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9.5》解析

【原文】
子畏①于匡(kuānɡ)②,曰:“文王既没(mò)③,文④不在兹(zī)⑤乎?天之将丧(sànɡ)斯文⑥也,后死者⑦不得与(yù)⑧于斯文也;天之未丧(sànɡ)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注】 ① 畏:围困、拘囚。
② 匡(kuānɡ):春秋卫国地名,在今河南睢(suī)县西。孔子离开卫国前往陈国时,路经匡地。因匡人曾受过阳虎的欺虐,而孔子的容貌很象阳虎,所以被困在那里整整五天。
③
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朝开
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既:已经,已然。没(mò):通“殁(mò)”,去世。
④ 文:文章典籍。指礼乐制度。
⑤ 兹(zī):这里。
⑥ 斯:此,这个。文:指古代的礼乐制度。
⑦
后死者:比文王后死的人。为孔子自我谦称。
⑧ 与(yù):参与(yù)。
【译】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拘禁时,说:“周文王虽然已经死了,但代表礼仪制度的文化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个礼乐制度,就不会让我这个后死之辈担负起参与掌握并传承教化的责任了。上天既然并非要毁灭这个礼乐制度,那匡人他又能把我怎么样?”

【解析】
孔子这番话说的是,有“礼”无所畏惧。当时,与孔子长得很像的阳虎对匡人肆意掠夺和残杀,来到匡地的孔子被误认作阳虎拘禁了五天,人家把他围起来要杀他。当时的形势很严峻,孔子的学生焦虑万分害怕地够戗(qiānɡ),但他弦歌不绝,非常从容,并安慰学生说:没有事,你们放心好了!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已经历史性地落在了我们身上,上天有意断绝中国文化,那是我们该死,假使上天无意断绝中国文化,那我们不会死的。现在上天并没有要中国文化断绝,如果要让它断绝的话,又怎么会让我接触到它们并承担传承的责任呢?后来,匡人知道自己弄错了对象,便放了孔子一行。
身处危急关头最容易产生畏惧之心而惊慌失措,孔子的这种从容风度,是来自于对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自信和对天命的人为肯定。但孔子的“天命”,却不是做个祷告,祈求神灵保佑,也不是把学生组织起来与匡人决战,而是自信。对于孔子来说,天命已不再是纯粹的无知无识,而是赋予了人格的意志情感和象征意义;天不再是高高在上漠视众生的偶像,而是更具有情感意味的内心世界。今天的我们,也会有很多时候遇到孔子同样的境况,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它呢?“礼”在我们手里,“理”自然也就在我们手里了,我们又有什么可畏惧的呢?可怕的是你手里没“礼”,“做了亏心事,就怕鬼叫门”,不用别人威胁你,你自己先就把自己拖入了绝境,自己的心魔也会把自己吓死。所以,孔子两次说过这样的话:君子广博地学习文化典籍,并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博学于文”,明了了事理,内心就有了道义的精神之善;“约之以礼”,懂得了进退,外表就有了庄重的人文之美,一内一外,互为表里,也就不会做出任何有悖于人伦的逾格之事了,自然也就无忧无惧了。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