就郁郁而终。不过后来,到汉武帝时,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贾谊的很多政策建议还是得到了实施。
唐代诗人也许只看到了表象,也许他们就是故意用历史的表象来借古讽今。可是今天我们读诗,如果不去了解汉文帝的处境,不了解他“扮猪吃老虎”的政治智慧;如果不去了解贾谊的激进主张和汉文帝的沉着待变,不了解西汉历史的错综复杂,就不会了解一个真实的汉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