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海笛老三届千寻
海笛老三届千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330
  • 关注人气:9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血色的苦涩  纯净的纪实

(2016-01-05 09:55:29)
标签:

转载

[转载]血色的苦涩 <wbr> <wbr>纯净的纪实

血色的苦涩,纯净的纪实

——读刘海先生长篇小说《青春无主》

(我心想事)

 

刘海先生的长篇小说《青春无主》以四川西南西昌大凉山脉为背景,写了大山褶皱里一群知青在痛苦磨难中挣扎生活的故事,再现了当年知青的真实生存状态。小说以第一人称叙写,主角文笛,在父母关进了牛棚时,他才16岁,绝望之下毅然下乡插队。在农村的五年里,他参加了各种劳动,为了生存,他还教过夜校,参加过农村宣传队,立志和农民打成一片,可是却屡屡与参军、招工无缘,于是在迷茫和绝望之际,他偷过农民的蔬菜、混着逃票乘火车、唱过“反动歌曲”、甚至自暴自弃地有过错乱的爱,有过到缅甸打游击的荒唐念头,最终是文学拯救了他,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他终于如愿回城梦圆读书。

小说史诗般地再现了当年波澜壮阔的知青运动的真实,又以细腻的笔法剖析了这一群青春弃儿的心路历程,浸泡过苦难的文字透着一股苦涩的纯净,而“非虚构”的写作记录了历史的厚重。

血色的事件,再现知青当年的磨难

在那血色飞扬的年代,也就是伟人的一句话,大卡车开向大山的深处,自己的命运被抛到一个大山的褶皱里,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走上了泥泞的乡村小路,从此告别美好的梦,开始了生活的磨难。文笛的父母关在牛棚,隔绝了亲人的爱,而知青组里又有矛盾,经常一个人咀嚼孤家寡人的滋味。没有粮食,甚至挖出农民遗弃的牛肉当做美餐,大吃瘟猪肉,生存成了第一要务。于是有了回城的念头,宁愿打小工也不干农活的“赖青”很多;于是有了走家串户混吃的知青,只是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于是有了跳“丰收舞”的愉悦,只是为了一次肆意地放纵。

小说写了一次跳“丰收舞”的经历,让人读来有了“含泪的笑”:

那晚我都不知道做了些什么,只觉得脚软软的,如同踏着棉花。好像来到了河边,看到一片绿色的菜地。

 这就是汪倒拐的菜地。也不知谁说了这么一句,我们几个知青,就在菜地里扯的扯,踩的踩,跳起舞来,发泄着心中的不满。

 一阵疯狂之后,月亮也似乎躲到云层里去了。我忽然觉得脚像踩空了似的,我意识到这是河堤,顿时酒也醒了一些,慌忙抓住身边的一些乱草,连吴大勇他们几个怎样把我拉起来扶我回家的,我也不记得了。

 阳光从窗子里透进来,睁开眼,才知天已大亮,应该起床了。一看邱山他们睡得还香,也不好叫醒他们,必定自己是客人,只好在床上赖着,听着窗外的鸟叫。

 忽然听见鸟叫声中夹杂着一阵阵隐隐约约的哭骂声。静听许久,也听不出个所以然来,那声音太远了,但觉得那哭声很凄厉,骂声也很愤怒。

 起床了,起床了!我叫了几声,这几个小子各自翻了下身子,竟没有一个人理我。

 我干脆穿好了衣服,一个一个地把他们拉起来。邱山却很死皮,我拉了几次,他又倒下去睡着了,口中还嘟哝着:让人多睡会儿行不,又不上早工。气得我直扯他的耳朵。

 遭了,快起来,昨晚跳 丰收舞的事情泄露了,你们听好像有人在骂呢。毛小林却特别惊醒,经他这么一说,大家都起来了。

 快,厨房里我昨晚还放了几个汪倒拐菜地里弄回来的苤蓝,万一有人来,就遭了。吴大勇对毛小林说,叫毛小林快去把厨房里的苤蓝藏一下。

 大伙都起来了,打开门,村子里静悄悄的,但远处的哭声、骂声却格外刺耳,那分明是一个妇人的声音。

读了这一段文字,我感到其实这不是一次真正的偷盗,更像是一次肆意地放纵、任意的发泄,那是一个青春磨难后的迷茫、麻木。

 苦难的人物,剖析知青心路的历程

小说写了一群知青,其中浓墨重彩地写了几个主要人物,几乎都是知青的典型形象。

小说中的“我”,文笛,是一个干部子弟,可是跌入人间底层,开始以自己的满腔热情来到农村,一心坚持干活,争取表现,可是后来一切并不如愿,于是有了迷茫,有了一些放纵,不得已干了很多不得不为的事情,小说细腻地剖析人物的心理,展示知青的心路历程。

为了回家,而知青的囊中羞涩,于是就混上火车。小说写了一次惊险的“逃票”经历:

那时查着混票的就要罚款,或被赶下车。我紧张得不行,提心吊胆的,想自己究竟该怎么办?

 呜,呜。我听到了后面车厢传出了哭声,有人从后面车厢过来。

       有几个女知青被查到了,她们买的是短途车票,东西大包小包的又带得多,却还想赶长途的火车,这几个女娃子,让补票没有钱,让下车又不动,肇孽啊我听见有人在议论,后面围着一些看热闹的人。

        查票的队伍像篦子篦虱子一样在向我这里刮来,看来我是在劫难逃了。幸好那几个逃票女知青减缓了查票的进程,我紧张的心才得以喘息的机会。

      我看到一大拨男女乘客像被赶鸭子一样进了餐车,车在扑哧扑哧的行进,声音掩住了我的心跳,我的心乱得很。

       我看着车厢里那些买了车票的人,仿佛他们是一群特有的公民,持有自己特有的通行证,可以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泡上一杯热茶,悠然地说着话,看着书,打着扑克;可以自由自在的在车厢内走来走去;可以神态自若的倚在列车的窗口,观窗外变幻无穷的路途景色。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不是简单地记事,而是以自己的心理状态为线索,先写自己的担心紧张,惶然,然后以哭声、人们的议论加深自己的恐惧,看到减缓了查票进程自己有了喘息,当看到一大拨男女乘客赶进了餐车心跳乱了,接着写买了票的人的自在,对比中更加写出自己逃票的窘态心理。就这样一步步写来,揭示了逃票的心路历程。

小说里另一个值得称道的人物是龙飞,是个到处游荡抓拿骗吃的“滚龙”。出身于一个流氓无产者的家庭,14岁就参加红卫兵,去北京串过联,接受过老人家的检阅,抢过枪,搞过武斗,就这样一个同学做了知青,在革命大潮里大红大紫过,一下子跌入底层,性格的历史决定他在农村的表现。但是作者笔下的人物不是平面的,小说里还写他酷爱唱世界名曲,有时也会显现善良的一面,这就把人物内心揭示出来,人物就丰满了,其实龙飞也是可爱的一个热血青年,是无数知青中的典型人物。

纯净的文字,饱含知青苦涩的滋味

读刘海的文字如品上好的浓茶。且看一段知青写标语的文字:

邱山、毛小林、吴大勇他们弄了很多石灰,从河里挑来水,在山上用石灰刷出字来,每个字都有几人高。这个在山上写字也不像在城市的墙上或水泥路上刷标语那么简单,毛小林刷了几次,不是字大了,就是小了,或是字大小笔画不搭配,成不了比例。在近处看还可以,在远处就看不出个名堂了。不说糊弄交差,就是邱山他们几个自己都看不过去。

 在山上写字,恐怕不能直接写喔!最好按比例把字的位置字形先描好,再涂石灰水。最后还是吴大勇提醒毛小林。

  你狗日的咋不早说呢,让我们兄弟几个多费了那么多劲。毛小林骂开了。

  别闹了。我们按大勇说的再来一次。邱山打了个圆场。

 这次很成功,老远就能看到那条醒目的标语,比例也相当,还有点美术字的味道。李队长很满意,看到的人都夸奖知青不简单,硬是把标语刷到了山上,总算交了任务,毛小林他们才松了一口气。

不料又意外生枝,那天公社的李秘书等人从这里经过,他也欣赏这幅写在山上的标语。谁知李秘书多看了几眼标语,就看出了问题。

 必定是公社的秘书,跟文字打交道多一些,他左看右看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最后他把目光停在第一句口号上,他才看出了问题。

 原来这条标语是:跨黄河,过长江,建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句口号的意思是指这里农村粮食的产量要超过黄河、长江一带地区的产量。

毛小林却把跨黄河的字写成了,这还了得。

 李秘书把这事向公社书记反映,公社书记把大队书记叫来臭骂了一顿,这个大队书记就是金生的爹。金生的爹回到大队,找到五队的李队长,又找到邱山他们几个知青,把他们又骂了一顿。

 狗日的你们几个都叫知识青年!茄子掐两个眼睛都叫人!一个 垮 ,一个跨都搞不清!害得老子挨了顿骂。这里面是不是你们思想有问题,老子暂不追究,马上给老子改过来,再等候公社处理。

这段简约的文字交待事情清清楚楚,然后把一波三折写得生动有趣,直到最后还留个悬念,让读者为这几个知青担心。笔下几个人物,大勇的精明、邱山的明理、队长的粗疏、秘书的老道、书记的霸道,一个个写得生动。骂人一段,百字不到,写出一层一级骂人的喜剧般的过程,还记录了书记骂人的霸气的话语。刘海先生的文字功夫可见一斑。

纪实的非虚构,记录历史的真实

自从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非虚构”文学作家、白俄罗斯女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之后,“非虚构”文学写作备受关注和重视,近来我国文学界讨论“非虚构写作”的问题很是热火。所谓“非虚构”写作是一种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与纪实相近,但又不等同于纪实文学,是一种以真实为背景,完全凭作者个人的视角进行的独立的写作。

我以为非虚构的作品,是作者用自己的笔饱沾着自己的良知来写的,直面时代的挑战,把过往的现实化为文学的力量,为历史记录了真实的证词,既让文学有了真实的价值,也让真实有了文学阅读的魅力。

现场式的介入性的“非虚构”写作姿态是知青作家特有的现象。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事,写出自己当年的生活体验,写出今日的冷静的思考。熟悉的人,熟悉的事,主体事件不虚,细节描写想象,再现当年的血与火,是苦难的知青生活帮我们知青选择了“非虚构”的写作。

考察刘海的小说,无疑是属于“非虚构”一类。

作者下乡五年,记录自己的这段经历一直是他的追求,可以说文笛的形象就是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作者在“后记”里说,《青春无主》中的各色人物,是你的、我的、大家的,……这是艺术的典型,杂取种种人,愿你也在作品中找到你的影子。我的感觉,小说里很多知青的形象我都见过,交往过,一起吃过饭,一起干过活,一起吼着歌走在田埂上,这岂非一个“影子”了结,其实就是我们知青屋里的人,就是苦难中牵手的兄弟姐妹。

小说的封面装帧十分考究,欣赏封面底色的暗红,一枚厚重的大印叠印在丛山中一朵血色的玫瑰上,几个牙白色凸起的大字标题格外醒目,旗帜下的呐喊,有如风雷激荡、四海翻腾的血色的过往岁月,读来让我们重温历史的烽烟,咀嚼苦涩的岁月。印章里还用那个时代的特殊书体,写了一首《流星》的小诗,细读,意味无穷。封面的画面也是带有“非虚构”的意味,让你看了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分欣赏魏晓霖先生在《在苦难中奋进(代序)》里所说的一段话:

知青生活是新中国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景观,是千百万知识青年演奏出的一部雄浑悲壮的命运交响曲。他们之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雨历程。每个人都是一部书。在人生的天平上,唯大波大澜大苦大难分量最沉。千百万知青曾经共同拥有这段历史的岁月,被这段特殊时代的烈火焚烧过、锻造过。千万年后,我深信人们在废墟深处发现我们这一代的化石和遗骨时,还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遗物中发现岁月的烙印,凹凸残缺地映照出知青岁月的真实痕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千百万知识青年以其青春年华谱写的这一页,将被用大字斧劈刀刻在祖国的泰山之顶的石壁上,与中华永存。

一段话写出了一代知青人的历史意义,其实也道出了“非虚构”写作的意义。

是我们知青拿起笔自己写自己的时候了,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我们自己要留下自己的历史。

                                      2015.12.22北京双井富力城)

 

(刘海,笔名海笛,博客“海笛老三届千寻”地址http://blog.sina.com.cn/haidi1952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