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马
为了采写1958年的红色编写团,已经几次去北马村。
但愿这是最后一次。
每到村口,都要注视一下当年的财主毒药罐的旧院子。一幢深宅大院,廊檐走廊,础石雕刻,高大森严,若不是多年遗弃,足可以和山西已经开发的几个大院媲美。
进村就找当年的红色编写团团长范学信。村里有家今天结婚,他在事主家里帮忙。
结婚场面很热闹,乡下如今也学了城里,请了鼓乐,披了婚纱,特聘婚礼主持,走一套喜庆程序。农村早婚,新郎新娘看来都不大,却也是大大方方完成规定动作,礼成,宴宾客,走过人生的重大关节,主人客人皆大欢喜。
范学信告诉我,今天结婚的这一家,接续的是毒药罐的家族香火。
毒药罐是北马人称呼本村财主王家山的起的绰号。一直到他的孙子王东顺,祖孙三代人都叫毒药罐。运城人说的毒,有两意,一是狠毒,二是指的做事敢决断,下手狠,有魄力。对王家三代,乡里使用的是后一义项。
范学信详细解释,我跟着他脑子转了好几个弯,才算是弄明白了毒药罐和这家的家族谱系源流。
第一代毒药罐王家山早已死了。孙子王东顺土改时被打死。王东顺有四个儿子。四子王登鳌,土改以后不敢住北马,住在尉庄他老丈人家,生了三男三女,大女儿又嫁回北马,生有一男一女,男孩失火烧了面部,胳膊,娶了一个来自贵州的媳妇,这个贵州女人带了一个女儿,今天,就是这个女孩招赘上门女婿。
大家理顺了吧,第三代毒药罐王东顺的孙子,残废,娶了贵州婆娘,女人带了一个女孩,长大成人,今天招赘了女婿上门。
严格的讲,这一辈下一辈,和毒药罐家族已经没有血缘,不过他们依然为王家顶着门。他们是法定意义上的王家后人,毒药罐的家族的新一代。
一个远近文明的大家望族,就这样随着革命风暴的打击一蹶不振。一代一代,又随着时间的淘漉堙没于风尘。该消失的,注定消失,只是不知道毒药罐家族是不是应该消失的一个族类。

婚礼现场

典礼开始,奏鼓乐
新郎新娘入场

当地风俗,做花馍

新郎新娘,你们肩负着给毒药罐接续香火的使命啊!
做花馍

装食品的礼盒,不多见了。

另一个角度,看礼盒。
抬礼品的始摞架子。更罕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