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对故乡,贺知章的“凄凉”与宋之问的“惊惶”

(2022-04-10 12:54:24)
标签:

贺知章

宋之问

回乡偶遇

渡汉江

分类: 课本里的秘密

说到唐代诗人贺知章,人称诗狂,我们都知道他是李白的忘年交。他流传下来的诗不多,但首首脍炙人口。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收录了一首他晚年的作品《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前两句叙述了贺知章青年时代离开故乡,归来已是白发苍苍。看似冷静的叙述、直白的描写,诗人一腔难以言说的浓烈情感,就像火山喷发前的酝酿。果然,眼前故乡的小孩子望着远道归来的贺知章,就把他当成了外乡人,问他:老爷爷,您从哪里来?您是在找谁家?

贺知章作为四朝元老,八十五岁退休返乡,唐玄宗写诗相赠,皇太子率百官相送。诗人归乡的那份殊荣、那份喜悦和那份期盼,在此刻、在一群纯真的孩童面前,却碎了一地,仿佛他一生的荣耀此时化为了落寞。四百多年后,南宋陆游填的一首词,刻画了贺知章此时的心境: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陆游真算得上贺知章的隔代知己。

归来,物是人非,贺知章不免有点凄凉。

那境遇不同的诗人,面对眼前的故乡,又会如何表达自己心头的万千思绪呢?我们来看看另一位著名诗人。

比贺知章更早的宋之问,很有才华,对唐诗贡献很大,是五言律诗的创始人之一。小学推荐阅读,有他的一首《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前两句叙事,宋之问把自己被贬官岭南大半年的经历写了出来。后两句抒情,眼看洛阳越来越近了,宋之问的心情却不是归心似箭的迫切,而是惶惶不安的胆怯,更不敢随意问沿途来往的过客洛阳现在是个什么局势。

就要回家了,宋之问为什么惶惶不安?翻阅《旧唐书》《新唐书》,我们发现诗人作为犯官竟然是逃回来的。他当然不敢声张,相反他还得尽可能地隐匿自己的踪迹。不过,再读宋之问另一首《初承恩旨言放归舟》:一朝承恩泽,万里别荒陬。去国云南滞,还乡水北流。泪迎今日喜,梦换昨宵愁。自向归魂说,炎荒不可留。我们又发现宋之问说自己其实是因为皇帝的恩泽,朝廷的宽宏大量,他才得以北返。

查阅史料,我们发现宋之问的说法好像也站得住脚。因为新皇帝继位,他所处的政治阵营在不久前胜利了,把握了朝政。那新旧《唐书》和宋之问,到底谁说了谎呢?历史总有太多迷雾,我们这里就不作考证了!

因为即使诗人说的是实情,在那个通信极为落后,而且诗人又是贬官身份的情况下,信息闭塞,有也是小道消息。宋之问这一路仓皇北返,不仅不敢轻易表明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询问家人情况和朝廷局势。他可能在想:“朝堂变幻莫测,会不会重新加罪于我?我是回洛阳,还是该逃得更远呢?”“还是先偷偷回到洛阳眼见为实吧!”所以,宋之问显得很“怯”,心头万千愁绪,惊惶不定,无论他遇见谁,他都“不敢问来人”。

其实渡汉水的时候,洛阳还远着呢。但宋之问却非说近乡,这表明他内心的矛盾在当时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样一首好诗,一千三百多年来也给很多游子一种感同身受。俗话说:不怕偷,不怕抢,就怕流氓有文化。写得一手好诗的宋之问,其实人品极差。据说宋之问为了抢夺外甥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的版权,居然残忍地将他杀害!史料更可证明,宋之问逃回洛阳后,与家人一道出卖了舍命庇护他的一位朋友,只为再登天子堂换来富贵。

所以宋之问被贬官,此时的惊惶未定,完全是他咎由自取。虽然后来宋之问重返朝堂,而且官做得更大,但他并未汲取教训改过自新,终于他再次成为权力争夺的牺牲品,被贬出朝堂,而且贬到岭南更南的地方。最后,政变胜出者唐玄宗,赏赐宋之问一杯毒酒,结束了他为人不齿的一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