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西北纪行之九

(2011-01-20 11:27:43)
标签:

喀什

维族

艾提尕清真寺

a3

香妃墓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喀什,民族兄弟的新家当

 

    喀什遥远而神秘。这个祖国西北角上的小城,不远过境就是吉尔吉斯斯坦。喀什是维吾尔族的聚居区,城里多见维族居民,一出城到乡村,迁居来的汉族更少,整村整村的维族人家。从服饰到房屋,语言民俗,还有一阵一阵飘过来的热瓦甫弹奏,都表现出和内地完全不同的边疆风情。异域风光吸引着游人,多少人梦里神游“在那遥远的地方”。

    喀什中心广场坐落着知名的艾提尕清真寺。建筑结构风格是维吾尔建筑艺术与伊斯兰伊斯兰建筑艺术互相渗透融合的产物。巍峨的廊柱环卫着金黄色的高墙,巨大的穹顶拱卫在中间,四角有装饰性的圆柱顶起浑圆的塔尖,突显出鲜明的伊斯兰寺院面貌。寺院的高耸阔大与细部的精致工巧完美统一。毋宁说,正是在细部,体现出伊斯兰建筑的繁复驳杂不惜人工。廊柱和墙体都雕镂考究,纹饰华丽,繁杂的图案全由一块一块小小的马赛克拼贴,他的主人在这里倾诉的确乎是宗教式的虔诚。寺内觐拜大厅和厅外廊檐下,遍铺羊绒地毯,供觐拜者伏卧跪地。大厅陈设华丽,饰品绿蓝黄为主要色调,伊斯兰教义文字反白书写。斑驳精细的色块令人眼花缭乱。清真寺的镇馆之宝,有一张巨大的波斯壁毯,百多米长,卷挂在墙顶,只待有重大活动才取用。壁毯是中东一家国王赠予。中亚地区多信奉伊斯兰教,艾提尕清真寺的影响,早已越出了国界。

    当地的朋友说,艾提尕寺是名副其实的圣徒朝拜中心。每逢周五礼拜日,寺里四外都拥挤着觐拜的人群,真个叫人山人海。大厅里外人群跪伏,寺外广场也时常人涌如潮。我在广场游转时,并非朝觐日,寺里也有零星的教徒伏地不起。寺外廊檐下,时常闲坐着三三两两闲话的老人,从他们安详的神态可以看出,佛光照耀,与神灵会心,他们多么自在闲适。

    喀什大街上行走,维吾尔男子多穿浅色上衣,袖口衣襟镶着花边,轻轻地扣一顶六角小花帽,维家的境界全出来了。女子或者黑白反衬,或者大红大绿大花大紫,衣着华丽,长裙衣袖宽荡荡的,头巾也宽大类似披肩,满城飘洒着华美的衣饰。偶尔也可见到黑衣白纱巾,浅紫色的面纱蒙面的妇人。在民族饰品一条街,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维族工艺品琳琅满目,加工金银首饰铜壶锡器的小工匠当街打造,驻足观赏一件工艺品的成型过程,叮叮当当小锤子敲打,清脆悦耳。展卖民族乐器的小店铺也很多,热瓦甫、都达尔,手鼓铃鼓,各种型号从小到大,在一家乐器店,我看到了特大号的都达尔,足有两人高,扶起它拨弹,伸出手臂也探不到琴头的低音码子。乐器店常有民间老艺人即席弹唱,既是推销,更像是他们自娱自乐。维吾尔族能歌善舞,有无男不歌、无女不舞的说法。即便在大饭店,中庭也时常仿照维家的土炕搭起台子,摆上小炕桌,邀几个老艺人弹琴放歌,以助酒兴。在乡村,有一种自发的歌舞晚会,当地人叫麦西莱甫,果树下,花毯上围坐起来,唱得酣畅,唱得忘情。满城飘洒着古老的天山之歌,塔里木河之歌,欢快哀伤的旋律响起来,包围着你的,是鼓胀的中亚风情。

    中亚腹地,异域风情,我们的农村能源建设,如何迈开步子呢。

    能源站站长韩军对我们说,一开始还真是困难挺大。维族有维家的生活习惯,突然面对一个陌生的玩意,是犹豫得很。泽普县有一个村子,池子建好一个多月了也不投料。村长来看,说埋了算了。从干部到乡民都推不动。韩军蹲点的地方是英吉沙县乌恰县搞了两户做试点。语言不通,大工不会干,韩军站在一边指挥,边说边比划,“我怎么说你怎么干”。乡长爱赛迪挺支持。向韩军保证:你做你的,做好了,请你吃炖羊肉,做不好,就算我的。乡里没有自来水,和沙子水泥,全从坝里拉。池子砌好,要装水,全靠一桶一桶拉水。一个10m³的大池,叫来村长村民,一桶一桶提过来,驾起毛驴车,装上汽油桶,十几吨水,拉了一天。加水再投料,第四天,就能点火烧饭了。半年以后开三干会,村民从乌恰赶到喀什,专一叙说沼气灶的好处。不断埋怨:还没有吃我的燉羊肉呢!

    喀什的户用沼气,就这样成功推开了,维族人家都养牛羊,有的是牛羊粪,续料方便。建池户越来越多。能源站的干部到哪里,那里有人招呼:建池吗?到我家吃饭!泽普县发展果业,上沼液施肥,个儿大,味道鲜。在毛吧乡,沼液一桶卖到10块钱。

    能源站的朋友带着,我们到多来特巴格乡十五村看了看。喀什的干燥你难以置信,年降雨量不足50毫米,过去这里的维族人家,都是泥墙土屋,房顶上糊了泥巴也不上瓦,雨水太少了,不怕漏。这些年逐渐富裕,盖房子越来越讲究。砖木结构,砖瓦铺顶,水泥浇灌,和内地差不多。这里空地多,维家的习惯,院子一边都留着一个园子,栽种果树,哈密瓜草莓什么的。沼气池一般都修在园子里,进料施肥,十分方便。园子里栽种无花果的不少。是这一带的特产,果实切成片,糖腌了风干,做果脯。院子通往果园的通道,家家搭起木架,拉上葡萄藤,成了歇凉地儿。肥绿的叶片挡住炫目的阳光,瓜棚豆舍闲坐,听取鸡鸣牛哞。自在不过农家乐。

    在买买提依明·肉孜老人家,我们多坐了一会儿。解放时,这个村里只有一户巴依(地主),45亩地。他家15亩地,贫农。从合作化起,他一直都是村干部,年纪大了,终于不干了。老人近年80岁,3个儿子,4个女儿,孙子孙女22个。儿子女儿都早已分开另过,只有小儿子还跟着。老人身体硬朗,自家放牛养羊,还喂养两头毛驴。不用儿孙养活。闲了还可以帮着照看孙子。

    他家的沼气去年才安上,新疆的新池子都加上了一个附属设置,像个排气筒,拉杆一拉,可以抽水冲厕,非常方便。老人连说好用。在他们这一带,沼气池,家家有,已经成了农家生活的新家当。

    新疆作家周涛曾经感叹那些乡下的维吾尔老人,虽然目不识丁,却有哲人风采,各个都像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我站在买买提依明老人面前,心里又一遍重温了这位山西同乡的高论。维族老人高大健美,一袭黑袍更显得身条笔直。袍子一般不系衣扣,一幅宽松随和的样子。头戴绒沿儿布帽,浓眉深目,鼻梁高峻,胡须浓密银白,飘飘然若得道高人。一个田舍老人,见官并没有谦卑之色,只是时常挂着长者宽和的笑意。我想,这应该是和代代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有关系。

    喀什小城,中国的西边,中亚的腹部。千百年来,它一直处在多种文明的交汇处,波斯文明和中原文明在这里碰撞,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轮番在这里主宰。新和旧,保持和更易,引进和输出,使得这个偏远的一隅时常别样风光,异彩纷呈。迄今喀什城里,依然是高楼大厦和古老的黄泥屋民居同在,熙熙攘攘的商场和宁静凄美的香妃墓同在,艾提尕寺前的热烈朝拜和深巷幽曲的哀婉之音同在……今天,在这一切繁杂的背景上,中国农村新能源的发展,为喀什又描画了崭新的一笔。它带给边疆民族生活,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变化。但是谁敢否认,这就是一个大潮乍起,激起荡漾的涟漪呢。

大西北纪行之九大西北纪行之九
艾提噶寺                                        寺前广场


大西北纪行之九大西北纪行之九
乡村道路,遇上维族妇女                           维族老人,个个都像泰戈尔


大西北纪行之九大西北纪行之九

饭店里常见这种民族音乐演奏                  我见到的最大的都塔尔大琴

大西北纪行之九
艾提尕尔寺,远眺
大西北纪行之九大西北纪行之九

喀什旧城,入口处                         一户人家


大西北纪行之九大西北纪行之九

土墙泥屋                             路边,维族妇女缝制小帽

大西北纪行之九
喀什旧城,远眺
大西北纪行之九大西北纪行之九
香妃墓前                                    香妃墓,注意不是中央那座红色的,是靠右绿色的,

                                            妃子地位没有那么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