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依恋理论(上)

(2012-09-17 21:41:20)
标签:

育儿

依恋理论

分离焦虑

安全感

分类: 心理/教育/杂谈

依恋理论(上)

by 陈忻



依恋理论是有关心理学概念依恋的一种理论(或一组理论)。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依恋理论起源于对动物的观察及实验。早期对人类依恋的大量研究由John bowlby (1907-1990)及同事做出。

 

Bowlby的依恋发展阶段

 

Bowlby最初研究二战以后英国儿童的心理问题,这些儿童在战乱中失去家庭。通过在医院,孤儿院,nurseries,及其他来源的资料,发现,孩子早期与母亲分离,会怕到发狂的地步,大叫,大哭,发脾气,企图逃离周围的环境,然后陷入绝望;如果这种分离继续,没有建立其他新的稳定关系,这些孩子从此对他人很漠然(state of indifference disattachment)。

 

Bowlbyethological studies的影响很大,他认为依恋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平衡,平衡婴儿对安全的需要和对探索经验的需要。

 

他认为(1969)从0-2岁期间,依恋的发展经历了4个比较宽泛的阶段,最终达到“母亲-婴儿之间动态的平衡”

 

1,          前依恋阶段(preattachment phase),0-6个星期。婴儿从母亲那里获得食物和舒适抚慰。但是,如果把他们和母亲分开并不能造成任何不安。

2,          依恋形成期(attachment-in-the-making phase),6个星期到6-8个月。婴儿开始对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反应不同,开始有分离焦虑的苗头。

3,          依恋明确期(clear-cut attachment phase),6-8个月到18-24个月。当母亲离开时,婴儿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这种依恋关系是互相的,婴儿感觉离母亲(或者他的依恋目标)的距离太远;或者母亲(依恋目标)发现孩子离开自己视线,都会感到不安。这里强调的是互相的关系和这种关系在两者之间的平衡。

4,          互惠的关系(reciprocal relationships),18-24个月及以后。这期间孩子的活动能力增强,在上个期间,母亲起到平衡这种关系的主要作用。而这个阶段,双方都有调整和平衡的作用。这种关系在人类中,会持续好几年。

 

(插播一句,父母不要觉得分离焦虑只有孩子才有。其实父母自己也有啊,孩子上幼儿园,对孩子心理的冲击固然很大,看父母的各种担心,焦虑,对父母的心理冲击何尝不大呢?这种依恋的关系是互相的而且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会帮助孩子在和父母分离的时候仍能保持安全感(helps children to retain feelings of security)。

 

物实验的证据

 

从伦理角度,我们不能拿人类来做这样的实验。Harlow及其同事通过幼猴进行了一系列的剥夺依恋的实验(幼猴也很可怜有木有?!!)

 

其中一个实验(1959),8个幼猴出生后不久即被与母猴分离,关在单独的笼子里。然后,向幼猴提供两个玩具母猴做为母猴替代物。 第一个玩具母猴是由铁丝网做成。第二个玩具母猴由绒布和泡沫橡胶做成。4个幼猴从铁丝妈妈那里获得乳汁,另4个从绒布妈妈那里获得乳汁。从营养上来说,这两组幼猴的重量增加速度一样。165天的实验发现,幼猴明显选择依附于软布妈妈,即使它从钢丝妈妈那里获得食物,它吃完了立刻回到布妈妈那里。所以Harlow 1959)说:很可能母亲提供的身体接触和comfort对婴儿形成对母亲的依恋至关重要。

 

另一项实验(Harlow & Harlow, 1969,实验者在从铁丝妈妈那里获得乳汁的猴子的笼子里放了个敲鼓的机械玩具熊。吓坏的小猴飞扑向布妈妈而非铁丝妈妈。当它们在布妈妈那里平静下来,才大胆地打量熊,有的甚至离开妈妈靠近熊(好奇是天性啊!)。显然,布妈妈向幼猴提供了一种安全感。

 

小结

原先弗洛伊德说,依恋的出现是由于需要满足各种驱动力。而动物实验和bowlby的研究都说明,儿童并不只是因为父母提供食物而依恋父母。依恋理论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存在,人类不只是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内驱力。依恋理论使人们不仅越来越关注做为心理过程的依恋,它还引发对儿童成长的全新理解。弗洛伊德理论认为随着力比多驱力固定在不同客体上,旧有的依恋会被打破;旧有依恋如果未能被有效打破,就会成为一种心理创伤,并会在将来导致心理疾患。而依恋理论则认为,成长中的儿童并不打破旧有的依恋,而是(1)学会在已经建立的依恋中变得更主动(或自主),(2)增加新的依恋,而这并不一定要求与旧有依恋决裂, 新依恋也不一定要替代旧依恋。

 

(插播一句,弗洛伊德的学生艾里克森Erikson后来淡化了本能的驱使,也强调社会和文化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他强调孩子是主动的,积极地去寻求适应环境,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被本能所驱使,被家长所塑造。他对儿童的成长8个阶段的的理论是描述性的,其中,0-1岁,这个阶段的成长危机是,basic trust vs. mistrust,这个阶段,婴儿必须学会信任照料者,相信照料者会满足他的一切需要。如果照料者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或者对婴儿有抗拒,婴儿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危险的,无法信任。这和以后的attachment theory很相似。所以,我在前一篇博客文章(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这种说法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96d3.html)说了,父母对婴儿的需求,要反应及时。有的父母说,孩子哭一哭,不要紧,锻炼肺活量了;或者让孩子自己睡,培养独立能力。可是,你们要想一想,你们面对的是多大的孩子,不要把对34岁孩子的要求拿来要求1岁以前的婴儿。)

 

www.infantcute.com  陈忻

关于依恋理论,实验的介绍就先这么多。下一篇我继续写一写对婴幼儿做的依恋实验和依恋的类型,以及对依恋模式的影响因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鸡同鸭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