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下)
(2012-09-18 21:23:10)
标签:
育儿依恋类型影响因素母婴依恋 |
分类: 心理/教育/杂谈 |
依恋理论(下)
by 陈忻
陌生人情境实验
上次讲到被剥夺母爱的小猴喜欢布妈妈,但是,Harlow实验室发现,皮肤的接触虽然很重要,但是,光靠皮肤接触对健康成长来说是不够的。那些幼猴长大以后,在群体里面,要么对其他猴子很冷漠,要么显得攻击性很强。如Bowlby所说,依恋关系是个互相的关系,玩具妈妈不能以声音/身体语言和小猴子沟通,不能对它们的坏行为进行惩罚,etc.,本来是一个双向的关系,在玩具妈妈那里,变成单向关系,只能由幼儿来调整关系,所以,它们无法形成正常依恋关系,无法健康成长。所以依恋理论认为,正常的社会性互动非常重要。
(插播一下,那些曾被隔离的猴子,通过把2-3个月大的小猴子放到他们的笼子里,这些小猴子坚持和隔离受创伤的猴子互动。经过18个星期,全部猴子都停止非正常的行为。到最后,实验者几乎分不出哪些猴子是正常抚养的,哪些猴子曾经被隔离过。)
那么,对人类来说,怎么样的母婴互动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
我之前讲过,母婴互动是一个动态的关系,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一对母婴。但是,心理学家认为,还是可以鉴定出一些共性的,对发展有帮助的母婴互动的特点。
发展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设计了“陌生人情境”的实验,以观察人类母亲和儿童间的依恋关系,(针对12个月左右的孩子),其要点是观察婴儿对陌生人的反应:1,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2,当母亲离开的时候;3,当母亲重新回来的时候。
情境中的心理压力发生变换,对儿童的反应加以观察。
儿童体验到如下情境:
1.与母亲一起留在游戏室中。
2.陌生人进来,加入他们。陌生人安静坐在一边。
3.陌生人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母亲趁机离开,留下孩子与陌生人留在房间中。
4.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母亲和孩子在一起。
5.母亲离开,留下孩子单独呆在房间中。
6.陌生人返回房间,与孩子一起留在房间中。
7.母亲返回,与孩子重聚。
研究者给孩子的行为分类,最后发现,当母亲回来,这个时候孩子对母亲的反应是一个关键要素,并将这些行为反应分为3大类。
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
安全依恋于母亲的儿童,当母亲在场时,会自由地进行探索、与陌生人打交道;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得心烦意乱,陌生人无法安慰他们;在看到母亲返回时会扑向妈妈的怀里,但是,他们能够很快平静下来继续玩玩具。实验表明,美国中产阶级的65%的孩子是安全型依恋。
按照依恋理论,当孩子知道存在一个在需要时会返回的“安全基地”(就是妈妈)时,他们能够最积极地进行探索行为。提供支持会增强安全感,儿童认为母亲的支持有帮助,这使他们学会如何在将来应付同类问题。因而,可把安全依恋看做最具适应性的依恋风格。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当母亲可以亲近、能够以响应和适宜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时,儿童就会成为安全依恋型。
焦虑-抵抗型非安全依恋
焦虑-抵抗依恋类型的儿童对陌生人及其焦虑,即使母亲在场也是这样,他们紧紧靠近母亲,也不怎么去探索各种玩具。母亲的离开让他们极端沮丧。母亲返回时他们会表现出矛盾心态:一方面寻求保持与母亲的亲密,另一个方面,在母亲开始关注/亲近时进行抵抗。美国中产阶级12%的孩子表现出这一类型。
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这种依恋类型可能受到母亲的养育风格影响:尽心尽力但自以为是。即,孩子的需要有时被忽视,直到完成其它某些活动;并且,有时更多是通过双亲的需要而非儿童的主动要求,来关注儿童。
焦虑-回避型非安全依恋
焦虑-回避型依恋类型的儿童会回避或忽视母亲——在母亲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应。无论是什么人在场,儿童都很少有探索行为。对待陌生人及母亲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在母亲离开期间如果他们有焦虑的表现,陌生人能够安慰他们,陌生人对他们的安慰效果等同于母亲。当母亲回来的时候,他们眼睛/身体会转开,不冲着妈妈,不主动去寻求安慰。美国中产阶级的23%的孩子表现出这种类型。
这种依恋类型起源于漫不经心的养育风格。儿童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得儿童相信他们对母亲传达需要并不能影响到母亲。
还存在第四种类型,即所谓的“紊乱依恋”。研究者发现,有200多个案例,孩子的行为无法归入到前面3个类型里面,Main& Solomon(1990)建议,这一类是disorganized。这个类型的孩子缺乏一贯的方法来对付陌生人带来的压力。他们和母亲互动的体验可能是无规律的,所以无法形成连贯/一致的互动模式。
影响依恋类型可能的因素
研究者假设这些因素是比较可能影响依恋类型的: 主要照料者的行为(主要是母亲);婴儿天生的temperaments;家庭里的压力程度;文化差异。
1,
2,
3,
4,
所以,对于依恋的形成,各种因素交互发生作用,很难说哪一点比哪一点重要。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全世界的儿童,在5个月的时候,母亲离开对他们造成的困扰不是很大;在7个月的时候,他们都有distress的反应,这种反应一直持续上升直到15个月;15个月以后,母亲离开对他们造成的不安在逐渐减退。这说明,对全世界的儿童都一样,在早期建立的依恋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整合到新的psychological system里面去了。
www.infantcute.com
这里有两派意见。
一派:在孩子1岁时,对孩子进行“陌生人情景”测试;在孩子3岁半时再进行评估(不再是陌生人情景,而是其他指标)。数据表明,1岁的时候被判断为安全依恋的孩子,在3岁半的时候,与被判断为不安全依恋的孩子相比,表现出更强的好奇心,更有效地和同龄人玩耍,而且和老师的关系更好(Erikson et al.,1985; Frankel & Bates, 1990; Sroufe & Fleeson, 1986).追踪研究表明,12个月的依恋类型通常能预测孩提时期甚至青少年时期和他人的交往(see Sroufe et al., 1999 for a summery)。之所以早期的依恋关系对以后的人际关系有影响,是因为,心理学家们猜想,婴儿从母婴互动里建立起“内在工作模式”,这个模式帮助他们在将来的岁月里与他人互动。
但是,互动之所以是互动,双方都对这种关系有影响,所以他们猜想,如果获得周围人和环境的支持,那么他们会一直沿用这种模式;如果遭到挫折,他们会替换掉这种模式。
所以,这就造成其实,只通过早期依恋关系的类型,有时候对将来的人际关系不一定能预测得非常准。(这个理论我在课上也算是重点内容对学生说的,这种解释表明,早期依恋的影响是有持续性,但是,这个持续性是有条件的,要看孩子的环境以及孩子和环境的互相作用即适应性)
另一派:在孩子1岁时测“陌生人情景”,到孩子18岁的时候再来测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以及情感情绪的发育(Lewis, 1997)。他们没有发现两组数据有相关。他们认为,没有“内在工作模式”能够持续影响到青少年期。相反,之前的模式一直在被新的理解所整合,过滤,不断形成新的模式。(这个解释其实和前面一派的解释并不矛盾,也是要看环境,以及看个体和环境的互相作用)
看读者愿意相信哪一派理论。所以我以前说,当父母,其实是一个选择过程,看你选择相信什么理论,接受哪种观念。我个人综合两派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和背后对原因的假设,我觉得第二派比较符合我的发展观。但是我并不觉得第一派不对,事实上,第一派的解释和第二派的解释原则上是一致的。
我个人认为,早期的依恋关系相当重要,但是,对它的重要性不应该过度强调(over-rated)。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啊,一定是没有建立安全感”,孩子要妈妈陪睡是没有安全感,孩子胆小是没有安全感,孩子打人也是没有安全感。。。。反正什么都可以往安全感上扯。安全感不是一个筐,把什么问题都往那个筐里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根据dynamic system theory,往往是一些因素交互作用影响的,父母要仔细找出原因。专家能凭着父母简短的描述立刻判断“哦,这个孩子肯定没有建立安全感”吗?然后父母听了这话就内疚得不行。我觉得这样不太可行,还是要父母仔细想前因后果。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again, you make your own choice。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