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坤健康天使话 清明健康饮食习俗
(2010-03-28 07:33:36)
标签:
杂谈 |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原本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耕时代,人们春播秋收,遂发明了二十四节气。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成为节日的节气,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的故事有关。寒食节介子推的传说故事和端午节屈原投江的传说是一样的,表现了炎黄子孙崇敬先人的民族心态。
其实,清明节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在我国一些地方,清明吃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重要。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在很多地方,清明吃鸡蛋的习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吃鸡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在农村的一些地区,还有儿童之间“撞鸡蛋”的习俗。倘若要探究清明节里吃鸡蛋、撞鸡蛋的象征意义,其中应该还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
我国有些地区在清明佳节还有食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食品的习俗。总的来说,都是以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为主要原料,为得是让大家健康舒适。但是,从气候的变化方面讲,清明、谷雨(4月5日、4月20日),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进入四月气温回升速度加快,但变化也快。同时雨量开始增多,空气湿润。身体的变化:常有疲劳感,白天思睡,情绪容易激动,夜寐多梦;胃肠疾病(尤其是消化性溃疡)容易发作,也易引发高血压、眩晕、偏头痛,以及过敏性哮喘、鼻炎等病症。总的饮食要求是,养生谚语:春捂秋冻,无饥无饱,五脏之葆,安步当车走,精神加倍有。
[忌]
[宜]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阐述了清明的健康饮食的道理 “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