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南方周末》情结

(2012-08-30 09:20:52)
标签:

朱又可

中国

南方周末

北方纪实

诗人市长

杂谈

分类: 杂文随笔

我的《南方周末》情结

 

2000年作协党组刘巩书记下决心,推动《山西文学》改刊。他多次说:你们的刊物,送我我都不看。送人都不看,哪里有人看?你们不能这样办。为此党组调整了山西文学班子,安排决心改刊的王爱琴做了常务副主编。山西文学要变个模样了。

改刊怎么改?大家心里没数,只有一条很明确:要有人看。2000份的发行量不行。商量了一个简单方案,就是割除官办刊物的僵死模式,主打纪实文学。站稳阵脚以后,将刊物改名《北方纪实》。改变作协文联刊物自言自语系统内循环的局面,关注民生,面向现实,压缩虚构空间,强调记录功能,以此扩大受众队伍,走向市场。

所谓改革不过昙花一现,百日维新。很快刘巩书记调走,韩石山窃刊,刊物由《北方纪实》变成韩家铺子。这是后来的大家都看到的了。

我复制一份《北方纪实》的封面,大家可以看看,那时我们多么幼稚。改革,比你设想的艰难十倍。

改刊失败以后,大家各奔前程。《北方纪实》也就那么一霎那。

那么一霎那,却是深深刻在了心上。

静下来想,为什么众口一词迅速拍板改名《北方纪实》?不就是大家心里都装着一个《南方周末》吗。

《北方纪实》,《南方周末》。

那个时候,《南方周末》已经开始全方位审视中国,强大的舆论监督,大量的深度报道,震响全国。它的文化版,写作版也以思想前沿的姿态引领潮流。它成了各级党委“机关报”之外新兴言论力量的的领军。

改刊失败以后,我由编辑彻底转向写作,《南方周末》也一直装在心里。不论是写回忆性的散文,写大文化散文,写杂文随笔,写纪实文学,心里总还装着一个念头,总有一天,我也要登上《南方周末》一显身手。什么《人民日报》《求是》,我才懒得理它,到《南方周末》去发言,才是我的心愿。

这些年,随着思想界各路思潮的起伏消长,《南方周末》也越来越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报纸经受了打压,经受了整肃,多次撤人换岗,其开拓言路,引领自由表达的宏图大志没有改变。报纸订数起落升降,现在也稳定在150万左右。在这里,读懂中国。在这里喊一声,中国侧耳注目。

写作,获奖,出书。2011年,《南方都市报》邀我开一个历史评论的系列。我感到,走向《南方周末》的日子渐渐临近了。

今年8月, 朱又可先生发来邮件,邀我在《南方周末》写一个乡村叙事系列,一时间竟有点惊讶。虽然多次想象过到《南方周末》去登坛,它比预料的时间还是略早了一些。该发生的事情突然发生了,我倒有点手足无措的感觉。我想,互联网的那一端,朱又可如果能看到我欣喜又恐高的样子,一定很可笑的。

824,《南方周末》刊出了这个系列第一篇《诗人市长》。

从《北方纪实》到《南方周末》,竟然走过了10年。

收读报纸,我的朋友王西兰在场,他谈了好几条意见。毕竟是第一次给心仪已久的大报写文章,我有点紧张,用力过猛,留下了好多表达的遗憾。但是《南方周末》这样的报刊青睐,我还能说什么呢?它能够接纳我,已经是意料之外的厚待。但愿这个系列开好,有反响,能溅起一点回声。她抛来彩球,我不能辜负她。

20118月《坚锐的往事》出版,丁东谢泳一班大家就接连鼓劲,呼唤我“巩固大好形势,发展大好形势”,我虽然也在努力,对于能走多远,能否登高,心下还是不免惴惴。如果《南方周末》这个系列能开好,将是一个强大的助推力。我会加油,换挡,驶进快车道。这是我的向往。

我将《南方周末》的报样附后,将原稿贴上,大家看看。跑道还长,给我呐喊,给我鼓劲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